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和“竟然”的区别
“居然”和“竟然”的区别
相同点:
“居然”和“竟然”都是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都可用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通常可换用,只是“居然”的语气略重于“竟然”。
不同点:
一、“居然”,表示预期和结果相反,含有“没料到会这样”的意思。这有两种情况:一指“不容易这样而这样”,指好的方面,如:“再过几天,二两炒面也会发生困难。现在居然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另一个指“不应这样而这样”,指坏的方面,如:“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但它常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跟“居然”的后一种情况相同,但语气比较重些。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二、"竟然"的使用范围要大于"居然","居然"后面往往跟着的是一个另作者或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而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主观的正面意识或者客观的常识,而后面则是与之相反的结果."竟然"的范围就要打很多,后面可以是主观意愿的反面,也可以是主观意愿的正面,当然也可以与主观意愿无关。
例:1、今天聚会你居然不到。
本来说话人认为你会来或希望你会来,但是结果相反.这里的居然可以用竟然来代替。
2、你竟然来了!
这里用竟然,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话者本希望你来,但没想到你来了;而用居然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感觉会是,我本来意为你不敢来,你竟然来了,也可能是我不希望你来,你厚着脸皮来了。竟然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表居然的意义。
3、“他没有料到尚炯(竟然)如此推崇李自成。”(姚雪垠《李自成》)
这样用法的“竟然”,语气需要加重时可换为“居然”。
总体来说,“居然”的语气要重于“竟然”,而且更加的有负面倾向,竟然的使用则更加灵活,但在语境强烈时不适用,所以在表示正面信息同时需要较强烈的语气时,往往不会用到竟然。
三、句型上的用法差异:
四、“竟然”常用于主语后,“居然”可用于主语后,也可用于主语前。
五、例:“这么重要的事,你居然忘了。”
“这么重要的事,居然你忘了。”
“居然”用在主语“你”之前或之后都正确,这种用法的“居然”一般不可用“竟然”替换。(“居然”的语气较重,可用于主语后,如:“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也可用于主语前,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现代汉语八百词》)这种用法的“居然”一般不用“竟然”。)
试题中的那句,语气可轻可重,且用在主语“他”之后,因此填“竟然”和“居然”都可以。如果这个“他”指小学生,那么用“竟然”较为合适,即责怪的语气可以轻一些。
两者的在使用角度上都有让人出乎意料的意义成分,无论在文章里或是在口语中在两个词后面都会各处一个让作者或说话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条件或结果.
而"竟然"的使用范围要大于"居然","居然"后面往往跟着的是一个另作者或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而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主观的正面意识或者客观的常识,而后面则是与之相反的结果."竟然"的范围就要打很多,后面可以是主观意愿的反面,也可以是主观意愿的正面,当然也可以与主观意愿无关.
比如说:
今天聚会你居然不到.(本来说话人认为你会来或希望你会来,但是结果相反.这里的居然可以用竟然来代替.)
你竟然来了!(这里用竟然,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话者本希望你来,但没想到你来了;而用居然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感觉会是,我本来意为你不敢来,你竟然来了,也可能是我不希望你来,你厚着脸皮来了.竟然在特定语境中也可以表居然的意义)
总体来说,"居然"的语气要重于"竟然",而且更加的有负面倾向,竟然的使用则更加灵活但在语境强烈时不不适用,所以在表示正面信息同时需要较强烈的语气时,往往不会应到竟然这种副词句式而采用其他加强语气的句式.
“居然”和“竟然”的区别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