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词七首》教案

《词七首》教案

浏览次数: 673次| 发布日期:06-12 11:37:57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词七首》教案,
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
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
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
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
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
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
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
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
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xx 多
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
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
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
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
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
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
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
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
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
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
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
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
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

《词七首》教案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
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
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
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
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
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
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
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
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
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
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
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
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
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
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
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
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
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
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
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
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
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
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
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
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
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
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
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
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
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
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
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词七首》教案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