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
抓词句,是语文抓“语”求“文”规律的重要体现。不抓词句就失去了语文味。
抓词句口诀:
首句出特点,尾句出主旨,景句味情感,物句明象征。
名词成意象,意味看饰语,抓好几意象,意境情感出。
“形”“动”炼字好,叠字副词妙,修饰出微意,体味必有得。
【典型例题】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读诗歌,一定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切入诗的意境中,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从立足点进入,抓住词句细细体味。
五、诗文天天背——浅近唐诗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因为喜欢饮酒,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其诗数量虽少,但不事雕琢,通俗可口,很富有清新潇洒的意趣。语言通俗的作品有很多,如部分元曲、部分白话小说、当代的山药蛋派、一些民间的打油诗等。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诵读:
落叶归根的欣喜与人事全非的慨叹要交织在一起,突出“少小”、“老大”与“无改”、“衰”的这种对比,“不”、“何处”也要重读。
注释:
①偶书:偶然间写下来。②少小:少年时候。③老大:年老。④乡音:家乡的口音。⑤鬓毛:脸两边靠近耳朵的头发。⑥衰:指鬓发稀疏、斑白。⑦客:作者自外返乡,以客自比。
译文:
我少年时离开了家乡,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稀疏、斑白了。家乡的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诗人“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心头有无限感慨。第一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第二句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三、四句峰回路转,别有境界: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共鸣,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诵读:
前两句要表现出柳树的优美姿态。后两句要读出问答语气,“谁裁出”、“二月春风”、“剪刀”要重读,读出对柳树、春风和春天的赞美之情。
注释:
①碧玉:绿色的玉石。这里比喻柳叶嫩绿的颜色。②妆成:妆饰,打扮。③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绦,丝带,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
译文:
高大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无数的枝条仿佛是下垂的绿丝带。不知道这柳枝上细小的嫩叶是谁裁剪而成的?二月春风如同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首诗比喻新奇贴切,借柳树歌咏春风,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前两句写柳树的整体形态,以“碧玉”比喻柳树的青绿可爱,以“绿丝绦”比喻垂下的柳枝轻柔妩媚,有一种迷人的意态。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化无形为有形,充分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大胆、独出心裁,又十分贴切,堪称神来之笔。全诗清新自然,想像丰富,比喻奇巧,历来被人们视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比喻奇巧的作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乔治桑的《田园交响曲》、《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等,均是化无形为有形的神奇之作。而构思新颖的则当属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喻“无边丝雨细如愁”,化具体为抽象,更加奇特。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诵读:
前两句要读出雄浑的气势,后两句要读出劝慰语气,劝慰之中又流露出几分幽怨,重音落在“何须”、“ 怨”、“ 不度”等词上。
注释:
①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②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④何须:有什么必要。⑤怨:曲调哀怨。⑥杨柳:《折杨柳》曲。因“柳”与“留”谐音,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这里语意双关,兼指杨柳还没有发青。⑦度:越过。⑧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奔腾的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白云间,一座孤零零的小城傍着万仞高山。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呢?因为春风本来就永远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前两句写景,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但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因此能用“何须怨”的豁达语调自我宽解。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诵读:
整首诗要显得壮阔雄浑。前两句重音落在“依”、“ 尽”、“ 入”、“ 流”几个动词上,读出壮阔的意境、赞美的情感。后两句突出“欲穷”、“更上”,语调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常有很多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②白日:指夕阳。③依:靠近。④尽:消失。⑤欲:想要。⑥穷:穷尽。⑦更:再。
译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
- › 高三语文教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高三)
- ›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典诗歌(语文版高三)
- › 高考语文冲刺:临战10大提醒——高三语文特级教师李钰的经验之谈(...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三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十六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十七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十八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二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八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九
- ›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三十
- › 2017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高三必修)
-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 高三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 ›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栏目导航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