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浏览次数: 99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学习体验阶段。假期一结束,学生交上作业。我一一翻阅归类。心中有数后向同学们宣布:你们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我没加理会,让上述两组成员中的代表,分别用一句话发表一下那天的观景感受。果然不出所料,两组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与此同时,我拉开了教学《岳阳楼记》的序幕——请学生带着体验去朗读和感知课文:当读到“若夫yin雨霏霏”与“至若春和景明”这两段,似有所悟,当读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时,学生们顿释前疑。此时让他们谈谈阅读体会,真是感慨万千:有的说因外物变化而变化是人之常情,古今共有;有的说“范仲淹可不是常人,他有远大抱负”……我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读,一边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散文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寓意隽永的千古绝唱,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但本文作者在绘洞庭之景,抒骚人之情后,要发表怎样的见解或高论呢?有学生回答说“是进亦忧,退亦忧”,也有学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都给予鼓励或肯定,当有个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立即表扬他勤于思考。然后就这个中心句,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这种忧乐观与上述“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呢?作者说的“古仁人之心”指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难点,我相机点拨:古人抒情言志,习惯在文章结尾段点明题旨,往往假托古贤之名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样显得委婉含蓄且更具感召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儒雅之风,如上册教材《陋室铭》的结尾。说到这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本文作者借古圣立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全文主旨,一语道出做人的最高境界。在学生质疑后,我及时收结: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情感提升到“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高度,真可谓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探究感悟阶段,我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反复品读课文,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探讨“先忧后乐”的精神内含,悟出“弦外之音”和“象外之境”。然后以小组形式汇报心得体会。先提出问题,引出学生的阅读激情:范仲淹的好友藤子京也同时遭贬,情绪低落,满腹牢骚,如何平复友人的心中之愤?借此作记之机,范仲淹一反前人歌功颂德之做法,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衬托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真是用心良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字字千金,掷地有声,藤子京能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吗?对此,同学们的感受如何?联系现实,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八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先后举手。有的说“‘不能物喜,不以已悲’,这里的自然风物也是喻指仕途上的荣辱沉浮,范仲淹虽屡遭打击,却始志不改,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站在祖国与人民的高度,发出‘先忧而后乐’的呼声,既是劝勉好友,也是自勉自励。启发我们遇事应以大局为重,不能怨天忧人,要奋发有为”。另一个马上抢着说“上次观景时,我们的感受不同,就因为天气的变化,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还有局限性”话音刚落,就有人提出异意“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只有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才会有这样的境界。而我们只不过作了一回‘迁客骚人’罢了。”说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又有人举手表示反对“我不这样认为。范仲淹多次遭贬远迁,生活颠沛流离,他肯定也感到痛苦忧伤。只不过他比一般人更理智,更清醒些,在他看来,个人的得失与祖国的命运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简直成了辩论会了,我正要评说评说,又有人抢先一步“可不是,圣人还有七情六欲呢。虽然说我们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可以从小处着眼,如抗洪抢险的英雄,先灾民之忧而忧,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就是在治病救人后才乐的,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说得好!”我带头鼓起掌来,大声表示完全赞同。学生们受到激励,更是思路大开,挚情妙语喷涌而出:有说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有说雷锋、赖宁的无私奉献,也有说某某的助人为乐,还有的进行了自我反思……我深受感染,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发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感言,并以此收束全文:一个人能“忘怀得失”,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已经建立了功绩还能后乐,又何其可贵!这样的精神,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正是范仲淹以他六十四岁的坎坷人生,向后人昭示的至情至理。正如同学们所言,当我们面临学业压力,遭受困苦的折磨,或外物的冲击时,当我们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呕气,与同伴计较时,想一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此情此景,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之中,大家感受极深。许多学生纷纷要求改写假日游记。最后,我决定:将假日游记续写上一个你认为满意的结尾,希望能看到更精彩的描述!
真是“情不吐不快,理不辩不明”。导之入境,动之以情,寓情于理,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也许作为形式的语言文字,他们的文章已经过时,但是,面对他们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人们不是常说常新吗?因此,如何创新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耻为后,于堂前课后,抒一抒常人之情,品一品大师之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竟也悟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诚然,情感是可以传递或互动的,当我们组织实施情感教学,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时,我们自己不也融入其中,受到情境的熏陶甚至是心灵的洗礼吗?这或许就是情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双赢”效应吧!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学习体验阶段。假期一结束,学生交上作业。我一一翻阅归类。心中有数后向同学们宣布:你们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我没加理会,让上述两组成员中的代表,分别用一句话发表一下那天的观景感受。果然不出所料,两组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与此同时,我拉开了教学《岳阳楼记》的序幕——请学生带着体验去朗读和感知课文:当读到“若夫yin雨霏霏”与“至若春和景明”这两段,似有所悟,当读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时,学生们顿释前疑。此时让他们谈谈阅读体会,真是感慨万千:有的说因外物变化而变化是人之常情,古今共有;有的说“范仲淹可不是常人,他有远大抱负”……我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读,一边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散文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寓意隽永的千古绝唱,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但本文作者在绘洞庭之景,抒骚人之情后,要发表怎样的见解或高论呢?有学生回答说“是进亦忧,退亦忧”,也有学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都给予鼓励或肯定,当有个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立即表扬他勤于思考。然后就这个中心句,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这种忧乐观与上述“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呢?作者说的“古仁人之心”指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难点,我相机点拨:古人抒情言志,习惯在文章结尾段点明题旨,往往假托古贤之名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样显得委婉含蓄且更具感召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儒雅之风,如上册教材《陋室铭》的结尾。说到这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本文作者借古圣立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全文主旨,一语道出做人的最高境界。在学生质疑后,我及时收结: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情感提升到“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高度,真可谓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探究感悟阶段,我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反复品读课文,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探讨“先忧后乐”的精神内含,悟出“弦外之音”和“象外之境”。然后以小组形式汇报心得体会。先提出问题,引出学生的阅读激情:范仲淹的好友藤子京也同时遭贬,情绪低落,满腹牢骚,如何平复友人的心中之愤?借此作记之机,范仲淹一反前人歌功颂德之做法,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衬托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真是用心良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字字千金,掷地有声,藤子京能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吗?对此,同学们的感受如何?联系现实,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八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先后举手。有的说“‘不能物喜,不以已悲’,这里的自然风物也是喻指仕途上的荣辱沉浮,范仲淹虽屡遭打击,却始志不改,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站在祖国与人民的高度,发出‘先忧而后乐’的呼声,既是劝勉好友,也是自勉自励。启发我们遇事应以大局为重,不能怨天忧人,要奋发有为”。另一个马上抢着说“上次观景时,我们的感受不同,就因为天气的变化,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还有局限性”话音刚落,就有人提出异意“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只有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才会有这样的境界。而我们只不过作了一回‘迁客骚人’罢了。”说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又有人举手表示反对“我不这样认为。范仲淹多次遭贬远迁,生活颠沛流离,他肯定也感到痛苦忧伤。只不过他比一般人更理智,更清醒些,在他看来,个人的得失与祖国的命运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简直成了辩论会了,我正要评说评说,又有人抢先一步“可不是,圣人还有七情六欲呢。虽然说我们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可以从小处着眼,如抗洪抢险的英雄,先灾民之忧而忧,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就是在治病救人后才乐的,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说得好!”我带头鼓起掌来,大声表示完全赞同。学生们受到激励,更是思路大开,挚情妙语喷涌而出:有说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有说雷锋、赖宁的无私奉献,也有说某某的助人为乐,还有的进行了自我反思……我深受感染,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发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感言,并以此收束全文:一个人能“忘怀得失”,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已经建立了功绩还能后乐,又何其可贵!这样的精神,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正是范仲淹以他六十四岁的坎坷人生,向后人昭示的至情至理。正如同学们所言,当我们面临学业压力,遭受困苦的折磨,或外物的冲击时,当我们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呕气,与同伴计较时,想一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此情此景,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之中,大家感受极深。许多学生纷纷要求改写假日游记。最后,我决定:将假日游记续写上一个你认为满意的结尾,希望能看到更精彩的描述!
真是“情不吐不快,理不辩不明”。导之入境,动之以情,寓情于理,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也许作为形式的语言文字,他们的文章已经过时,但是,面对他们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人们不是常说常新吗?因此,如何创新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耻为后,于堂前课后,抒一抒常人之情,品一品大师之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竟也悟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诚然,情感是可以传递或互动的,当我们组织实施情感教学,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时,我们自己不也融入其中,受到情境的熏陶甚至是心灵的洗礼吗?这或许就是情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双赢”效应吧!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苏教版九年级)
- ›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九年级)
- ›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 ›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九年级)
-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 ›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雨后的彩虹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上元夜
- ›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秋节
- › 初中语文中考成语大盘点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甫与冬天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瑞鹤仙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淡黄柳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凤凰台上忆吹箫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赠范晔诗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垓下歌
- ›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八声甘州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