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九年级)

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九年级)

浏览次数: 41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九年级),

 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新春   223800
湖北省沙洋中学   郭安贵   448200
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的荟萃。不论是皱着眉头的“文坛新秀”,还是含着微笑的“文海老手”,无不带着作者全心身的甚至如痴如狂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发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将这些优秀之作让学生乐意接受下来,这便是语文教育工作棘手的一件事。
夸美妞斯曾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吞食,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去,那就会使人乐意的接受,并且很好的消化……这就涉及到一个设置氛围的问题,如果人的心情愉快,那么学什么就会“消化”什么。这也说明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因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教育家也主张这个“乐学原则”。可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好比是一项课余生活中的一次野炊、一次旅游……等,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仅就设置语文教学“愉快氛围”作初步探讨,谈几点肤浅的看法及体会。
一、用“教材情感”点燃兴趣的火花
在语文教材里,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每位学生的家长都做过或能做过的微小事,即年老的父亲送上学读书的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极其普通的事,用的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是,读起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诚挚感情所深深的打动,它为什么这样感人?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不难看出,作品来源于作者感情的诚挚真切。因为父亲当时正处在失业、典卖、借钱、奔丧这种祸不单行的境遇,尽管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护自己的儿子。送别时,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桔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吸,显出努力的样子。”费神劳碌,父亲在这种环境下给儿子留下特定形象——“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正因为如此,作者感动得热泪淆然。
与其说朱自清是用笔在写《背影》,倒不如说他是用灵魂,用眼泪凝就而成的《背影》,饱含着强烈的感情。作为一名执教者,如果对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滚烫文字无动于衷,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神游于文章的意境中,体味文章的命题立意,诗篇布置和遣词造句,就会将一篇充满神韵的,血肉丰满的文章,分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骷髅。这样,学生听起来会索然无味,误把名篇视为平庸之作。
而每一个执教者,每备一节课,应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教材,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犹如“疱丁解牛”,干净利落。故事里的疱丁,对牛的生理结构熟悉到了可以“以神遇,而游刃有余”的程度。教书也是这样,对教材理解到了“以神遇,而不目视”的程度,就能言简意赅,抓住要领,深入分析,游刃有余,学生才能随你的“刀刃”在课堂里活跃的畅游。
此外,了解文章后还应回味静思,联系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融合作者的构思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要进入角色。这样无声文字可以变成老师口中有声语言,笔下优美的画卷,使老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讲的津津有味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产生更高的求知欲。
二、用“设置迷宫”开设思维的闸门
巴乌斯托夫斯基指出:“我们应把一切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归功于想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开拓学生思维的闸门,开拓他广阔奇丽的联想世界。这样需要在教学中设置迷宫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悬念心理。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红楼梦》的节选,作品中明明写的是贾雨村断案,为何回目偏说是“葫芦僧”呢?这是因为贾雨村是新上任的知府,对案情不详,腰里又缺少当地的“护官符”,葫芦僧是个熟悉官场内幕,圆滑世故,既懂案情又懂薛家声势的应天府的老门子,他能提出有利于贾雨村的断案主意,贾也是按门子主意办案的,而且要贾老奸巨滑,虚伪阴险,他也借门子之口,说出计策,枉断命案。
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下一个个“结子”,使教学回旋推进,从而使问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读完新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哦,答案原来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恍然大悟,通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然而然地解开老师设下的“结子”,一种解答之后的快感使他们产生兴趣,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这样学生会趣味无穷,使教者和教材产生思想上的默契,学者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一堂课下来,如何让学生难以忘记教材课本上的情感,难以忘记教师和颜悦色的教态,那清晰有条理的思路,那妙趣横生的谈吐,这就要求老师会成为一位“导演”,在课堂中设置“小插曲”。即讲一点与课堂内容相应的佚闻趣事,名家哲言、智力抢答,笑话幽默等,来激发学生思维。当然,不考虑教材的整体性,强加其思想和知识内容是不对的。有些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内容游离中心任务太远,以至以涣散学生精力,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既便是获得一点知识,也不是高质的,而是零碎的、分散的,因此穿插“小插曲”也应恰当好处,适可而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有些不请教老师,闷在心里,结果疑难问题越积越多,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当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恐惧的状态之中时,它削弱、阻碍甚至中断了学生的智力活动。于是在教学中执教者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保护其积极性。即使他们有些问题提得浅显乃至于荒唐,也应耐心答疑,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笔者曾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老师您讲的不对,‘那天空中降落的灰气’此处不是嗅觉,而是视觉。”我听完后大胆地肯定了该生的学习思路,并说“灰气,你看得到还是能闻得到呢?”这样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答案不言而喻,学生的课堂思维活跃起来了。
三、用“成功喜悦”促进学习的愿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并且认为:“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一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是他们觉得有些时候漫无目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知道从何学起,因此干脆什么也不学。那么,要使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如拼音、字词、常识、精要语段、要求背育的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一定量的标准,让他们学习时有一定的奋斗目标。笔者就拿文言文背诵为例,成绩优秀的同学固然可佳,他们能够在一节课中拿下自己要攻的“堡垒”,而成绩一般的同学则不然。此时怎么办呢?我试着给没背会的同学以“延时”准备,直到背诵会为止,看谁花了多长的时间。这样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在三、四节课后能自然背出来了。我大加赞赏,肯定了他们也是一位不错的学生,只不过需要的时间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心中自然会涌起了成功的喜悦,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真没想到这么长的课文我也会背了。”
在培养学生成功感的同时,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作法。
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将差生、中等生、优胜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无疑会使差生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差生的成绩,在教学中适当放宽“政策”,鼓励他们的可取之处,毫不吝惜地给以高分。同是九十分,差生与优生允许有一定差距。这样,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往往能刺激学生的成就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的确有道理。
总而言之,在课堂中巧妙地设置一种愉快的心境的氛围,让学生沿着从兴趣、思索到进步的程序,慢慢地导进学习的大门。我想:教室一定会有一个愉快的氛围,学生也一定会有一份愉快的心情,金黄的季节定会有一份愉快的收获!
 




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九年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教学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