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析
浏览次数: 43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析,
高勇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分析:
1、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是新闻材料,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内容是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缺氧倒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几十个登山者路过都见死不救,引起极大争议。争论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救人要紧,另一类以“人都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认为不救也有合情合理。显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救人。所以,考生可根据两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有个人的见解,但不应偏离材料的中心,即救人问题。
材料作文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全面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主旨,是材料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是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认为材料作文审题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抓住材料中心写作才是比较保险的。
本次作文依然沿用了 “三自”原则。就自主立意来讲,虽然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看法,提倡讲真话,但如果学生赞成不救人,很难自圆其说;就自选文体来说,虽然各种文体都允许,但因所给材料是有争议性的新闻材料,所以最佳文体是议论文,且应对材料进行评说,才会议论得深入。
提炼主题要从原题中去找“关键词”,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本次作文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那么怎样全面理解这次材料,明确中心呢?
故事梗概:登山者们不愿耽搁行程,放弃救助一位濒死的登山者。材料观点:(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二)选择角度、方向立意:
同意(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先分析——条件: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立意过程B: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2)不必救助
立意过程:先分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结论: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同意(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2、构思素材:
(1)素材单一陈旧,缺乏典型意义——“雷锋的故事”、“高三的生活”“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或编一些故事出来,如有同学写“开锁的故事”(表现助人为乐)等,可以说这样的素材论据软弱无力,甚至根本就不能证明主题思想。(2)处理素材不当——比如同样是写“从飞故事”,有同学就能始终扣住“救助生命”这个原材料中主要的信息;而有的同学什么都说,生怕别人不了解“从飞”。(3)套作较重——有写同学把02年“心灵的选择”的构思立意不加分别地用到了这次作文中。我们在参考一些优秀作文时要师其结构和部分优美句段而不是连立意都搬过来,这样不符合原材料,有离题嫌疑。
3、语言表达
(1)散漫随意——有些同学写作文,长期以来在语言方面就是“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再加上由于构思上的缺乏逻辑性,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不加修饰,“淳朴”上阵,犹如聊天漫谈。如:现在离明年高考还有八个月了,我们学校感到了竞争的火药味,……我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趋势……真正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象这样的语言不知道在说什么,好象根本没有看过材料的要求。还有每次作文中都有象“自从我呱呱落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套话。(2)开头结尾不注重经营,“凤头”鲜有,“豹尾”难觅,其中就是语言平淡,罗嗦重复。象有位同学在结尾写到:“重要的是帮助别人,比如帮助同学打饭。”如此结尾怎样达到余音绕梁,点题照应的效果!还有同学这样写开头《伸出援助的手》:“手有很多用途,可以用来打球;可以用来做作业;可以用来扫地……”,其实我们要表达什么思想,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要快速、简明、准确,任何与主题无关的话语,包括一些空话、大话要坚决剔除!(3)错字严重——2007年作文评卷明确规定一个错字扣1分(以前是3个错字),由此可见字迹正确、工整的重要性。而此次作文有些同学一篇作文中错字多多,象“幸灾落锅(乐祸)”,“循规导举(蹈矩)”,“丧名(命)”,“见意(义)勇为”,“娱(舆)论”,“保(宝)贵”“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名(明)星”等,这些都是平时不注意落实,又懒于查字典的恶果。
4、参考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二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三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从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201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析
高勇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分析:
1、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是新闻材料,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内容是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缺氧倒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几十个登山者路过都见死不救,引起极大争议。争论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救人要紧,另一类以“人都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认为不救也有合情合理。显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救人。所以,考生可根据两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有个人的见解,但不应偏离材料的中心,即救人问题。
材料作文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全面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主旨,是材料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是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认为材料作文审题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抓住材料中心写作才是比较保险的。
本次作文依然沿用了 “三自”原则。就自主立意来讲,虽然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看法,提倡讲真话,但如果学生赞成不救人,很难自圆其说;就自选文体来说,虽然各种文体都允许,但因所给材料是有争议性的新闻材料,所以最佳文体是议论文,且应对材料进行评说,才会议论得深入。
提炼主题要从原题中去找“关键词”,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本次作文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那么怎样全面理解这次材料,明确中心呢?
故事梗概:登山者们不愿耽搁行程,放弃救助一位濒死的登山者。材料观点:(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二)选择角度、方向立意:
同意(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先分析——条件: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立意过程B: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2)不必救助
立意过程:先分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结论: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同意(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2、构思素材:
(1)素材单一陈旧,缺乏典型意义——“雷锋的故事”、“高三的生活”“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或编一些故事出来,如有同学写“开锁的故事”(表现助人为乐)等,可以说这样的素材论据软弱无力,甚至根本就不能证明主题思想。(2)处理素材不当——比如同样是写“从飞故事”,有同学就能始终扣住“救助生命”这个原材料中主要的信息;而有的同学什么都说,生怕别人不了解“从飞”。(3)套作较重——有写同学把02年“心灵的选择”的构思立意不加分别地用到了这次作文中。我们在参考一些优秀作文时要师其结构和部分优美句段而不是连立意都搬过来,这样不符合原材料,有离题嫌疑。
3、语言表达
(1)散漫随意——有些同学写作文,长期以来在语言方面就是“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再加上由于构思上的缺乏逻辑性,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不加修饰,“淳朴”上阵,犹如聊天漫谈。如:现在离明年高考还有八个月了,我们学校感到了竞争的火药味,……我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趋势……真正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象这样的语言不知道在说什么,好象根本没有看过材料的要求。还有每次作文中都有象“自从我呱呱落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套话。(2)开头结尾不注重经营,“凤头”鲜有,“豹尾”难觅,其中就是语言平淡,罗嗦重复。象有位同学在结尾写到:“重要的是帮助别人,比如帮助同学打饭。”如此结尾怎样达到余音绕梁,点题照应的效果!还有同学这样写开头《伸出援助的手》:“手有很多用途,可以用来打球;可以用来做作业;可以用来扫地……”,其实我们要表达什么思想,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要快速、简明、准确,任何与主题无关的话语,包括一些空话、大话要坚决剔除!(3)错字严重——2007年作文评卷明确规定一个错字扣1分(以前是3个错字),由此可见字迹正确、工整的重要性。而此次作文有些同学一篇作文中错字多多,象“幸灾落锅(乐祸)”,“循规导举(蹈矩)”,“丧名(命)”,“见意(义)勇为”,“娱(舆)论”,“保(宝)贵”“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名(明)星”等,这些都是平时不注意落实,又懒于查字典的恶果。
4、参考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二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三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从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201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析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