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浏览次数: 21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志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型:必选课与选修课。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一个新名词。192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关于高中课程就提出了“必修课”和“特设课”的名称,从1929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共颁布过6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概念。1996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正式出现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提法。那么,新的课程标准关于两种课型的设计有哪些新意呢?笔者试图从理论上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这三个“性”是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内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所谓理论基础,“系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他指出历来先进国家的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不同属性的取向:
(1)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 持这种观点的教育专家认为,人类经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艺,学校教育当然应该以传授这种知识为主,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文明未来的保证。夸美纽斯,西方的永恒主义、认知学派的教育家们都支持这种观点。
(2)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要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学校目标应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20世纪20年代盛行这种观点,课程论前驱者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和当代美国的“生计教育法”等都持这种观点。
(3)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倾向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核心,在课程与学习者“两极”之间,应当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去适应课程。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世界课程近50余年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变种,但大体不外这三类价值取向。这三种取向的课程设计反映了课程的不同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现实的课程很少有依据唯一的且极端的取向来设计和实施的,各种理论取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鉴价值。”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实际上是借鉴了世界课程发展的理论,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提出的。稍作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三个“性”同上面所谈的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有对应关系。
(1)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对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改革,语文教育要为大局服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多样化人才。语文课程必须适应这种形势,脱离了现实社会而设计课程是决不可能有出路的。这个“时代性”就和“社会因素”相契合了。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脱离了社会需要,脱离了时代背景,就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时代性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学习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将各种先进文化(包括国内的国外的)引入语文课程中来,逐步在语文课程内推陈出新。其次,我们还要在学习语文的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要体现出时代性。例如:语文学习讲究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不可能全盘否定记忆背诵的训练。科学再发达,书还得一页页读,字还须一个个认,文章还须一句句写出来。而且,帮助存储信息,提高记忆效率的办法显然有很多,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便利去开展语文学习。
(2)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就是课程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尽管科学发达,学习方法先进了,但这并不能代替认字、积累词汇、训练写作,旧时就有所谓“通经必先识字”“读书不可践等”。在语文学习中,有知识的未必有能力,但没有知识或知识残缺不全的肯定是没有能力的或能力不强的,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一门课程,高中语文有近百年的历史,已形成独立的学科结构、知识体系,这个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就是我们设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原有的语文课程,也不能完全抛开原来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另搞一套。例如有人认为,高中语文课主要读文学作品,可以取消文言文,有的学者著文《请文言文退出基础教育》②,相反,有的学者却提出“应该退出的是现代汉语文章”。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偏颇。教育最忌走极端,取消文言文或取消现代汉语文章都会动摇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无论从学习“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语言出发,或是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出发,古文和现代文都必须兼顾。
坚持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里的语文学习只关注与考试相关的信息,结果是造成全社会整体语文素质下降,搞文化工作的人不辨鲁鱼豕亥,屡出“硬伤”;搞历史剧的热衷于“戏说”,出现了“唐人戴宋冠”的情况;至于电视、电影、广告中的错别字成了“司空见惯浑闲事”,出版物无错不成书……这些都同人们轻视语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有关。因此,无论对学科本身还是对社会、坚持高中语文的基础性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个“基础性”又是同课程论的“知识因素”相契合的。
(3)选择性 高中语文课程设计还要体现“选择性”。选择性是契合“学习者的因素”的,一种好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因素,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及兴趣爱好,不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课程。
回顾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到90年代中期,高中语文课的设计还是“计划模式”痕迹比较重,没有突出“选择性”。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选择余地也较小。新课程标准突出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当代高中生实际状况提出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发展得很快,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更好的高中教育是各地区奋斗的目标。在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普及高中也将成为现实。所以,将来必定有更多的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无论这些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他们的综合素质、目标定位、兴趣爱好、发展潜能等各不相同。同样升入大学,有人搞理科,有人搞文科,有人想当专家学者,有人想当记者或者金融工作者……不管将来干什么,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是“基础性”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经济形态,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只注重统一的单一的课程既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因为创造型的人才有赖于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所以,高中语文课程一定要为具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构建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能因为要体现时代性便放弃基础性,同时也不能因为要照顾学生的“选择性”便放弃基础性和时代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强调基础性而不顾“时代性”和“选择性”。当代加拿大教学论和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者需要具备调和传统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的能力。”③对待任何教育上的问题,我们都要具备这种“调和”的能力。“调和”不是将各种因素掺和在一起,而是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不走极端。教育最容易得到社会的关注,也最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尤其是语文课程,似乎人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在努力倾听各阶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坚持课程上的“专业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模式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有五大模块。
1.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④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提出这点在当前现实状况下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高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目前的教育体制有逐渐变成“甄选”体制的危险。教育中非人性化,教育中不公平现象日趋严重(为了高考胜利,家长不惜代价将孩子送进各种重点中学,花钱请家教,上辅导班等)。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学习上的失衡现象,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即为一切为了高考。结果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均衡性遭到了破坏。所以,提出基础性、均衡性也就意味着:每个高中生必须在这两方面达到标准,该学的课程不能少,该达到的能力、知识标准不可放低。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无论学理还是学文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即使进入大专或高职或毕业后踏入社会,也要达到这个标准;能说会写,既能充分利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交际,又能利用它进行深造(无论学理还是学文),都能有进一步探究的能力;还须有健全、和谐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才是我们高中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志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型:必选课与选修课。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一个新名词。192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关于高中课程就提出了“必修课”和“特设课”的名称,从1929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共颁布过6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概念。1996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正式出现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提法。那么,新的课程标准关于两种课型的设计有哪些新意呢?笔者试图从理论上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我们认为这三个“性”是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内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所谓理论基础,“系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他指出历来先进国家的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不同属性的取向:
(1)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 持这种观点的教育专家认为,人类经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艺,学校教育当然应该以传授这种知识为主,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文明未来的保证。夸美纽斯,西方的永恒主义、认知学派的教育家们都支持这种观点。
(2)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要注重社会功能性知识,学校目标应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20世纪20年代盛行这种观点,课程论前驱者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和当代美国的“生计教育法”等都持这种观点。
(3)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倾向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核心,在课程与学习者“两极”之间,应当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去适应课程。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世界课程近50余年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变种,但大体不外这三类价值取向。这三种取向的课程设计反映了课程的不同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现实的课程很少有依据唯一的且极端的取向来设计和实施的,各种理论取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鉴价值。”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实际上是借鉴了世界课程发展的理论,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因素提出的。稍作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三个“性”同上面所谈的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有对应关系。
(1)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对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改革,语文教育要为大局服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多样化人才。语文课程必须适应这种形势,脱离了现实社会而设计课程是决不可能有出路的。这个“时代性”就和“社会因素”相契合了。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脱离了社会需要,脱离了时代背景,就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时代性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学习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将各种先进文化(包括国内的国外的)引入语文课程中来,逐步在语文课程内推陈出新。其次,我们还要在学习语文的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要体现出时代性。例如:语文学习讲究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不可能全盘否定记忆背诵的训练。科学再发达,书还得一页页读,字还须一个个认,文章还须一句句写出来。而且,帮助存储信息,提高记忆效率的办法显然有很多,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便利去开展语文学习。
(2)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就是课程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尽管科学发达,学习方法先进了,但这并不能代替认字、积累词汇、训练写作,旧时就有所谓“通经必先识字”“读书不可践等”。在语文学习中,有知识的未必有能力,但没有知识或知识残缺不全的肯定是没有能力的或能力不强的,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一门课程,高中语文有近百年的历史,已形成独立的学科结构、知识体系,这个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就是我们设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原有的语文课程,也不能完全抛开原来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另搞一套。例如有人认为,高中语文课主要读文学作品,可以取消文言文,有的学者著文《请文言文退出基础教育》②,相反,有的学者却提出“应该退出的是现代汉语文章”。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偏颇。教育最忌走极端,取消文言文或取消现代汉语文章都会动摇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无论从学习“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语言出发,或是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出发,古文和现代文都必须兼顾。
坚持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里的语文学习只关注与考试相关的信息,结果是造成全社会整体语文素质下降,搞文化工作的人不辨鲁鱼豕亥,屡出“硬伤”;搞历史剧的热衷于“戏说”,出现了“唐人戴宋冠”的情况;至于电视、电影、广告中的错别字成了“司空见惯浑闲事”,出版物无错不成书……这些都同人们轻视语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有关。因此,无论对学科本身还是对社会、坚持高中语文的基础性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个“基础性”又是同课程论的“知识因素”相契合的。
(3)选择性 高中语文课程设计还要体现“选择性”。选择性是契合“学习者的因素”的,一种好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因素,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及兴趣爱好,不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课程。
回顾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到90年代中期,高中语文课的设计还是“计划模式”痕迹比较重,没有突出“选择性”。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选择余地也较小。新课程标准突出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当代高中生实际状况提出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发展得很快,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更好的高中教育是各地区奋斗的目标。在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普及高中也将成为现实。所以,将来必定有更多的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无论这些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他们的综合素质、目标定位、兴趣爱好、发展潜能等各不相同。同样升入大学,有人搞理科,有人搞文科,有人想当专家学者,有人想当记者或者金融工作者……不管将来干什么,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是“基础性”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经济形态,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只注重统一的单一的课程既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因为创造型的人才有赖于学生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所以,高中语文课程一定要为具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构建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能因为要体现时代性便放弃基础性,同时也不能因为要照顾学生的“选择性”便放弃基础性和时代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强调基础性而不顾“时代性”和“选择性”。当代加拿大教学论和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者需要具备调和传统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的能力。”③对待任何教育上的问题,我们都要具备这种“调和”的能力。“调和”不是将各种因素掺和在一起,而是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不走极端。教育最容易得到社会的关注,也最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尤其是语文课程,似乎人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在努力倾听各阶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坚持课程上的“专业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模式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有五大模块。
1.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课要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是因为要做到“公平发展”。“‘公平发展’的观念是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要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是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④
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提出这点在当前现实状况下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高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目前的教育体制有逐渐变成“甄选”体制的危险。教育中非人性化,教育中不公平现象日趋严重(为了高考胜利,家长不惜代价将孩子送进各种重点中学,花钱请家教,上辅导班等)。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学习上的失衡现象,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即为一切为了高考。结果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均衡性遭到了破坏。所以,提出基础性、均衡性也就意味着:每个高中生必须在这两方面达到标准,该学的课程不能少,该达到的能力、知识标准不可放低。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无论学理还是学文都要达到这个标准,即使进入大专或高职或毕业后踏入社会,也要达到这个标准;能说会写,既能充分利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交际,又能利用它进行深造(无论学理还是学文),都能有进一步探究的能力;还须有健全、和谐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才是我们高中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