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浏览次数: 52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4 | 生物教改课改
标签:生物教改大全,生物课改,http://www.350xue.com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福州八中 谢燕娟 350004
[摘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如下尝试:转变课堂教学观;合理加工、整合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发现;利用模型建构知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要关注学生资源;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中新课程 生物教学 教学有效性
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1]。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1] 。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1、转变课堂教学观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发展。在这种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下,教学效果是用知识考核的分数来衡量,“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从原来只研究教材知识走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获得有效统一的发展。
2、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1]。高中生物新教材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按部就班的全部教给学生,那么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帮助学生有选择的、有效的学习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然后认真研究新课标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www.350xue.com 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伴性遗传”的教学。本节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概述伴性遗传的含义与特点;会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在第一章已经掌握了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也知道了性染色体,所以笔者在学生介绍完色盲的发现过程后,就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一个资料分析:“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让学生判断出色盲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此色盲家系的遗传,写出遗传图解,得出色盲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多女少。通过整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教学节奏更加紧凑。
再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本节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简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体验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会列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笔者根据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课本知识做了一些处理。在引导学生体验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让学生先学习“摩尔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摩尔根在果蝇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子二代只有雄性是白眼?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由于学生在“孟得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领会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假设,然后用遗传图解进行演绎,逐一排除,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科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又能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而且通过猜想和谈论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师生合作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发现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本节新课程把它单独列为一节,从内容上看似乎很少,但是却很有探究价值。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这个边界是什么无法直接观察。能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字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用力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对于细胞膜的功能,笔者尝试让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假设,如何选择材料、用具,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预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www.350xue.com 4、利用模型建构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本节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笔者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使课堂充满活力。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福州八中 谢燕娟 350004
[摘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如下尝试:转变课堂教学观;合理加工、整合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发现;利用模型建构知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要关注学生资源;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中新课程 生物教学 教学有效性
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1]。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1] 。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1、转变课堂教学观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时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发展。在这种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下,教学效果是用知识考核的分数来衡量,“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实现“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从原来只研究教材知识走向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规律;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差异,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获得有效统一的发展。
2、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1]。高中生物新教材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按部就班的全部教给学生,那么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帮助学生有选择的、有效的学习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然后认真研究新课标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www.350xue.com 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伴性遗传”的教学。本节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概述伴性遗传的含义与特点;会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在第一章已经掌握了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也知道了性染色体,所以笔者在学生介绍完色盲的发现过程后,就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一个资料分析:“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让学生判断出色盲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此色盲家系的遗传,写出遗传图解,得出色盲遗传的特点:交叉遗传;男多女少。通过整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教学节奏更加紧凑。
再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本节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中的具体学习要求是:能简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体验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会列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笔者根据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课本知识做了一些处理。在引导学生体验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让学生先学习“摩尔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摩尔根在果蝇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子二代只有雄性是白眼?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由于学生在“孟得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领会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假设,然后用遗传图解进行演绎,逐一排除,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科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又能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而且通过猜想和谈论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师生合作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感受发现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教学。本节新课程把它单独列为一节,从内容上看似乎很少,但是却很有探究价值。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这个边界是什么无法直接观察。能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字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用力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对于细胞膜的功能,笔者尝试让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假设,如何选择材料、用具,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对结果进行预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发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以上一步步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www.350xue.com 4、利用模型建构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本节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笔者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使课堂充满活力。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生物教改课改 推荐
-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
- ·基于活动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事件分析
- ·“启发联想艺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
-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内容依据及要求
- ·对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
-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
- ·对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三大问题的初
- ·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 ·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
-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 ·反向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
- ·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探讨
- ·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的总结
-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
-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尝试
-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尝试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四点体会
-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体会
- ·新课改理念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 ·从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前沿走来
- ·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