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披文入情
⒋⑴颔联通过写时序变化,年华的流逝,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上句写自己揽镜自照,发现黑发已变成白发,可见出流年的更换;下句“白云芳草”是隐逸生活的象征,“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心忆山中而身不得归,即身心相违,表达了他对宁静平和的隐逸生活的憧憬。本联中白云映青草,白发对青镜,对比入妙,感情的抒发仍然冲淡平和,具有“温润”的特色。
⑵尾联两句是诗人对友人李端的劝勉,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李端原在山中隐居,最近忽然来到城市,作者以为他有求仕之意,所以说:“你不要认为簪弁(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就比荷衣好”(荷衣,楚辞云:“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一位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这两句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更是自己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心曲的吐露,是自勉之辞。
⒌⑴本诗中的“老人”是一个生逢战乱之世,贫困潦倒,孤苦无靠,四处流浪且横遭轻薄儿欺凌、侮辱的被践踏者的形象。
⑵本诗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其中既有对当时的混乱现实的极度不满,又有对底层受难百姓的同情,也有他们自身身处乱世、无力振作的迷惘。
⒍⑴颔联两句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人与树互相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将何以为怀?这两句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⑵颈联两句描绘了一幅茫远、萧索而凄迷的画面。寒山寂寥,一只落单的大雁掠过空际;暮雨寒凉,一叶扁舟停泊在古渡口。表达了一种孤独、落寞、抑郁的思想感情。
⒎⑴三四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气象开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描绘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诗题中的“野”字,亦可见“望”之久,始见斗柄纵横;下句从听觉角度写,写听角伤怀之感,角声暗寓兵乱,“凄断”二字可见出诗人内心悲怆、忧伤之重。
⑵从整首诗看,首联中的“病客情”具体包含:①思乡怀归之情;②忧时忧国之情。
⒏⑴首联上句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透过“秋月”、“秋风”的环境和两个“满”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超凡脱俗、清高飘逸的闲适情趣;而下句陡然一转,以一“敢”(即“岂敢”)字又流露出自己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的仕途失意之落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进既不容于朝,退又不甘于隐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⑵尾联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戒,“同袍二三子”是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这两句一方面紧承上文,一方面呼应标题,恳切地劝告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明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对黑暗政治的无比愤慨。
⒐⑴颔联两句写远景,作者以一种由远及近、又由静及动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勾勒的是静景:半江秋水,宿雁成群。“寒蛩四壁诗”,写的是动景:秋气清寒,蛩声四壁,更见情境的凄凉。两句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为下文抒发悲愤之情作了铺垫。
⑵颈联抒发了诗人志在报国而无用武之地、虚度大好年华的无奈与伤感之情;尾联借用刘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
⒑⑴“此情”是指惜春伤怀,叹年华消失;“无限”一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⑵这两句运用了叠音词连用与反衬的表现手法。“莺莺”、“燕燕”,双字叠用,暗示莺、燕成双成对,以反衬诗人自己的身单影只,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
含英咀华 披文入情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