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
浏览次数: 83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标签:小学数学教研课题大全,小学数学科研课题,http://www.350xue.com
集体备课: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
学校承担教学开放活动,杨老师需要执教六年级(下册)教材《圆柱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先后试上三次,每次试上后,听课教师都坐下来参与评课,杨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所以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方式为集体备课。本文仅就“认识圆柱”的集体备课环节作一介绍。
活动纪实
[第一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学生自学书本,圈出关键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圆柱的特征。
教研员:杨老师的课是为开放活动准备的,我们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尽量使这节课充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中体现。关于这节课的优点我们尽量少说,多谈谈对这节课的建议和意见。
教师1:本节课知识点比较零碎,没有整体感。
教师2:感觉教师扶得多,放不开。
教研员1:有同感,圆柱特征的传授以告知为主,不系统,缺乏思维的挑战性。
教研员2: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在他们探索的基础上,再完善板书?
杨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基本活动经验,好是好,我就怕放开了收不回来。这节课知识点多,到时太耽误时间,板书也全乱了。
教研员1:开放也不是没有纲领的开放,无论学生探索到哪儿,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一条线,要把他拉回到我们所研究的知识上。
教研员2:我有个想法,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如何研究立体图形,我们何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数学方法迁移过来,研究今天学习的圆柱?这样,学生有法可依,循着原有的路子探索,既可防止他们无从下手,又能有效地探索出新图形各方面知识。
教师3:我们研究长方体、正方体时,是从面、棱、顶点以及展开图等方面展开的,那我们研究圆柱时也可引导学生这样展开呀。
杨老师:听了你们的建议,我感觉思路清晰了,只是如何具体操作,还得认真思考。
[第二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引导学生回忆研究长方体、正方体时的方法,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特征、展开图。学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圆柱的特征。
学生汇报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类板书,但是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发现,教师急于告知,结果感觉很乱,效果没有上次的好。
杨老师:让学生探索,可是他们找不到路子,发现得不全面。
教师1:我们以为给了学生仿照长方体、正方体探索的路子,他们会自然而然发现圆柱的特征,可是学生发现得很不全面。
教师2:是啊,我看到课堂上杨老师也很不满意,所以她后来索性又带着学生学了。看来我们的设想优点理想化了。
教研员1: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层次。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完整地发现新知识,也不可能期待一个新知识的探索能够在全班范围内不经引导,大家就能得出完整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发现得不全面,完全是正常的;如果没教就有完整发现那才是不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而不是学生稍有差错,教师就急于全部告诉给他们。
教研员2:是的,其实学生在探索圆柱的特征时,有关于面的知识相对容易一些,而有关棱的知识比较难理解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棱的特点,发现棱是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再把目光转移到圆柱上,这时发现棱就不难了。同样地,学生说不到圆柱的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一个长方体的大小可以有长、宽、高决定,那么圆柱的大小可以由什么来确定呢?
杨老师:看来我还是要充分信任学生。只要研究方法准备到位,引导得当,学生还是有能力完成新知识的探索的。
www.350xue.com [第三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还记得我们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时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吗?
学生回忆后出示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展开图特点的表格。(圆柱一栏留空,待学生研究。)
我们也可以仿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圆柱,大家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剪一剪等方式,从面、棱、顶点、展开图等方面对圆柱展开研究,并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的研究结果多种多样──
关于面:(1)2个面,完全相同;(2)2个圆,完全相同;(3)3个面,2个圆完全相同;(4)3个面,2个圆完全相同,还有周围一圈的面。
关于棱:(1)无数条棱,都相等;(2)没有;(3)2条,长度相等。
关于顶点:(1)没有;(2)无数个。
汇报时,关于面,教师挑了最完整、最到位的第(4)个答案;关于棱,教师挑了正确的第(3)个答案;关于顶点,教师轻描淡写给出答案,没有顶点。
教师1:学生真不错,每一个方面都有正确的发现。
杨老师:也有瞎写的,我没敢展示。
教研员1:其实,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完全正常,有的认识比较到位,有的还存在错误认识,但正因为大家都是经过思考才有了不同的发现,再进行交流碰撞,这样形成的认识才会深刻。
教研员2:关于面,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汇报,假设先汇报的是第(1)和第(2)个答案的小组,那就让他们指出是哪两个面?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反驳他们,给他们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能构成一个圆柱吗?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还有一个面,并请其他组说说是怎么发现的,让学生教会学生,这是最好的教育。
关于棱,如果是第(2)个答案的小组上来,那么可以提醒他们什么是棱,拿起长方体演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棱,那么圆柱上有这样的棱吗?让小组内的学生也来摸一摸,为底面周长与侧面长的认识做好铺垫。如果是第(1)个答案的小组上来,正好可以引出圆柱的高来,但必须指出那不是棱。如果没有谁发现,那么可以针对表格中长方体研究棱时的方式,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那么要确定圆柱的大小,除了底面以外,还得确定什么?从而想到也应该研究圆柱的高。
杨老师:确实有道理,我眼里还是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少。现在我知道了,关于顶点,也不能一带而过。可以让学生先看看学过的立体图形中的顶点是怎样的,再来找找圆柱中有没有这样的棱与棱相交的点,这样学生的认识也就统一了。
一周后,杨老师正式开课,听课教师给了极高的评价。
备课感悟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集体备课过程记录下来,目的想让读者透过纪实型的叙述,了解上课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动态,研究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方式的有效性。
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杨老师第一次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但那时教师还停留在把自己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阶段。教师将知识从教材搬到学生那里,学生就像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单向的流动过程。第二次和第三次杨老师尝试开放,但途径不明朗,引导不灵活。直到最后教学,教师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学生到达目的地的路上树立一个个路标,引导学生有效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看到参与者都认同这样的理念: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经验的改造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改造经验,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数学思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生已有的经验、常识成为新知识的学习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实现学生经验与教材经验之间的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
上述集体备课的历程生动地表明:教师具有正确的理念,但仅凭个人力量不一定能找到将理念有效落实的教学方法,集体备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产生头脑风暴效应。有些想法听课前没有,但听课中就会灵光闪现;有些想法,听课时还没有形成,但在集体备课中,大家交流碰撞,灵感就诞生了。而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都是在上课之前集体备课,由于此时大家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透,所以总是隔靴搔痒。课上完又觉得大功告成,很少主动反思。因此,同年级的教师同一课题可先后上,两次上课之间加入集体备课。那么,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可能会有很多启发。
集体备课: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
学校承担教学开放活动,杨老师需要执教六年级(下册)教材《圆柱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先后试上三次,每次试上后,听课教师都坐下来参与评课,杨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所以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方式为集体备课。本文仅就“认识圆柱”的集体备课环节作一介绍。
活动纪实
[第一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学生自学书本,圈出关键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圆柱的特征。
教研员:杨老师的课是为开放活动准备的,我们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尽量使这节课充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中体现。关于这节课的优点我们尽量少说,多谈谈对这节课的建议和意见。
教师1:本节课知识点比较零碎,没有整体感。
教师2:感觉教师扶得多,放不开。
教研员1:有同感,圆柱特征的传授以告知为主,不系统,缺乏思维的挑战性。
教研员2: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在他们探索的基础上,再完善板书?
杨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基本活动经验,好是好,我就怕放开了收不回来。这节课知识点多,到时太耽误时间,板书也全乱了。
教研员1:开放也不是没有纲领的开放,无论学生探索到哪儿,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一条线,要把他拉回到我们所研究的知识上。
教研员2:我有个想法,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如何研究立体图形,我们何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数学方法迁移过来,研究今天学习的圆柱?这样,学生有法可依,循着原有的路子探索,既可防止他们无从下手,又能有效地探索出新图形各方面知识。
教师3:我们研究长方体、正方体时,是从面、棱、顶点以及展开图等方面展开的,那我们研究圆柱时也可引导学生这样展开呀。
杨老师:听了你们的建议,我感觉思路清晰了,只是如何具体操作,还得认真思考。
[第二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引导学生回忆研究长方体、正方体时的方法,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特征、展开图。学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圆柱的特征。
学生汇报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类板书,但是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发现,教师急于告知,结果感觉很乱,效果没有上次的好。
杨老师:让学生探索,可是他们找不到路子,发现得不全面。
教师1:我们以为给了学生仿照长方体、正方体探索的路子,他们会自然而然发现圆柱的特征,可是学生发现得很不全面。
教师2:是啊,我看到课堂上杨老师也很不满意,所以她后来索性又带着学生学了。看来我们的设想优点理想化了。
教研员1: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层次。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完整地发现新知识,也不可能期待一个新知识的探索能够在全班范围内不经引导,大家就能得出完整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发现得不全面,完全是正常的;如果没教就有完整发现那才是不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而不是学生稍有差错,教师就急于全部告诉给他们。
教研员2:是的,其实学生在探索圆柱的特征时,有关于面的知识相对容易一些,而有关棱的知识比较难理解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棱的特点,发现棱是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再把目光转移到圆柱上,这时发现棱就不难了。同样地,学生说不到圆柱的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一个长方体的大小可以有长、宽、高决定,那么圆柱的大小可以由什么来确定呢?
杨老师:看来我还是要充分信任学生。只要研究方法准备到位,引导得当,学生还是有能力完成新知识的探索的。
www.350xue.com [第三次试上及集体备课]
还记得我们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时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吗?
学生回忆后出示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展开图特点的表格。(圆柱一栏留空,待学生研究。)
我们也可以仿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圆柱,大家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剪一剪等方式,从面、棱、顶点、展开图等方面对圆柱展开研究,并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的研究结果多种多样──
关于面:(1)2个面,完全相同;(2)2个圆,完全相同;(3)3个面,2个圆完全相同;(4)3个面,2个圆完全相同,还有周围一圈的面。
关于棱:(1)无数条棱,都相等;(2)没有;(3)2条,长度相等。
关于顶点:(1)没有;(2)无数个。
汇报时,关于面,教师挑了最完整、最到位的第(4)个答案;关于棱,教师挑了正确的第(3)个答案;关于顶点,教师轻描淡写给出答案,没有顶点。
教师1:学生真不错,每一个方面都有正确的发现。
杨老师:也有瞎写的,我没敢展示。
教研员1:其实,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完全正常,有的认识比较到位,有的还存在错误认识,但正因为大家都是经过思考才有了不同的发现,再进行交流碰撞,这样形成的认识才会深刻。
教研员2:关于面,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汇报,假设先汇报的是第(1)和第(2)个答案的小组,那就让他们指出是哪两个面?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反驳他们,给他们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能构成一个圆柱吗?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还有一个面,并请其他组说说是怎么发现的,让学生教会学生,这是最好的教育。
关于棱,如果是第(2)个答案的小组上来,那么可以提醒他们什么是棱,拿起长方体演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棱,那么圆柱上有这样的棱吗?让小组内的学生也来摸一摸,为底面周长与侧面长的认识做好铺垫。如果是第(1)个答案的小组上来,正好可以引出圆柱的高来,但必须指出那不是棱。如果没有谁发现,那么可以针对表格中长方体研究棱时的方式,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那么要确定圆柱的大小,除了底面以外,还得确定什么?从而想到也应该研究圆柱的高。
杨老师:确实有道理,我眼里还是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少。现在我知道了,关于顶点,也不能一带而过。可以让学生先看看学过的立体图形中的顶点是怎样的,再来找找圆柱中有没有这样的棱与棱相交的点,这样学生的认识也就统一了。
一周后,杨老师正式开课,听课教师给了极高的评价。
备课感悟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集体备课过程记录下来,目的想让读者透过纪实型的叙述,了解上课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动态,研究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方式的有效性。
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杨老师第一次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但那时教师还停留在把自己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阶段。教师将知识从教材搬到学生那里,学生就像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单向的流动过程。第二次和第三次杨老师尝试开放,但途径不明朗,引导不灵活。直到最后教学,教师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学生到达目的地的路上树立一个个路标,引导学生有效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看到参与者都认同这样的理念: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经验的改造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改造经验,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数学思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生已有的经验、常识成为新知识的学习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实现学生经验与教材经验之间的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
上述集体备课的历程生动地表明:教师具有正确的理念,但仅凭个人力量不一定能找到将理念有效落实的教学方法,集体备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产生头脑风暴效应。有些想法听课前没有,但听课中就会灵光闪现;有些想法,听课时还没有形成,但在集体备课中,大家交流碰撞,灵感就诞生了。而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都是在上课之前集体备课,由于此时大家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透,所以总是隔靴搔痒。课上完又觉得大功告成,很少主动反思。因此,同年级的教师同一课题可先后上,两次上课之间加入集体备课。那么,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可能会有很多启发。
集体备课: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课堂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研课题大全,小学数学科研课题,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栏目导航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推荐
- ·小学数学“除法运算”教学课例分析与研
- ·课题研究 导入新课艺术
- ·如何协助孩子做好“寒假作业”
-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
-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研究
-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思考与探析
-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填空题
- ·小学数学判断题的解题方法
- ·小学数学几何相关应用题
-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 ·浅谈预习作业的布置与评价
-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的必知内容
- ·百分数与分数的3点区别
- ·小学数学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 ·集体备课: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
-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研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提高课堂高效率
- ·一年级数学摆一摆,想一想课题研究
-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课题研究(北师大)
- ·四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的课题研究
-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课题分析
-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课题分析
- ·小学数学课后拓展有效形式的研究
- ·比与除法的区别
-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课题研究
- ·研究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