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的准备
1.准备一份活动记录表,活动表上要能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项目、内容、方式以及有关活动成果、结果等,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个活动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几个活动主题进行各有侧重的研究;
3.提前布置,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有四项内容,每项活动都有各自的任务和目的。
关于“对莲的科学探究”。教科书中设置了5个小问题,学生可根据条件分组开展活动。然后在活动基础上,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这段文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莲”的特性,而不是用文学的视角来写一段感悟或哲理性的文章,当然,说明语言也要力求生动形象、简洁准确。下面以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作一下示范。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在“对莲的科学探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严谨负责;让科学和事实说话,而不想当然或主观臆断。
关于“大家都来赏荷花”。这项活动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而有选择地开展,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通,如可以运用电子声像技术来展现荷花仪态万方、绚丽多彩的美,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他们心中的荷花……
关于“莲文化探胜”。课本设置了3个讨论题。
讨论第1个问题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积累。要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正如课本中所提示的那样,“在讨论前最好多读一些描写莲的诗文”。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当然,在讨论中,应联系具体作品来谈,而且在讨论中应该对文学作品中莲的形象有所描述,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听者(同学)具体感知莲的“美好品质”,有利于展开讨论,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再次进行审美观照,获得审美享受。
讨论第2个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常常能表现出人们对事物或人生的不同的认识向度。两者都有道理,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第3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对佛教的了解。下面一种说法权作参考。
据考证,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人还将它作为自己的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关于“编一首《采莲曲》”。这对于有的地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可以选做,亦可以对此进行变通处理,如改换成其他形式的写作练习等。
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莲与文学艺术、文化生活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吟诵、欣赏、评说、解说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写随笔、杂感等写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总之,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前向学生介绍、推荐几本有关莲文化的书籍、文章资料等,可与图书馆取得联系,最好请图书馆管理员开出有关图书目录,以便学生前往检索和查阅。
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访谈有关行家或民俗文化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莲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
五、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资料搜集、阅读理解、讨论和写作,因而评价也就是针对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答案或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2.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研讨和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研讨和交流的积极态度与行为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要鼓励学生主动拿出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与同学共享,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
3.通过评价来督促学生积极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本次学习活动需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学生有无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所以,要通过评价来引导并加强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留心并积极利用课外语文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
4.除了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外,教师还要对本次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不只是做成绩鉴定和甄别,更为重要的是要倡导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六、参考资料
1.荷名一览
①以其外形特征命名。
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②以其生长习性命名。
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以“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③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
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八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干将莫邪》全解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2单元字词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理解性默写
- ›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游恒山记》全解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 › 八年级上教参: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
- › 八年级上教参:蜡烛
- › 八年级上教参:亲爱的爸爸妈妈
tag: 口语交际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