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92次| 发布日期:06-12 11:27:29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板书 
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上一页  [1] [2]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