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赏析
浏览次数: 55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山鬼》赏析,
歌德曾经说过:快乐是球形的,一滚就过,愁苦是多角物体形的,推移艰难,涩窒不动。欢喜团圆固然令人欢愉,但悲剧和不完整往往更具动人心扉的力量。在中国人的审美情绪中更是深植一种“以悲为美”的情怀。那些残缺的、孱弱的、不完美的物事往往成为文化主流所推崇的。
但同时,中国悲剧也有自己的美学原则:悲与喜、哭与笑,有张有弛、错落有致,或者相互包容,彼此渗透,务必求阴阳调和,和度中节。“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讲究审美情感的多味性(“七情具备”)、相间性(“苦乐相错”),以及异质情感的转换、挪移与混合(“乐极生悲,喜极而泣”)。讲究的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这在山鬼一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开篇,山鬼以一种青春女子的形象登场。这时的她含睇宜笑,以一种娇俏明朗的少女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传递出一种无限美好的欢愉感。这时,画面的色彩是明亮热闹的。少女所着的翠绿的香草结成的衣衫,红的豹子,华丽热闹的桂旗和香车。绿色与红色本就分别有着放松和欢喜的审美符号特征,可以想见,此时是怎样一幅欢闹热烈的景象。于是,全篇出现一个欢乐的小高潮。
紧接着,节奏略缓,却是山鬼手拈香草,触景动情。接下来,作者借着山鬼之口,倾吐出女子思怨的曼长叹息。这时,作者乍然改换句式,两个长句一方面舒缓了前文喜闹的场景所带来的欢快的节奏,令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在开始滔滔不绝之前都需要引子一样,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引出后文绵长惆怅的哀怨。而幽篁、路险难这样的词汇也暗淡了前文的鲜丽明媚的色彩感。
即便是表达哀伤,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实际是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将前面热闹拥挤的画面一换,将主体置于寥落空远的背景之下。高山白云间,独立如表的小小女子,给人以强烈的无力感和飘渺感。这种处理,在拉远了主体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放大了山鬼身上柔弱无依的女性特征,使得画面由阳转阴,显出温婉哀伤的调子。这时,天色骤昏,东风带雨,画面的阴抑感在对比中更加凸显了女性意识,悲伤哀戚的情感被推上一个小小的潮顶。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强化这种哀伤,反而节奏一缓,“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似惆怅,似叹息,又如喃喃自语,山鬼自悲伤中发出如此慨叹,显得理智而寂寞。这种带着愁绪的平静又一次缓下了文章的节奏。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仿佛自此又进入平静的山间生活的描写,但这平静却只是表面的,只不过是山鬼抑制住内心的痛楚而故作镇定。果然,疾雷骤雨,猿声哀戚。急遽的画面转换使得人们来不及调整情绪就被这阴森图景背后的哀恸击中,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然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却也只是短暂的,还来不及抓住,就稍瞬即逝,只留下风过木落的余韵,和女子淡淡的愁绪和哀戚。这种急急收束感情的处理,使得人们刚刚调动起来的强烈的怜悯与哀恸仿佛一拳打进棉花里,化去力道后,只留下不圆满的怅惘。同时,又收缩得体,避免了过于强烈的感情带来的“非和弗美”之感。动人之余,留下绵长回味的余地。
可见人们称赞屈原的艺术想象超越前人突出之处遍在于帜热的情感波澜和悲剧性的崇高的说法确有其理。如此跌宕起伏间,刚柔并济,悲喜交杂,收束自如,情感强烈质朴却又不失和谐,恰当好处的卡着中国人在欣赏悲剧时的心理,营造出一种“乐而不yin,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感。
在这里我还想要顺便提一下屈原作品中体现的死亡美感。
李泽厚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艳绝的头号主题。死亡和自杀的人性主题把屈原的艺术提高到务必深邃的程度。屈原在明确意识到自己必须选择死亡的时候满怀情感的上天下地寻觅追问,来探求是非美丑在死亡面前的原型,要求就他们的存在和假存做出解答。他怀着强烈的孤独和哀伤得出的结论是,事物可以变迁延续,只有死是无可重复和替代的。他这种情感上的“绝不能活”不是源于某种本能的冲动或狂迷的信仰,而仍然是融入了个体的道德与责任感的反省后的沉淀,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它虽然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他们,实质上成为生死的再反思和心理本体的建设。
虽然在山鬼一文中,这种并没有强烈的表现出这种死亡思考,但也可以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凡世中的一切是让人欢喜、使人眷念的。屈原热爱着凡世的一切,可是他又明白,他们是多变的,这种不安定、不可靠、不明了使得存在的价值被怀疑,他在痛苦挣扎中清醒的明了死亡的必然,尘嚣归寂,当自己无法求得自我实现时,他只有选择毁灭肉身的激烈方式求取自我存在价值的强化。山鬼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屈原的自我映射?山鬼美好真诚,有着质朴的热情和忠诚,她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然而却百求不得,只能在昏暗不见天的幽篁中长居,在山间的凄风惨雨中苦苦求索。“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星移斗转,年华凋敝。如此执着却依旧难以实现自己的追求,那么这种追求又算是什么?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如求死。“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首而蒙世之尘埃乎?”
悲莫大于死。这种理智求死的自杀主义倾向更是带着“大悲摧”的美感。东山魁夷曾在《一片树叶》中写道,“如果樱花常开,生命常在,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如此动人心弦。”屈原的文章可以说是“美在情深”。他把对生命执着的热情转化成决然赴死的勇气,用自己的血泪凝结成华夏美学史上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华夏美学》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谈美》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中国美学初步》 徐林详
《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 樊美筠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 张一儒,卢晓辉,宫承波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 周来祥,周纪文
《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 成复旺
《中华美学感悟录》 邓牛顿
《山鬼》赏析
歌德曾经说过:快乐是球形的,一滚就过,愁苦是多角物体形的,推移艰难,涩窒不动。欢喜团圆固然令人欢愉,但悲剧和不完整往往更具动人心扉的力量。在中国人的审美情绪中更是深植一种“以悲为美”的情怀。那些残缺的、孱弱的、不完美的物事往往成为文化主流所推崇的。
但同时,中国悲剧也有自己的美学原则:悲与喜、哭与笑,有张有弛、错落有致,或者相互包容,彼此渗透,务必求阴阳调和,和度中节。“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讲究审美情感的多味性(“七情具备”)、相间性(“苦乐相错”),以及异质情感的转换、挪移与混合(“乐极生悲,喜极而泣”)。讲究的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这在山鬼一文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开篇,山鬼以一种青春女子的形象登场。这时的她含睇宜笑,以一种娇俏明朗的少女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传递出一种无限美好的欢愉感。这时,画面的色彩是明亮热闹的。少女所着的翠绿的香草结成的衣衫,红的豹子,华丽热闹的桂旗和香车。绿色与红色本就分别有着放松和欢喜的审美符号特征,可以想见,此时是怎样一幅欢闹热烈的景象。于是,全篇出现一个欢乐的小高潮。
紧接着,节奏略缓,却是山鬼手拈香草,触景动情。接下来,作者借着山鬼之口,倾吐出女子思怨的曼长叹息。这时,作者乍然改换句式,两个长句一方面舒缓了前文喜闹的场景所带来的欢快的节奏,令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在开始滔滔不绝之前都需要引子一样,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引出后文绵长惆怅的哀怨。而幽篁、路险难这样的词汇也暗淡了前文的鲜丽明媚的色彩感。
即便是表达哀伤,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实际是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将前面热闹拥挤的画面一换,将主体置于寥落空远的背景之下。高山白云间,独立如表的小小女子,给人以强烈的无力感和飘渺感。这种处理,在拉远了主体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放大了山鬼身上柔弱无依的女性特征,使得画面由阳转阴,显出温婉哀伤的调子。这时,天色骤昏,东风带雨,画面的阴抑感在对比中更加凸显了女性意识,悲伤哀戚的情感被推上一个小小的潮顶。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强化这种哀伤,反而节奏一缓,“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似惆怅,似叹息,又如喃喃自语,山鬼自悲伤中发出如此慨叹,显得理智而寂寞。这种带着愁绪的平静又一次缓下了文章的节奏。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仿佛自此又进入平静的山间生活的描写,但这平静却只是表面的,只不过是山鬼抑制住内心的痛楚而故作镇定。果然,疾雷骤雨,猿声哀戚。急遽的画面转换使得人们来不及调整情绪就被这阴森图景背后的哀恸击中,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然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却也只是短暂的,还来不及抓住,就稍瞬即逝,只留下风过木落的余韵,和女子淡淡的愁绪和哀戚。这种急急收束感情的处理,使得人们刚刚调动起来的强烈的怜悯与哀恸仿佛一拳打进棉花里,化去力道后,只留下不圆满的怅惘。同时,又收缩得体,避免了过于强烈的感情带来的“非和弗美”之感。动人之余,留下绵长回味的余地。
可见人们称赞屈原的艺术想象超越前人突出之处遍在于帜热的情感波澜和悲剧性的崇高的说法确有其理。如此跌宕起伏间,刚柔并济,悲喜交杂,收束自如,情感强烈质朴却又不失和谐,恰当好处的卡着中国人在欣赏悲剧时的心理,营造出一种“乐而不yin,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感。
在这里我还想要顺便提一下屈原作品中体现的死亡美感。
李泽厚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艳绝的头号主题。死亡和自杀的人性主题把屈原的艺术提高到务必深邃的程度。屈原在明确意识到自己必须选择死亡的时候满怀情感的上天下地寻觅追问,来探求是非美丑在死亡面前的原型,要求就他们的存在和假存做出解答。他怀着强烈的孤独和哀伤得出的结论是,事物可以变迁延续,只有死是无可重复和替代的。他这种情感上的“绝不能活”不是源于某种本能的冲动或狂迷的信仰,而仍然是融入了个体的道德与责任感的反省后的沉淀,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它虽然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他们,实质上成为生死的再反思和心理本体的建设。
虽然在山鬼一文中,这种并没有强烈的表现出这种死亡思考,但也可以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凡世中的一切是让人欢喜、使人眷念的。屈原热爱着凡世的一切,可是他又明白,他们是多变的,这种不安定、不可靠、不明了使得存在的价值被怀疑,他在痛苦挣扎中清醒的明了死亡的必然,尘嚣归寂,当自己无法求得自我实现时,他只有选择毁灭肉身的激烈方式求取自我存在价值的强化。山鬼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屈原的自我映射?山鬼美好真诚,有着质朴的热情和忠诚,她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然而却百求不得,只能在昏暗不见天的幽篁中长居,在山间的凄风惨雨中苦苦求索。“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星移斗转,年华凋敝。如此执着却依旧难以实现自己的追求,那么这种追求又算是什么?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如求死。“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首而蒙世之尘埃乎?”
悲莫大于死。这种理智求死的自杀主义倾向更是带着“大悲摧”的美感。东山魁夷曾在《一片树叶》中写道,“如果樱花常开,生命常在,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如此动人心弦。”屈原的文章可以说是“美在情深”。他把对生命执着的热情转化成决然赴死的勇气,用自己的血泪凝结成华夏美学史上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华夏美学》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谈美》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中国美学初步》 徐林详
《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 樊美筠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 张一儒,卢晓辉,宫承波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 周来祥,周纪文
《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 成复旺
《中华美学感悟录》 邓牛顿
《山鬼》赏析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山鬼》赏析
- › 《山鬼》原文译文及赏析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