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浏览次数: 32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当时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非常有章法,考好了可以当官。鲁迅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科举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到现在还有“考状元”的说法。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等以后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时候,我再多说一些。
鲁迅刚入学时座位在南墙下,他借口有风,要老师把他调整到北边。据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披露,换座位是为了光线亮些,可看他埋伏在抽屉中的小说杂书。鲁迅喜欢读汉魏六朝的文章,“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中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他聪颖过人,不埋头于正课,从不出声读书,却不等老师讲解就能领悟,不仅不欠课,还为同学捉刀(代笔),“语多发噱”。我们课文里说到“对课”。老师出“两头蛇”(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解珍的绰号)三字让他对,他脱口就对出“四眼狗”。
背景说完了,我们把后半截课文看下去。
第一天上学,对那时的男孩们来说最为郑重其事,所以有仪式。行礼行的是“四叩四拜”之礼。“叩”是叩头,又叫磕头;“拜”是作揖,就是拱手并鞠躬。先生还礼也是作揖。那时是学生先叩头,老师后还礼,不像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说“同学们好”。上面说到过,孔子创私学,他是所有老师的老师,老祖宗,所以一上学就要拜他。旧时,一个人最要敬重的是“天地君亲师”。现在“君”(皇帝)没有了,应该敬重的是“天地亲师”。古人的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老师为自己的父亲。当然,老师也爱护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那剩下的“天地亲师”四个字,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热爱自然,尊敬师长。写这句子时,我刚意识到,当代人更进了一步,已把“师”提到“亲”的前面来啦。
鲁迅的一生,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寿镜吾、章太炎、藤野严九郎。课文里说的“我的先生”是指寿怀鉴,字镜吾(1849-1930),清朝的秀才。
在古代,梅花鹿象征幸福吉祥长寿,是好动物,所以让它伏在三味书屋的当中。参拜过后,老师在课文中登场了,他和蔼地答礼。这个“和蔼”可以和上文的“最严厉的书塾”连在一起看。因怕严厉,所以对和蔼的感触就很深,先要说出来。然后是肖像描写:高、瘦、须发花白、戴眼镜。这是文字无奈的地方,如果是图像,只要出示照片一张,大家就有印象,文字只能大概地说一说。你说得再多,人家还是糊涂。所以,如果不为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写文章时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大的力气。我们看下去,作者毕竟十岁多了,知道尊敬老师,尊重好的品质。这些话应该是他父母在上学前的叮咛,现在由他来转述,表示他的认可。一席话,看起来像是过程性的交待,其实是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底线。他再不懂事,也不超越这个底线,不会做出《红楼梦》中的肆无忌惮。
可是,各位也都写过校园生活。如果就写向老师行礼,上课,下课,中途去个厕所,这文章还如何能看?总要找点好看的东西来慰劳一下读者吧。
鲁迅从不让我们失望。他开始兴奋起来:“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这句子一出来,就好看了。毕竟是学生了,这时的行为不再是毁坏泥墙、乱扔砖块。他是从求知开始,问的是奇虫“怪哉”(这邪门兴趣从前面长妈妈的故事也可看出一二),并理解了酒和冤气的概念,会使用那个很难用科学来解答的“化”和“消释”。问话的背景是,他并不那么热衷上学,既然上了学,总要给点补偿吧,现在自以为得到机会,可
www.350xue.com
以详细地知道。作者用的还是孩子的语气:孩子理解的“渊博”便是知晓那些奇怪的东西,就像今天电视里娱乐节目的抢答题;阿长不渊博。请注意人称的变化:前面的“长妈妈”成了这里的“阿长”。在作者的所谓诗书人家,讲究“礼待下人”,只有他祖母因辈分和年龄叫“阿长”,其他人都叫“长妈妈”。这会儿,因为有了渊博的老师,他竟也叫了“阿长”。语气间有点断然。这也是孩子心理,他不去想,渊博对老师是必须的,对阿长没有意义。
他很会找机会,在“将要退下来的时候”问。这看起来是在写事情,同时也是写人物的性格。就如你们,有人会在上课时举手提问,有人会打断老师的讲课问,有人在老师心情好的时候问。有人鲁莽,有人憨厚,有人乖巧。作者取的是平常态度。因这段情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层意思:作者并没觉得问一问有什么不对。他不是要捣乱,不是难为先生,仅仅是好奇。况且,他还会自以为很体贴老师,没影响授课。
他得到的是“不知道!”和“怒色”。
老师因为严厉,因为旧日上学是为了考学不为求知,这样的回答是可以想见的。但他是“方正”之人,仅是怒形于色,并无发怒的动作,没有借题发挥地打学生板子。
我们阅读这类文章,如果感到困难的话,多半是因为它的写法和有些文章不同。鲁迅的这文章中,省略去了许多东西。例如,这儿他并没直接说老师为何不高兴,他留下的空白要我们用想象和推理去填补。这像是智力的比赛,我们可以试着把鲁迅省略的加上去,看谁加得更合理。对一个渊博而方正的老师,他可能因为什么呢?不会是不耐烦吧,不会怀疑学生捉弄自己吧,不会因那个“怪哉”勾起他伤心的往事吧……这样的文章读习惯了,我们会喜欢,会认识到是作者对读者的看重。那种每件事都要说得像电视剧那么罗嗦的文章,一望无余,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实在非常有害,对我们的智力与自尊也是蔑视。多读这样的好文字,以后再看古文,心理上就没什么困难了,哪怕古文省略得更多。
从写文章的道理讲,作者在此文的叙述中,是很严格地注意到只按这孩子能看到、听到的写,而不加上“老师想”那种所谓“全知全能”的小说笔法。因此,他如果要解释什么,就放在孩子的嘴里说。
这孩子想出来的理由是老师要自己专心读书。
还从人物的性格说,作者这时候没有伤心地落泪,不在心中怀恨。他甚至很为老师开脱,觉得渊博的人一定知道“怪哉”,只是不愿意说。讲得深一点,他是在为自己排遣。老师不肯说还发怒,自己总要想他是为什么吧。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最伤人的,现在,就算有点煞风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看他前面的郑重其事,可知这个问题他想问已久,被打发回来不会不在意。在心中反复盘桓的念头,一句话是打发不了的。所以,接着,作者再推远一点,将这具体的问题抽象出规律,总结出“往往如此”,并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一到“往往如此”,还有什么可沮丧的呢?而且,以前也碰过好几个钉子,这次不算什么了。这样,他可以平静了。
想到这里,因为总结出了规律,作者甚至有点觉得自己聪明:我们再读读“决不至于”这样的口气。一件沮丧的事情,到这里就“消释”了。(日后,各位读到鲁迅最有名的小说《阿Q正传》,请回顾一下这种无处不在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因此,“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会不喜欢,老先生的脸色自然和缓下来。我们从别人的回忆中,知道鲁迅读书很聪明,但作者不好意思这样夸自己,他只是用了三、五、七的递增来暗示明显的进步。他当然也可用别的,比如用几种深浅不一的书名,但效果都不如数字那么醒目、直接。书可能没读过,谁还不识数呢?
顺便说一句,诗到七言就到头了。七言之上,除了写对联(像昆明滇池的那个著名长联),平时用不到了。
那时的教法,据也在三味书屋上过学的周作人说:早上学生先背诵昨日所读之书;先生再上新书,用白话讲一遍,朗读示范,随后让学生自读到能背诵;傍晚对课。这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读书的事情写到这里要停一停。如果一直是“就只读书”,便不是孩子。就算是成人,标榜热心工作,其实也要玩一玩。以前在百草园里耍过的把戏,又出来一二了。上文说过作者的底线,凡事都有个分寸,那么玩的时候就有顾忌。孩子又称“小鬼”,不免鬼头鬼脑,会找老师的破绽。老师眼力不济,听觉灵敏,所以玩那种“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的东西。这里插一个人物,朱德庸,就是台湾的那个画《双响炮》和《涩女郎》的漫画家。他对我说,小时候不爱和人玩,爱的是动物,蹲在天井里看蚂蚁可以看半天。他的话对我胃口。我也欣赏蚂蚁,确实好看,曾看它们众志成城地扛鱼骨头,看两队蚂蚁打架。需要招供的是,我曾用放大镜聚了光去追杀蚂蚁,还将它捉到饭锅上,以验证“热锅上的蚂蚁”的说法。真是罪过,各位勿学!各位如能找到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请一定读上一点。这老人家的图文好到非常,更有悲天悯人的心肠。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当时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非常有章法,考好了可以当官。鲁迅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科举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到现在还有“考状元”的说法。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等以后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时候,我再多说一些。
鲁迅刚入学时座位在南墙下,他借口有风,要老师把他调整到北边。据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披露,换座位是为了光线亮些,可看他埋伏在抽屉中的小说杂书。鲁迅喜欢读汉魏六朝的文章,“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中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他聪颖过人,不埋头于正课,从不出声读书,却不等老师讲解就能领悟,不仅不欠课,还为同学捉刀(代笔),“语多发噱”。我们课文里说到“对课”。老师出“两头蛇”(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解珍的绰号)三字让他对,他脱口就对出“四眼狗”。
背景说完了,我们把后半截课文看下去。
第一天上学,对那时的男孩们来说最为郑重其事,所以有仪式。行礼行的是“四叩四拜”之礼。“叩”是叩头,又叫磕头;“拜”是作揖,就是拱手并鞠躬。先生还礼也是作揖。那时是学生先叩头,老师后还礼,不像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说“同学们好”。上面说到过,孔子创私学,他是所有老师的老师,老祖宗,所以一上学就要拜他。旧时,一个人最要敬重的是“天地君亲师”。现在“君”(皇帝)没有了,应该敬重的是“天地亲师”。古人的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老师为自己的父亲。当然,老师也爱护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那剩下的“天地亲师”四个字,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热爱自然,尊敬师长。写这句子时,我刚意识到,当代人更进了一步,已把“师”提到“亲”的前面来啦。
鲁迅的一生,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寿镜吾、章太炎、藤野严九郎。课文里说的“我的先生”是指寿怀鉴,字镜吾(1849-1930),清朝的秀才。
在古代,梅花鹿象征幸福吉祥长寿,是好动物,所以让它伏在三味书屋的当中。参拜过后,老师在课文中登场了,他和蔼地答礼。这个“和蔼”可以和上文的“最严厉的书塾”连在一起看。因怕严厉,所以对和蔼的感触就很深,先要说出来。然后是肖像描写:高、瘦、须发花白、戴眼镜。这是文字无奈的地方,如果是图像,只要出示照片一张,大家就有印象,文字只能大概地说一说。你说得再多,人家还是糊涂。所以,如果不为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写文章时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大的力气。我们看下去,作者毕竟十岁多了,知道尊敬老师,尊重好的品质。这些话应该是他父母在上学前的叮咛,现在由他来转述,表示他的认可。一席话,看起来像是过程性的交待,其实是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底线。他再不懂事,也不超越这个底线,不会做出《红楼梦》中的肆无忌惮。
可是,各位也都写过校园生活。如果就写向老师行礼,上课,下课,中途去个厕所,这文章还如何能看?总要找点好看的东西来慰劳一下读者吧。
鲁迅从不让我们失望。他开始兴奋起来:“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这句子一出来,就好看了。毕竟是学生了,这时的行为不再是毁坏泥墙、乱扔砖块。他是从求知开始,问的是奇虫“怪哉”(这邪门兴趣从前面长妈妈的故事也可看出一二),并理解了酒和冤气的概念,会使用那个很难用科学来解答的“化”和“消释”。问话的背景是,他并不那么热衷上学,既然上了学,总要给点补偿吧,现在自以为得到机会,可
www.350xue.com
以详细地知道。作者用的还是孩子的语气:孩子理解的“渊博”便是知晓那些奇怪的东西,就像今天电视里娱乐节目的抢答题;阿长不渊博。请注意人称的变化:前面的“长妈妈”成了这里的“阿长”。在作者的所谓诗书人家,讲究“礼待下人”,只有他祖母因辈分和年龄叫“阿长”,其他人都叫“长妈妈”。这会儿,因为有了渊博的老师,他竟也叫了“阿长”。语气间有点断然。这也是孩子心理,他不去想,渊博对老师是必须的,对阿长没有意义。
他很会找机会,在“将要退下来的时候”问。这看起来是在写事情,同时也是写人物的性格。就如你们,有人会在上课时举手提问,有人会打断老师的讲课问,有人在老师心情好的时候问。有人鲁莽,有人憨厚,有人乖巧。作者取的是平常态度。因这段情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层意思:作者并没觉得问一问有什么不对。他不是要捣乱,不是难为先生,仅仅是好奇。况且,他还会自以为很体贴老师,没影响授课。
他得到的是“不知道!”和“怒色”。
老师因为严厉,因为旧日上学是为了考学不为求知,这样的回答是可以想见的。但他是“方正”之人,仅是怒形于色,并无发怒的动作,没有借题发挥地打学生板子。
我们阅读这类文章,如果感到困难的话,多半是因为它的写法和有些文章不同。鲁迅的这文章中,省略去了许多东西。例如,这儿他并没直接说老师为何不高兴,他留下的空白要我们用想象和推理去填补。这像是智力的比赛,我们可以试着把鲁迅省略的加上去,看谁加得更合理。对一个渊博而方正的老师,他可能因为什么呢?不会是不耐烦吧,不会怀疑学生捉弄自己吧,不会因那个“怪哉”勾起他伤心的往事吧……这样的文章读习惯了,我们会喜欢,会认识到是作者对读者的看重。那种每件事都要说得像电视剧那么罗嗦的文章,一望无余,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实在非常有害,对我们的智力与自尊也是蔑视。多读这样的好文字,以后再看古文,心理上就没什么困难了,哪怕古文省略得更多。
从写文章的道理讲,作者在此文的叙述中,是很严格地注意到只按这孩子能看到、听到的写,而不加上“老师想”那种所谓“全知全能”的小说笔法。因此,他如果要解释什么,就放在孩子的嘴里说。
这孩子想出来的理由是老师要自己专心读书。
还从人物的性格说,作者这时候没有伤心地落泪,不在心中怀恨。他甚至很为老师开脱,觉得渊博的人一定知道“怪哉”,只是不愿意说。讲得深一点,他是在为自己排遣。老师不肯说还发怒,自己总要想他是为什么吧。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最伤人的,现在,就算有点煞风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看他前面的郑重其事,可知这个问题他想问已久,被打发回来不会不在意。在心中反复盘桓的念头,一句话是打发不了的。所以,接着,作者再推远一点,将这具体的问题抽象出规律,总结出“往往如此”,并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一到“往往如此”,还有什么可沮丧的呢?而且,以前也碰过好几个钉子,这次不算什么了。这样,他可以平静了。
想到这里,因为总结出了规律,作者甚至有点觉得自己聪明:我们再读读“决不至于”这样的口气。一件沮丧的事情,到这里就“消释”了。(日后,各位读到鲁迅最有名的小说《阿Q正传》,请回顾一下这种无处不在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因此,“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会不喜欢,老先生的脸色自然和缓下来。我们从别人的回忆中,知道鲁迅读书很聪明,但作者不好意思这样夸自己,他只是用了三、五、七的递增来暗示明显的进步。他当然也可用别的,比如用几种深浅不一的书名,但效果都不如数字那么醒目、直接。书可能没读过,谁还不识数呢?
顺便说一句,诗到七言就到头了。七言之上,除了写对联(像昆明滇池的那个著名长联),平时用不到了。
那时的教法,据也在三味书屋上过学的周作人说:早上学生先背诵昨日所读之书;先生再上新书,用白话讲一遍,朗读示范,随后让学生自读到能背诵;傍晚对课。这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读书的事情写到这里要停一停。如果一直是“就只读书”,便不是孩子。就算是成人,标榜热心工作,其实也要玩一玩。以前在百草园里耍过的把戏,又出来一二了。上文说过作者的底线,凡事都有个分寸,那么玩的时候就有顾忌。孩子又称“小鬼”,不免鬼头鬼脑,会找老师的破绽。老师眼力不济,听觉灵敏,所以玩那种“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的东西。这里插一个人物,朱德庸,就是台湾的那个画《双响炮》和《涩女郎》的漫画家。他对我说,小时候不爱和人玩,爱的是动物,蹲在天井里看蚂蚁可以看半天。他的话对我胃口。我也欣赏蚂蚁,确实好看,曾看它们众志成城地扛鱼骨头,看两队蚂蚁打架。需要招供的是,我曾用放大镜聚了光去追杀蚂蚁,还将它捉到饭锅上,以验证“热锅上的蚂蚁”的说法。真是罪过,各位勿学!各位如能找到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请一定读上一点。这老人家的图文好到非常,更有悲天悯人的心肠。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百草园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