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实事求是与理想人格的培养|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事求是与理想人格的培养|改造我们的学习

浏览次数: 645次| 发布日期:06-20 03:18:50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实事求是与理想人格的培养|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过准确的论述:“‘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隋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行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其根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也就是说,他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作出新的诠释的.这一诠释的具体根据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正是由于这一原理,我们才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要实事求是。

笔者以为,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无疑是准确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但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实事求是,我们仍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出发去探寻实事求是的深层意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表达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左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里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至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是实践性,二是唯物性。其具体体现在,它是站在主观(体)、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这反映了它和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基于此,我们必须对毛泽东同志解释的“实事求是”作出补充说明,“实事”,不仅指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而且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事”在古代的意思首先是实践,如《论语?颜渊》所讲的“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及“雍虽不敏,请事斯语”中的“事”,讲的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次是事物。“求”就是研究,由于“实事”有了两重意思:一是事物,二是实践.因此“是”也就逻辑地具有了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本是、本质、规律:二是应是、应然、价值.“实事求是”就是从主体实践的方面,对“事物、现实、感性”作出理解,从而“实事求是”不仅是要追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即研究事物的真:而且是要追求事物对人而言的价值性,即研究事物的善和美。这样,人就不仅要按照事物的“外在尺度”去了解事物:而且要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去了解事物。人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真善美三者的统一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具有全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所强调的实践的标准、生产力的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更好地体现了从实践方面对“事物、现实、感性”的理解,这就不仅强调在实事求是中的真(本是、本质、规律),即人的实践活动合规律性,而且强调在实事求是中的善(应是、应然、价值),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合目的性。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更好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所以,由此可见,实事求是首先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但又不是像以往被认为的仅仅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于本体论及其研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作过表述:即,“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年 第56页)“实是”(Being)也可译为“是”或“有”或“存在”。在哲学界,现在一般多采用翻泽成“存在”的做法,但是,近期汪子嵩,王太庆两位先生的文章,《关于“存在”和“是”》则认为“只有用‘是’与‘不是’构成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士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并一再分析‘是’与‘真’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0年第1期)汪子嵩和王太庆两位先生认为应该以“是”代替“存在”的翻译,其理由是充分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依据两位先生的观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应该是“思”和“是”的关系问题。对“是”的“思”:首先就是:“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其多,但所有‘正是’就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个确定的事物,这所谓‘是’全不模糊”。(《形而上学》第56页)这个“是”实际上就是哲学上所谓的“本体”。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真地探讨是和本体,是和真的关系。所以,这里的“是”亦可称之为本体的是或真是。

对于实事求是来说,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本体的是,或者真是,因为这是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所在。理由有二:一是,诚如马克思所说,实践的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是从主观和实践的方面去理解的。所以,对于“是”的理解也必须从主观和实践方面去理解,而脱离人的主观和实践的“是”对人来说无疑等于“无”,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二是,正因为“是”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因而“是”也就被赋予价值和意义。所以,在“是”(Being)中即包含了“应是”(Ought to be)的内容,这“应是”实际上就是善是。由此,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事实上,缺少人文关怀的实事求是是危险的,也是有害的,如一个爱国者决不会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国家的机密泄露给敌对国。他的这种做法并不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应是”是“是”的内在环节,他的行为正是“应是”所要求的。所以,其体现的倒是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

再次,实事求是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这里的认识论是冯契先生所说Epistemology, 而不是Theory of knowledge。所以,这里的认识论不仅仅包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而且包括如何培养理想人格的问题。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所以,人们总是按照客观的世界“外在尺度”和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改造着世界,在这里,不仅有对事物的“本是、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对人之要求的“应是、应然、价值”的觉悟,故尔,人们就是在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塑造着象征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述,仅仅把实事求是理解成为一个本体论的命题是不够的,它还是一个价值论的命题,一个认识论的命题。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全面把握实事求是的内涵,也不致于背离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

(宁新昌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实事求是与理想人格的培养|改造我们的学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