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江苏南通市第一中学 薛海兵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是一杯清甜的甘露,是一支优美的芭蕾,它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的这种教学美效果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卓绝的二度创造。而在作品二度创造过程中,教学体态语是直接而有力地影响着教学美感获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什么是教学体态语呢?显而易见,教学体态语首先是一种教学语言。同时,它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是交际学的范畴。故而,教学体态语应当是交际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系统。交际语言学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交际方式,而教学体态语显然归位于非语言符号交际方式中无声交际类。因为教学体态语中的“体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籍以沟通的非语言符号中类语言之外的表情、姿势、手势、目光和个人空间等。这样,教学体态语即以无声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它有着特定的交际场合、工具和对象。至此,我们明白,教学体态语即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运用无声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的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交际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系统,是教学语言与课堂交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当然,教学体态语的存在也只是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尽管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它毕竟还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交际过程中,教学体态语的信息传递量大。美国学者米迪.C.皮尔据实验提出,即使是最保守的看法,在某一交往过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其次,教学体态语对学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着深刻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丰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说:“这种语言(按:此即非语言交际)使用起来既很文雅,又富于表情,还能使人感到有趣。”再者,教学体态语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宽作品审美途径,挖掘作品美学内涵,达到课堂的静穆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高妙境界。当然,教学体态语在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创设愉快学习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和管束课堂纪律等方面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如此看来,对于演绎和创造美的语文课而言,教学体态语是有情趣的,有个性的,有内容的,而且确实相当重要。既然如此,那么凡想当好教师者,就都必须注意训练和提高运用教学体态语的能力。为此,我们就得了解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运作要求。
一、教学体态语的主要特征
(一)、依附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交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形式。而教学体态语则和一切非言语交际手段一样,是凭借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它们都是传递言语信息即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是一种伴随语言。它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交际方式。即使偶尔有之,那不是钻了政策”的空子,便或是“时势造就英雄”。这种依附性是它区别于有声教学语言的根本特征之一。正如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所说:在特定环境中或特定语境中,人们需要用手势语来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或不可能,甚至在特定语境中竟然代替了有声语言,但这并不能改变手势语在那里只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但我们说,也正因为依附性的存在,教学体态语跻入课堂教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也才是名正言顺的。具体说来,教学体态语的依附性主要形成原因有三点:(1)课堂教学中教学体态语不具备系统连续功能,它只能在必要的表达阶段内存在;(2)体态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决定了它必需以明确的有声语言作为学生选择适当体语义项的暗示,此处有声语言当指不在场人物语言;(3)体态语在整个交际语言环境中的地位的一般从属性。我们可以举教师走入课堂一例来说明教学体态语的依附性。如果一课伊始,某教师一进教室就瞪大了双眼,而又始终不说话,这时候学生就无法领会意思,甚至生出茫然和恐惧来。究其原因:1、交际语境模糊。是教室里脏?乱?静?美?还是有学生迟到?2、体态语言多义。“瞪眼”这一体语的基本义项至少有:(1)愤恨(2)惊讶(3)害怕(4)仇视(5)呆愣(6)不满等等。要真正准确理解“瞪眼”这一体态语,就必须创设特定环境或依靠有声语言的表达。只有了解了教学体态语的依附性,才能求得教学语言形象深刻的前提:明确。
(二)、直观性 教学的直观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信息论认为人类认知信息普遍遵循如下图所示的一个信息变换过程:图略
在信息变换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关键,而所获直观印象又是信息处理的基础和根本。直观印象反复强化可以加深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而经过提炼、整合最终达成理性认识。这里直观印象的达成乃是凭借言语直观和视觉直观。可是言语直观尽管可能因为叙描得具体生动而加深感性认识,但他只占信息获得贮存量的10%左右。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而体态语言正是以它的动作、姿势、表情等直接作用于对方的视觉神经和触觉神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具有视觉直观性特点,效果远胜于言语直观。从这里不难知道,教学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时空艺术,而使其成为空间艺术的则是作为视觉艺术的教学体态语。而视觉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具体的说,它必然地以一定的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出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它的空间意识存在于视觉、触觉和运动感觉之中。作为视觉艺术的教学体态语,它也就必然具有以可视形象来思维的基本特征。故而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解到重点难点时都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甚至借助道具、动用多媒体,投入大量的体态语言,籍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寓无形于有形的目的,取得强烈的直观渗透效果词义是抽象的,词义所附着的感情色彩褒贬反用的认识更是抽象。一位年轻女教师举《藤野先生》一文“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为例讲解:她先猫步亮相,T台风姿,卓然璀璨,可谓漂亮;转而佯装吐沫手中,怪里怪气抹在发上,仰头扭颈,夸张滑稽,乖丑毕现。继而解释说,“标致”一词褒贬色彩与语言环境的变化,犹如同样风姿与不同场合与扮相之美丑变化,此为活用。学生释然,究其缘由,功在体态之视觉直观。
(三)、立体性 言语交际是线性的,话是一句一句说的,词是一个一个吐的,它的传播是单通道的,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而体态语则不一样。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的指令下,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嘴巴在内,都能多部复合,整体联动,以各自的方式传达一个信息。而除嘴巴发出的言语信息之外,其余均为体语信息。故而体态语的表达是立体的,多通道的,可众头并举的,音容笑貌都能同时发射出同种信息或多种信息。教学体态语借助身体各部位可共时活动性所形成的立体信息传递方式有辐射和聚合两种组合。其中聚合方式多用以阐释,有强化同一信息接受效率的作用;而辐射组合多用以表现,有制造相关信息丰富内涵的作用。其中,前者使用频率更高。但无论是聚合组合还是辐射组合,它们都是立体的,有强大表现力的,并因此而增强了教学体态语作为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尽管有声教学语言可将信息内涵按不同线性方式组合成若干同义句或其他层级同义语言单位,但它仍然是线性的,听觉的,并未增加任何更为感性与直观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下面图示:图略
譬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的时候,他一边读作品,一边郑重其事且略带夸张的数排着九文大钱,而且身子微微前后俯仰,面上几分鄙视之色,眼中几点得意之情。还不等教师演完这孔兄炫耀之举,座下已是哄笑议论,热闹非凡。究其原因,全因教师调动各部“兵马”,立体化的演活了此举内涵。而且学生自己接受信息表现出的体态语也是立体的、多通道的:他们听读、观察、露笑,甚至站立等体态语言都在同一时间内发出。这样的立体性体态语,丰富了演绎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以解构方式建构语义,深刻挖掘语言美学内涵,加深了学生对接受信息的理解。
(四)、可靠性 语言信息是发送信息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出的,这往往就带来了掩饰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而体态语多数是半无意识甚至无意识地显示出来的,因而传递的信息就更为可靠些。“察其行而知其言”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心理学家麦热宾的实验显示,在信息传递中各载体所占比重中,言语占7%,声音占38%,体语占55%。它表明信息传递中体态语作为信息载体所占比重占明显优势,何况在取消满堂灌施行启发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今天呢?还有实验证明,体态语言的交际效果是有声语言的5倍,即使当二者不一致的时候,人们也往往注重于无声信息,而不太理会有声信息。《诗序》有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是内在情感自然流露的极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动于中,亦形于体。声体呼应,相依相生,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宣泄着内心世界的奥秘。而且“形于体”比之“形于声”更适切于内心律动,更为真实可靠。此亦即体语之隐喻性——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之间的鲜明反差。譬如,我们经常发现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了某些主要语段或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之后,再去询问学生有没有懂,学生往往会边挠脖颈或者用双手托着下巴说“能理解”。此种情况下,传递信息真实性更大的是体态语言,内涵是:他并没有完全弄懂。如果教师为言语信息所蒙蔽,倒可能让他真正不懂。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tag: 教学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技能,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课堂教学
栏目导航
- ·新课改最大的误区——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 ·讨论课
- ·奇句开卷 媚语终篇
- ·公式•联想•表达——一堂生
-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
- ·尊重学生个性 重塑教学观念
-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设计
- ·语文课堂,让学生有话好好说
- ·《陋室铭》教学设计
- ·拉磨的驴子的启示
- ·语文教学兴趣培养必不可少
- ·试析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
- ·也谈阅读
- ·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归纳
- ·讨论活动课(三)人生AB剧--养你到1
- ·讨论课(一)
- ·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 ·福建高考文学名著专题六十题
- ·《再别康桥》说课
- ·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 ·“抓住身边的感人瞬间”写作指导实录
- ·拓展,让课堂更精彩
-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 ·拣麦穗》教案设计 6
- ·诗词鉴赏意象
- ·语文活动课专题--对联趣谈
-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