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一)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一)
1.略
2.B
3.(1)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陈胜的许多老朋友都主动离开了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亲近他的人了。
4.(甲)陈胜率众起义,深得民心,建立了政权
(乙)陈胜起义建立政权后丧失民心,丢失了政权。
5.(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违背民意,丧失民心。(2)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某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二)
1.
2.
②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3.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即使没有这根导火线,即使陈胜不起义,在秦残暴的统治之下也会有其他人因某事而起义,秦朝一定会走向灭亡的。
4. ①帛书“陈胜王”三字,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腹中;②晚上在驻所旁边的丛祠中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是取得民心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可不赞同“欺骗人民”这一观点,理由是:当人民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失去民心。)
5. 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有很强洞察力及很强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领袖。
6. 示例:任何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这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三)
1、略
3、B
6、略
7、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8、略
(四)
1、略
2、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
1、略
3、略
4、清、急;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六)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既 得 斯 泉 / 于山 谷 之 间
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
(七)
1、①第二年
2、B
3、山岗山岭四面环绕,隐隐约约看上去像个大圆环 。(2分,意思对就行。)
4、A
(八)
1、略
3、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例:“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一句,点面结合,动静相生,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洞庭夜月图。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胸襟阔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
6、主要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九)
1、略
3、①略
③众将士在远方防卫,岳飞的妻子就慰劳将士们的家属;如果战死疆场,就抚养他的孤儿。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战前作细致的分析。(意同即可)
6、①练军有方 ②律军严格,不扰民众
(十)
1、取胜
2、B
3、(1)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了三通鼓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言之有据有理便可,如围绕抓住战机,深谋远虑、知己知彼,一鼓作气等谈均可,答案略。
示例:鲁国取胜原因在于庄公善于听取意见,抓住战机;宋国失败在于宋公不能听取意见一再贻误战机,当断不断。鲁、宋同为小国,一胜一败,两相比较,经验、教训自然分明。
(十一)
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死亡(5)筑巢(6)完全
2、(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一)
栏目导航
- ·“颜”与“言”之误,注意八个成语
- ·新课标七八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 ·因谐音讹化而成的12个俗语
- ·中考语文易错词语辑录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 ·学以致用之现代文阅读答题语言训练一
- ·《2017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初中
- ·江苏2017中考名句名篇考试范围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一:语音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文字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八:常用实词
-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人教版九
- ·中考新题型-阅读链接题教学案(九年级
-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复习(苏教版九年级
-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人教
-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九年级)
- ·中考议论文解题指导(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中考仿写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人教版九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 ·2017年中考名著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 ·中考复习——短文修改专题教案(九年级
- ·2017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
- ·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九年级)
-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访兰》
- ·中考备考之修改病句教案
-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前五讲)(本站收
-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眼中有文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