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浏览次数: 15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课堂教学
标签: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技能,http://www.350xue.com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福建大田一中 柯文强
中文摘要:好的开头,能给文章增色;好的结尾,能让人回味无穷。要想写出好开头和结尾,就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开头的方法有:开门见山法,石破天惊法,诗句导入法,抛砖引玉法,概括内容法,环境描写法,平中见奇法,巧设悬念法,直抒胸臆法,托物起兴法。结尾的方法有:卒章显志法,出乎意料法,突然煞尾法,以景作结法,悲剧结局法。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通过训练形成技能,使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关键词:作文;开头;结尾;方法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写作文也是如此。
所谓开头指一篇文章开篇处的段落,它对全文具有一种“定调”作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或数段话,究其具体内容和作用,不外乎交代背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出矛盾、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等。尽管所有的开头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要能总领全文、切合主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但由于文章有内容、形式、风格、文体、技巧的不同变化,开头也就有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那么,如何使开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可见文章开头何等重要又是多么难写。尤其是应试作文,好的开头,既能增色,又能增分。好还得快,这是考场要求,也是考生的追求。为此,同学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开头的技巧。
一、开门见山。这是作文中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开头方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文章的头一开,就能尽快见到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文的主体,是该文所记叙的主要人或事;说明文的主体,是该文所说明的对象;议论文的主体,则是该文的中心论点或论证过程。应试作文,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更不能舍近求远、转弯抹角,而应迅速审题,慎重立意,全面考虑好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旦心中的“山”形成,那么就快速构思这扇“门”如何开、如何开好。下面列举一些课文的实例供大家借鉴:
1、首句入题。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首句入情。如《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首句入境。如《山的那一边》:“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4、首句入事。如《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5、首句入物。如《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6、首句写人。如《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7、首句入景。如《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开门见山的妙处:点题有力,简洁省事,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当然,山无常形,文无定法,世上有千形万状的山,就有千姿百态的文,同时也有千姿百态的“门”。为了避免千篇一律,为了体现自己的巧妙构思,我们还须了解其他一些开头的技巧和方法,如:
二、石破天惊法
[示例]在那一天,我犯了一个错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从未犯过错误,但在那一天我却犯了,因为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三、诗句导入法
[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爱读白居易的这首《草》,因为我热爱朴实无华、坚毅顽强而有无私奉献的小草。
四、抛砖引玉法
[示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令人拍案叫绝的孟姜女庙前的这副对联,再加上动人的神奇传说,美丽的滨海风光,旅游旺季的北戴河让人流连忘返。可我还发现了比北戴河的自然风光更美的东西。
五、概括内容法
[示例]在美丽的凤凰山下,座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大田一中。这是一所花园式学校。下面就让我来做导游,领着你在校园——花园中参观一番吧!
六、环境描写法
[示例]远处,一轮大而圆的落日慢慢地隐没在绿树彩云间。整个水面波光潋滟,晚霭蒸腾。静静的金湖好像披上了一件用丹霞织成的轻纱般的衣裳。
七、平中见奇法
[示例]在毓秀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柏树,还有一株也是柏树。
八、巧设悬念法
[示例] “二嘎子就是嘎。天黑了,下着雪,胶轮大车又陷在雪坑里,可是他不但没发愁,反而笑了。为啥?因为他看见对面来了个……”
九、直抒胸臆法
[示例]如果说城市生活是紧张而有节奏的,那么乡村生活则可以说是繁忙而有散漫的,暑期回到乡下老家,正值农忙季节。那几天的生活就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让人回味无穷。
十、托物起兴法
[示例]松树,是我们家乡极常见、极普通的一种树。它不像需要肥沃土壤的樟树,也不像需要精心照料的果树,更不似以孤傲而著称的楠木,它不择环境,种在哪儿都能生根、发芽、成材的品性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我爱松树,更爱具有松树一样品行的人。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只有好的开头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结尾。近代作家林纾指出:“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这里把结尾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一篇文章开头写得很好,中间写得也好,写到结尾,草草收兵,软弱无力,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结尾。古罗马诗人奥维得说:“凡事的收尾贵重如皇冠。”俄国作家契诃夫甚至这样说过:“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可见结尾何等重要,“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其道理同样适于作文。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能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长期困扰学生作文的问题。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结句要响亮”,“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等等。这些都是古人对文章结尾的要求或经验。概括起来,能让读者回味的结尾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卒章显志法
白居易在谈到《诗经》时有个总评语,“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不仅诗歌如此,其它文章大体也是这样。结尾是全文中心的归纳、深化和总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文结尾用了一个“鉴”字,既哀叹前人不以此为借鉴,又奉劝当世之人要警戒,以古鉴今,成为点睛之笔,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 出乎意料法
文章的结尾不是孤立的,必须从全局出发,认真构思,有独创性。歌德说:“独创性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这么多东西。”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之所以获得很大成功,和这种“出乎意料”的构思是分不开的。当玛蒂尔德付出十年的青春代价终于偿清了债务,“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种近乎残酷的“出乎意料”的结尾不仅又一次重重打击了玛蒂尔德,突出了小说讽刺的主题,而且也震撼了读者,给文章增添了波澜,起到一波三折的效应。
三、 突然煞尾法
有的文章由于内容、体裁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往往采用突然煞尾的方式,言已尽而意无穷,让读者的感情为之一顿,浮想联翩。如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在颂扬了杨开慧、柳直荀烈士的革命精神,写到天上的吴刚、嫦娥正在热情款待客人时,突然收尾:“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种戛然而止,情绪和节奏的突变,犹如在读者的心上猛击一下,引起强烈的共鸣,使人久久不能收回涌动的感情。再如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作者在纵横论述之后,猛然收尾:“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看似问话,实则已作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作者在这里突然煞尾,不仅表达了坚定的信心,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四、 以景作结法
古人所言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文章,而且以景结尾更为含蓄。如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此处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坟场的凄凉氛围,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凉心理,同时也使读者对“药”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又如明代古文家归有光,人称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杼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写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恋。
五、 悲剧结局法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以悲剧收尾能让人在“悲”的氛围中继续思索、回味和想象。如鲁迅的《孔乙己》,通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这一横断面,写了他的一生。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交代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结局,能让读者再三回味他迂腐而又凄惨的一生,重新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好的结尾,能把人们引向更深更远的境地,使文章产生更好的思想和艺术效果。王朝闻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现实是一本翻不完的看不了的大书,艺术家的任务其实不过是用他的作品引导他们去关心这本大书的某些方面。”这话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是欣赏者的思索开始的时候。因此好的文章的结尾应该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力求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只要我们把开头和结尾的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技能至能灵活运用,学生就能在千变万化的文题面前随机应变,就会很快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并打开成功的大门。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福建大田一中 柯文强
中文摘要:好的开头,能给文章增色;好的结尾,能让人回味无穷。要想写出好开头和结尾,就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开头的方法有:开门见山法,石破天惊法,诗句导入法,抛砖引玉法,概括内容法,环境描写法,平中见奇法,巧设悬念法,直抒胸臆法,托物起兴法。结尾的方法有:卒章显志法,出乎意料法,突然煞尾法,以景作结法,悲剧结局法。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通过训练形成技能,使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关键词:作文;开头;结尾;方法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写作文也是如此。
所谓开头指一篇文章开篇处的段落,它对全文具有一种“定调”作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或数段话,究其具体内容和作用,不外乎交代背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出矛盾、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等。尽管所有的开头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要能总领全文、切合主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但由于文章有内容、形式、风格、文体、技巧的不同变化,开头也就有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那么,如何使开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可见文章开头何等重要又是多么难写。尤其是应试作文,好的开头,既能增色,又能增分。好还得快,这是考场要求,也是考生的追求。为此,同学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开头的技巧。
一、开门见山。这是作文中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开头方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文章的头一开,就能尽快见到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文的主体,是该文所记叙的主要人或事;说明文的主体,是该文所说明的对象;议论文的主体,则是该文的中心论点或论证过程。应试作文,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更不能舍近求远、转弯抹角,而应迅速审题,慎重立意,全面考虑好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旦心中的“山”形成,那么就快速构思这扇“门”如何开、如何开好。下面列举一些课文的实例供大家借鉴:
1、首句入题。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首句入情。如《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首句入境。如《山的那一边》:“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
4、首句入事。如《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5、首句入物。如《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6、首句写人。如《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7、首句入景。如《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开门见山的妙处:点题有力,简洁省事,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当然,山无常形,文无定法,世上有千形万状的山,就有千姿百态的文,同时也有千姿百态的“门”。为了避免千篇一律,为了体现自己的巧妙构思,我们还须了解其他一些开头的技巧和方法,如:
二、石破天惊法
[示例]在那一天,我犯了一个错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从未犯过错误,但在那一天我却犯了,因为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三、诗句导入法
[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爱读白居易的这首《草》,因为我热爱朴实无华、坚毅顽强而有无私奉献的小草。
四、抛砖引玉法
[示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令人拍案叫绝的孟姜女庙前的这副对联,再加上动人的神奇传说,美丽的滨海风光,旅游旺季的北戴河让人流连忘返。可我还发现了比北戴河的自然风光更美的东西。
五、概括内容法
[示例]在美丽的凤凰山下,座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大田一中。这是一所花园式学校。下面就让我来做导游,领着你在校园——花园中参观一番吧!
六、环境描写法
[示例]远处,一轮大而圆的落日慢慢地隐没在绿树彩云间。整个水面波光潋滟,晚霭蒸腾。静静的金湖好像披上了一件用丹霞织成的轻纱般的衣裳。
七、平中见奇法
[示例]在毓秀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柏树,还有一株也是柏树。
八、巧设悬念法
[示例] “二嘎子就是嘎。天黑了,下着雪,胶轮大车又陷在雪坑里,可是他不但没发愁,反而笑了。为啥?因为他看见对面来了个……”
九、直抒胸臆法
[示例]如果说城市生活是紧张而有节奏的,那么乡村生活则可以说是繁忙而有散漫的,暑期回到乡下老家,正值农忙季节。那几天的生活就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让人回味无穷。
十、托物起兴法
[示例]松树,是我们家乡极常见、极普通的一种树。它不像需要肥沃土壤的樟树,也不像需要精心照料的果树,更不似以孤傲而著称的楠木,它不择环境,种在哪儿都能生根、发芽、成材的品性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我爱松树,更爱具有松树一样品行的人。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只有好的开头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结尾。近代作家林纾指出:“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这里把结尾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一篇文章开头写得很好,中间写得也好,写到结尾,草草收兵,软弱无力,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结尾。古罗马诗人奥维得说:“凡事的收尾贵重如皇冠。”俄国作家契诃夫甚至这样说过:“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可见结尾何等重要,“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其道理同样适于作文。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能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长期困扰学生作文的问题。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结句要响亮”,“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等等。这些都是古人对文章结尾的要求或经验。概括起来,能让读者回味的结尾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卒章显志法
白居易在谈到《诗经》时有个总评语,“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不仅诗歌如此,其它文章大体也是这样。结尾是全文中心的归纳、深化和总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文结尾用了一个“鉴”字,既哀叹前人不以此为借鉴,又奉劝当世之人要警戒,以古鉴今,成为点睛之笔,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 出乎意料法
文章的结尾不是孤立的,必须从全局出发,认真构思,有独创性。歌德说:“独创性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这么多东西。”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之所以获得很大成功,和这种“出乎意料”的构思是分不开的。当玛蒂尔德付出十年的青春代价终于偿清了债务,“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种近乎残酷的“出乎意料”的结尾不仅又一次重重打击了玛蒂尔德,突出了小说讽刺的主题,而且也震撼了读者,给文章增添了波澜,起到一波三折的效应。
三、 突然煞尾法
有的文章由于内容、体裁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往往采用突然煞尾的方式,言已尽而意无穷,让读者的感情为之一顿,浮想联翩。如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在颂扬了杨开慧、柳直荀烈士的革命精神,写到天上的吴刚、嫦娥正在热情款待客人时,突然收尾:“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种戛然而止,情绪和节奏的突变,犹如在读者的心上猛击一下,引起强烈的共鸣,使人久久不能收回涌动的感情。再如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作者在纵横论述之后,猛然收尾:“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看似问话,实则已作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作者在这里突然煞尾,不仅表达了坚定的信心,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四、 以景作结法
古人所言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文章,而且以景结尾更为含蓄。如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此处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坟场的凄凉氛围,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凉心理,同时也使读者对“药”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又如明代古文家归有光,人称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杼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写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恋。
五、 悲剧结局法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以悲剧收尾能让人在“悲”的氛围中继续思索、回味和想象。如鲁迅的《孔乙己》,通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这一横断面,写了他的一生。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交代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结局,能让读者再三回味他迂腐而又凄惨的一生,重新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好的结尾,能把人们引向更深更远的境地,使文章产生更好的思想和艺术效果。王朝闻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现实是一本翻不完的看不了的大书,艺术家的任务其实不过是用他的作品引导他们去关心这本大书的某些方面。”这话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是欣赏者的思索开始的时候。因此好的文章的结尾应该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力求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只要我们把开头和结尾的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技能至能灵活运用,学生就能在千变万化的文题面前随机应变,就会很快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并打开成功的大门。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技能,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课堂教学
栏目导航
课堂教学 推荐
- ·新课改最大的误区——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 ·讨论课
-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 ·公式•联想•表达——一堂生
-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
- ·尊重学生个性 重塑教学观念
-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设计
- ·语文课堂,让学生有话好好说
- ·《陋室铭》教学设计
- ·拉磨的驴子的启示
- ·语文教学兴趣培养必不可少
- ·试析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
- ·也谈阅读
- ·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归纳
- ·讨论活动课(三)人生AB剧--养你到1
- ·讨论课(一)
- ·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 ·福建高考文学名著专题六十题
- ·《再别康桥》说课
- ·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 ·“抓住身边的感人瞬间”写作指导实录
- ·拓展,让课堂更精彩
-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 ·拣麦穗》教案设计 6
- ·诗词鉴赏意象
- ·语文活动课专题--对联趣谈
-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