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故都(网络文摘——《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浏览次数: 11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诗意故都(网络文摘——《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河南省社旗县一高中 高喜伟
《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佳作,不少学生却不大喜欢。这让我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情景交融,意味隽永,为什么学生会不喜欢呢?如果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的介绍,一条一条地灌输给学生,恐怕学生听后还是难免一头雾水,不知其中的妙处。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诗意,从而喜爱这样的文章。那么,郁达夫这篇散文的诗意在哪里呢?我备课时通过研究整理,自己首先找出文中的诗意,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走上了寻找故都诗意的发现之旅。下面是我的课堂主要环节实录。
教师(以下简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大家早上预习时读了课文,读过之后感到喜欢这篇散文吗?
学生(以下简称“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也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喜欢”)
师:噢,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这篇文章,也有少数同学说“喜欢”。那么请问:回答“喜欢”的同学,你们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生:(思考、沉默、等待)……
师: 好了,暂时不好回答,说明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一时还不大明白。刚才说“不喜欢”的同学当然也是不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了——如果知道好在哪里,那不就喜欢她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探究她究竟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吗?喜欢读王维、陶渊明吗?喜欢苏轼、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吗?
生:(七嘴八舌地)喜欢。
师:我们为什么喜欢他们的诗词?不就是因为他们的诗词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吗?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发表之后就广为传诵,几十年来多次被选入课本。为什么?就因为这篇以散文形式写出来的文章里面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生:(嘁嘁喳喳小声议论)……
师:散文里面也会有诗意,大家大概不会怀疑,但也许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充满诗意还有疑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里面的诗意究竟在哪里。
师:同学们,大家首先来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北国秋天的特点。
师:北国秋天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
师:对,第一段很简单,就是说出了北国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那么,大家再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生:第二段写了江南秋天的特点。
师: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在哪里呢?
生:在北方,就是现在的北京。
师:那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江南去了呢?
生:(思考片刻)写江南的秋天是为了衬托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形成对比。
师:对。散文这种文体,看起来可以天南地北无拘无束,尽情挥洒,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散文有个特点,叫做——
生:形散神不散。
师:是啊,郁达夫在这里看上去写了江南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相距甚远,但是写了江南的秋天才更能衬托出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写道:江南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那么,言外之意,能够赏玩到十足的就只有北国的秋天了。作者接着为什么又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呢?秋与名花、美酒又何相关?
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班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看来,还是老师说一说吧。大家听说过这样两句诗吧:“饮酒叫从微醉后,赏花须待半开时。”酒饮微醉,花赏半开,都是最佳境界。然而,欣赏秋天却不同于饮酒和赏花。欣赏秋天最好是在秋色最重、秋味最浓的地方,否则就“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郁达夫才这样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师: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用江南的秋天与之对比,又用花、酒和秋天比较,主要讲了北国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那么,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下面请大家阅读第三段,找出北国秋天的特点具体在哪里。
生:(朗读)……
师:好,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北国之秋也就是故都秋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嗯,有虫唱,有柳影,有芦花,有钟声,有早晨品茶的情景。说到钟声,我们会不禁想到哪句诗呢?
生:唐朝诗人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说到钟声,我们往往会想到是“夜半钟声”。而早晨品茶,也可以说成是“侵晓茶”——我们刚刚学过,“侵晓”就是天刚亮的时候。而一说到“芦花”,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飘飞”。因此,上面的词语我们可以组合成两个句子:“虫唱柳影飞芦花,夜半钟声侵晓茶。”再往下面,有“日光”——当然也就是阳光,阳光是什么样子呢?对,是“一丝一丝”的,有堵破壁;有牵牛花,接着是“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草“尖细且长”,自然是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不妨称作“蔓草斜”。大家来看,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得到两个句子:“阳光丝丝照破壁,牵牛朵朵蔓草斜。”
师:下面我们接着把课文的第四段读一读,看看就写了些什么。
生:(大声朗读课文第四段)……
师:好,读完之后咱们一起来看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有槐树的落蕊,什么样子呢?——“铺得满地”。这槐蕊“铺得满地”,松松的,软软的,最容易让人想起什么呢?
生:象地毯一样。
师:对,这就叫“槐蕊作毯满地铺”。接着往下看,又有什么?
生:写到了扫大街的。
师:是的,郁达夫写到了扫大街的。这扫大街的怎么个扫法?
生:“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师:对,这种状态、这种情调会让人想起什么来着?同学们看到过大书法家书写时的情景吗?地上铺好上等宣纸,手中握着如椽巨笔,用墨如泼,尽情挥洒。这场景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当时我不懂书法艺术啊,感到这不是环卫工人在扫地吗?(同学们笑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扫大街的又何尝不象一个艺术家在泼墨作画?这样,我们不妨把本段内容再来概括一下。大家看,概括成这样两句行不行:“槐蕊作毯满地铺,竹帚为笔任情画。”(板书设计紧接上面四句)
生:好,有诗意!
师:大家接着再读5-10段,看写些什么内容。
生:(大声朗读5-10段)……
师:好了,大家来看一看这些段落写了些什么。
生:秋蝉,还有秋雨。
师:作者写秋蝉是怎么鸣叫的?
生:“嘶叫的秋蝉”。
师:对,秋蝉在嘶嘶鸣叫。再看秋雨,秋雨是落在哪里了呢?——当然,不用说是落在地上了。但是,这是哪里的地面?
生:北国,故都。
师:对。这北国或者说是故都,以前那可是帝王将相居住的地方啊。现在作者没写帝王将相,而是写了什么人呢?
生:写了“都市闲人”。
师:是啊,以前帝王将相居住的地方,现在成了“都市闲人”游玩的场所,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园。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说,能不能说是“嘶嘶秋蝉伴秋雨,飘落寻常百姓家”?
生:正是这样。
师:好了,大家看着黑板上咱们已经整理出来的内容,读一遍试试看。
生:虫唱柳影飞芦花,夜半钟声侵晓茶。
阳光丝丝照破壁,牵牛朵朵蔓草斜。
槐蕊作毯满地铺,竹帚为笔任情画。
嘶嘶秋蝉伴秋雨,飘落寻常百姓家。
师:大家看,像不像一首诗?
生:太像一首诗了!
师: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喜欢这首诗,为什么会不喜欢《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呢?——这首诗可是大家刚才从这篇文章里找出来的啊!
生:(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啊,这篇课文原来这么美,这么有诗意,我们早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师:既然大家喜欢这首诗,那咱们就从朗读、体会这首诗的诗意入手,体会《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优美的诗意吧。下面大家把这首诗和课文的1-10段大声朗读几遍,认真体会其中的诗意。
生:(大声朗读诗句和课文)……
师:好,读过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大家一起整理出来的诗句。这八句诗恰好可以成为一首诗,大家能给这首诗命个题目吗?
生:就叫做《故都的秋》吧!
生:叫《故都之秋》更文气,更雅致,更符合这首诗的体裁特点。
师:大家说行不行?行,那就叫做《故都之秋》。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刚才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并没有把郁达夫在本文中所写的内容都放进诗中去。那些没有写进去的内容,就算是留给大家的课后作业:根据文中其他一些事物也试着写一首诗——当然,也可以使用已经用过的事物。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寻找,发现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优美诗意。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下课时留了课后作业,没想到第二天上课前还真有几位学生交上来几首诗。其中,一位叫胡宏远的女生也写了一首《故都之秋》,写得很不错:
诗意故都(网络文摘——《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河南省社旗县一高中 高喜伟
《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佳作,不少学生却不大喜欢。这让我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情景交融,意味隽永,为什么学生会不喜欢呢?如果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的介绍,一条一条地灌输给学生,恐怕学生听后还是难免一头雾水,不知其中的妙处。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诗意,从而喜爱这样的文章。那么,郁达夫这篇散文的诗意在哪里呢?我备课时通过研究整理,自己首先找出文中的诗意,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走上了寻找故都诗意的发现之旅。下面是我的课堂主要环节实录。
教师(以下简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大家早上预习时读了课文,读过之后感到喜欢这篇散文吗?
学生(以下简称“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也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喜欢”)
师:噢,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这篇文章,也有少数同学说“喜欢”。那么请问:回答“喜欢”的同学,你们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生:(思考、沉默、等待)……
师: 好了,暂时不好回答,说明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一时还不大明白。刚才说“不喜欢”的同学当然也是不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了——如果知道好在哪里,那不就喜欢她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探究她究竟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吗?喜欢读王维、陶渊明吗?喜欢苏轼、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吗?
生:(七嘴八舌地)喜欢。
师:我们为什么喜欢他们的诗词?不就是因为他们的诗词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吗?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发表之后就广为传诵,几十年来多次被选入课本。为什么?就因为这篇以散文形式写出来的文章里面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生:(嘁嘁喳喳小声议论)……
师:散文里面也会有诗意,大家大概不会怀疑,但也许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充满诗意还有疑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里面的诗意究竟在哪里。
师:同学们,大家首先来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北国秋天的特点。
师:北国秋天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
师:对,第一段很简单,就是说出了北国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那么,大家再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生:第二段写了江南秋天的特点。
师: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在哪里呢?
生:在北方,就是现在的北京。
师:那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江南去了呢?
生:(思考片刻)写江南的秋天是为了衬托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形成对比。
师:对。散文这种文体,看起来可以天南地北无拘无束,尽情挥洒,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散文有个特点,叫做——
生:形散神不散。
师:是啊,郁达夫在这里看上去写了江南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相距甚远,但是写了江南的秋天才更能衬托出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写道:江南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那么,言外之意,能够赏玩到十足的就只有北国的秋天了。作者接着为什么又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呢?秋与名花、美酒又何相关?
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班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看来,还是老师说一说吧。大家听说过这样两句诗吧:“饮酒叫从微醉后,赏花须待半开时。”酒饮微醉,花赏半开,都是最佳境界。然而,欣赏秋天却不同于饮酒和赏花。欣赏秋天最好是在秋色最重、秋味最浓的地方,否则就“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郁达夫才这样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师: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用江南的秋天与之对比,又用花、酒和秋天比较,主要讲了北国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那么,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下面请大家阅读第三段,找出北国秋天的特点具体在哪里。
生:(朗读)……
师:好,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北国之秋也就是故都秋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嗯,有虫唱,有柳影,有芦花,有钟声,有早晨品茶的情景。说到钟声,我们会不禁想到哪句诗呢?
生:唐朝诗人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说到钟声,我们往往会想到是“夜半钟声”。而早晨品茶,也可以说成是“侵晓茶”——我们刚刚学过,“侵晓”就是天刚亮的时候。而一说到“芦花”,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飘飞”。因此,上面的词语我们可以组合成两个句子:“虫唱柳影飞芦花,夜半钟声侵晓茶。”再往下面,有“日光”——当然也就是阳光,阳光是什么样子呢?对,是“一丝一丝”的,有堵破壁;有牵牛花,接着是“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草“尖细且长”,自然是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不妨称作“蔓草斜”。大家来看,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得到两个句子:“阳光丝丝照破壁,牵牛朵朵蔓草斜。”
师:下面我们接着把课文的第四段读一读,看看就写了些什么。
生:(大声朗读课文第四段)……
师:好,读完之后咱们一起来看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有槐树的落蕊,什么样子呢?——“铺得满地”。这槐蕊“铺得满地”,松松的,软软的,最容易让人想起什么呢?
生:象地毯一样。
师:对,这就叫“槐蕊作毯满地铺”。接着往下看,又有什么?
生:写到了扫大街的。
师:是的,郁达夫写到了扫大街的。这扫大街的怎么个扫法?
生:“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师:对,这种状态、这种情调会让人想起什么来着?同学们看到过大书法家书写时的情景吗?地上铺好上等宣纸,手中握着如椽巨笔,用墨如泼,尽情挥洒。这场景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当时我不懂书法艺术啊,感到这不是环卫工人在扫地吗?(同学们笑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扫大街的又何尝不象一个艺术家在泼墨作画?这样,我们不妨把本段内容再来概括一下。大家看,概括成这样两句行不行:“槐蕊作毯满地铺,竹帚为笔任情画。”(板书设计紧接上面四句)
生:好,有诗意!
师:大家接着再读5-10段,看写些什么内容。
生:(大声朗读5-10段)……
师:好了,大家来看一看这些段落写了些什么。
生:秋蝉,还有秋雨。
师:作者写秋蝉是怎么鸣叫的?
生:“嘶叫的秋蝉”。
师:对,秋蝉在嘶嘶鸣叫。再看秋雨,秋雨是落在哪里了呢?——当然,不用说是落在地上了。但是,这是哪里的地面?
生:北国,故都。
师:对。这北国或者说是故都,以前那可是帝王将相居住的地方啊。现在作者没写帝王将相,而是写了什么人呢?
生:写了“都市闲人”。
师:是啊,以前帝王将相居住的地方,现在成了“都市闲人”游玩的场所,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园。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说,能不能说是“嘶嘶秋蝉伴秋雨,飘落寻常百姓家”?
生:正是这样。
师:好了,大家看着黑板上咱们已经整理出来的内容,读一遍试试看。
生:虫唱柳影飞芦花,夜半钟声侵晓茶。
阳光丝丝照破壁,牵牛朵朵蔓草斜。
槐蕊作毯满地铺,竹帚为笔任情画。
嘶嘶秋蝉伴秋雨,飘落寻常百姓家。
师:大家看,像不像一首诗?
生:太像一首诗了!
师: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喜欢这首诗,为什么会不喜欢《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呢?——这首诗可是大家刚才从这篇文章里找出来的啊!
生:(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啊,这篇课文原来这么美,这么有诗意,我们早上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师:既然大家喜欢这首诗,那咱们就从朗读、体会这首诗的诗意入手,体会《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优美的诗意吧。下面大家把这首诗和课文的1-10段大声朗读几遍,认真体会其中的诗意。
生:(大声朗读诗句和课文)……
师:好,读过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大家一起整理出来的诗句。这八句诗恰好可以成为一首诗,大家能给这首诗命个题目吗?
生:就叫做《故都的秋》吧!
生:叫《故都之秋》更文气,更雅致,更符合这首诗的体裁特点。
师:大家说行不行?行,那就叫做《故都之秋》。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刚才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并没有把郁达夫在本文中所写的内容都放进诗中去。那些没有写进去的内容,就算是留给大家的课后作业:根据文中其他一些事物也试着写一首诗——当然,也可以使用已经用过的事物。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寻找,发现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优美诗意。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下课时留了课后作业,没想到第二天上课前还真有几位学生交上来几首诗。其中,一位叫胡宏远的女生也写了一首《故都之秋》,写得很不错:
诗意故都(网络文摘——《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