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浏览次数: 26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吟颂了千年的诗歌名句都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而这部巨著的传颂与我们燕赵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垂青史的毛诗作者毛公的祖籍就在河北。最近河间、献县、饶阳三地围绕毛公籍贯展开了一场论争,透过这场份争,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燕赵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还意味着现代人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新的认知与定位。 

●历史背景

毛亨、毛苌的历史的与传说

   相传,《诗经》之学,出自孔子弟子子夏,辗转传于赵国人荀况,荀况传于毛亨,毛亨作《毛诗古训传》传授给毛苌。毛苌传《毛诗》得到河间献王刘德重视,立毛苌为河间国博士。到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毛诗》广泛流传。

   对于毛亨、毛苌身世,史籍记简略,且众说不一。毛亨,一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河间(河间国,都城在今献县城东7.5公里的河城街村)人;又说原籍鲁国,后落居河间国。毛苌,一说赵国(今邯郸)人;一说河间人。由于历史久远,史料不详,因此,史学界各执己见,清代乾隆《河间府志》力主毛苌河间(汉河间)人。

    在燕赵大地的河间、献县一带流传着一些关于毛苌的传说故事和民谣。也保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如毛公祠、毛公讲经地等等,它们丰富了历史文化,弥补了史籍中对毛苌记载的不足。 

●新闻背景

诗祖毛苌祖籍三地争

    今年,是沧州历史学术研究很热闹的一年,而这一现旬地很大程度上是由诗祖毛苌的祖籍而引发的。

    8月3日《沧州晚报》刊登报道《没有河间,我们还有<诗经>吗》,该文引用河间文化局长田国福的话“当年,毛诗是从河间走出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8月31日献县提出不同意见,“西汉河间国,在地域上与今河间市互不包容,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同时指出《毛诗》原出西汉河间国,那么这就与现今的河间无关。

    9月19日,河间推出《毛公家考》,通过毛氏族谱来证实毛苌后裔源于河间三十里铺。同时,也证明毛亨、毛苌为叔侄关系。毛亨、毛苌讲《诗经》源起于今河间市的诗经村一带,这里有方志记载、风物流传、民间传说,并存有毛公祠、毛公冢、毛公书院、及大量的君子砖出土文物佐证。

    献县方也于10月12日撰文,称毛苌讲学的地方,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开始建在西汉河间国都城——今献县河城街王宫旁的君子馆,而后实施讲学,则在日华宫。献县方还称“君”字或“君子”砖瓦,不光在河间出现过,献县、肃宁也有,仅凭几块君子砖就说毛苌在此讲过经,尚不足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22日争论再起,起初的“局外人”饶阳也涉足其间。他们引用宋《太平寰宇记》说法,“有毛苌宅,注诗,为河间王博士,是邑(饶阳)人。今有宅存。”证明毛苌的籍贯是饶阳。三方唇枪舌箭,难解难分,一时难分高下。

 

●专家点评

西汉河间国封域的变迁及其他

周振鹤(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

    西汉一代,诸侯王国的置废与封域的变迁都异常复杂,因此讨论王国的封域大小必须要与一定的年代相联系,否则就失去意义。河间这个地名的初见至少可以推到战国时期,《战国策·赵策》载:“赵有常山,左河间,北有代。”秦统一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来逐渐增加至四十八郡(首都地区的内史在外),但其中没有河间郡。河间郡的初设应在汉高帝时,具体年代不明,但不会迟过高的帝九年。这一年的年初,张敖的异姓赵国被废,原属赵国的钜鹿郡应当在此时被分成钜鹿、清河与河间三郡,然后与其他郡一起封给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同姓赵王。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将河间郡的高阳、武垣、中水、饶阳、蠡吾、安平等县划入燕国的涿郡。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以赵国的河间郡别置河间国,封赵王刘遂之弟刘辟缰。文帝十五年,河间王薨无后,国除,分为河间、广川、勃海三郡,属汉(即归中央所有,并未还给赵国)。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以缩小了的河间郡置国,立子刘德为河间献王。这时的河间国的封域只有文帝时所置河间国的大约三分一而已。大略相当于今天河北省任丘、河间、献县、泊头、南皮等县市与青县西南,沧县西半及武强、武邑与阜城三县交界处一带。其后,汉武帝又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二年下推恩令,强迫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域一点一点地(或一县或一乡一亭之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建立王子侯国,这些侯国又必须割属该王国周围的汉郡。这个做法当然是为了蚕食诸侯王国的领域,打击他们的势力,以防止叛乱的发生。所以一般的诸侯王国在经过几十上百年的蚕食以后,到西汉末年都只剩下数县之地而已。

    刘德始封的河间国也不例外,从元光五年(前130年)起(此时推恩令尚未正式公布,但实际上恐已实行)到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间,河间国区分封了十八个王子侯国,分属勃海、涿郡、平原、信都诸郡,同时在宣帝甘露年间(前53-50年),河间国又被中央削去两个县(这两个县很可能是莫县与南皮,一属涿郡,一属勃海)。这样一来,河间国就只剩下乐成、武隧、侯井、弓高四县之地,尚不及刘德初封河间国时的一半,如《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26图所示,略相当于今天河北省的献县、泊头两县市地及武邑、武强及阜城三县的交界一带。

    以上是河间国封域变迁的简略说明,至于详细考证则甚为繁复,可参考拙著《西汉政区地理》第84-87页,并参考地图十六与十七。

    毛亨与毛苌据说是传《毛诗》的学者,但关于他们两人的籍贯及《毛诗》的成书过程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说法,需详加辨析。《诗经》一书在西汉有四家传,一为鲁诗,一为齐诗,一为韩诗,一为毛诗。前三家在汉时都立了博士,也就是有了官方的地位。据《汉书·儒林传》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王博士。”但并未说明毛公之名字,而且《毛诗》也没有由中央立博士。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同时还说,鲁人大毛公作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但直到此时,大小毛公的名字仍不清楚。三国西晋时人陆机作《毛诗草木虫鱼疏》,才明确说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到了南朝宋时范晔作《后汉书·儒林传》,又说传《毛诗》者为赵人毛苌。历观这些文献记载不免让人心存疑虑,为什么时代越晚反而记载越清晰?顾颉刚先生曾经有“层累造成的”历史的说法,指出年代越晚而越趋于准确的记载并不可靠。何以前人不知之事,后人反而清楚?其实,《汉书》所载不著名之毛公是最可靠的信息,而其后层累叠加之记载不一定靠得住。至于晋人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只好折衷诸说,确定《毛诗》为毛亨所作,此结论并非有铁定依据,而是因郑玄是汉末人,陆机是三国时人,去西汉较近,易于取信而已。

    但即便我们现在暂时相信毛苌为传《毛诗》者,我们也无法断定其准确的籍贯。依《后汉书》所言,只能知道他是赵人,汉初赵之疆域颇大,今河北省南部尽为其境(一度连山西北部亦属赵),我们至多只能笼统说他是今河北人。而不能确定其为某县之人。如若以《太平寰宇记》卷63所说毛苌为饶阳“邑人”为据,认定他为饶阳人,恐怕也未必可靠,因襟初去西汉已有千年之久,传说的成份很大。进一步而言,即使毛苌真为饶阳人,也与河间国毫无关系。唐宋时的饶阳即今饶阳,汉时的饶阳则在今饶阳东北不远,该县早在高帝十二年时便已割属燕国涿郡,无论文帝二年所封刘辟缰之河间国或者是景帝二年所封刘德之河间国都不包括饶阳县在内。

 

毛公籍贯与西汉河间国

王文涛(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毛公“赵人说”与“河间人说”的关系

    《汉书·高帝纪》:文帝元年,幽王子遂为赵王,幽王故地。二年,分赵置河间国,立遂弟辟缰为河间王。

    从上述记载可知,河间国设置前一直是赵国的属地。毛公传诗是在河间献王刘德在位期间(前155-前130年),虽然我们无法弄清毛公的生卒年,但是可以认定他出生时河间仍为赵国辖地。如此,“毛公赵人说”和“河间人说”就并行不悖了,就像现在说某石家庄人为河北人一样。

2、河间献王刘德的河间国

    高帝置河间郡,景帝二年(前155年)复以河间郡置国,立皇子德为河间王(《汉书》卷5《景帝纪》)。《汉书·地理志下》记有河间国辖区:“县四:乐成,键池别水首受键池河,东到东光入键池河。莽曰陆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键池别河首受键池河,东至平舒入海。莽曰乐成。”这是否就是刘德河间国的辖区呢?否。

[1] [2]  下一页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历史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