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浏览次数: 284次| 发布日期:03-13 01:22:51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於存有,因而必须予以涂抹,免得落入形迹。为此,当戴希达(J. Derrida)
在评述及此之时,便指出,此一涂抹的叉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性
书写,在此涂抹之下,一方面既可以解读出一个超越的能指的临在
(la presence d ’un signifiant transcendental);另一方面又
涂抹了该项临在。在如此的解构之下,海德格与戴希达皆珍视此种同
时既是可读又是晦涩,既是临在又是自毁,既是书写又是删除的张力。
艺术亦复如此,一旦创作完成或表演完毕,便应立即解构。同样的,
庄子的想法也正是在解构艺术作品,以便直奔在美感中的存有的开显。
二、「美」与「真」的等同及其意义
庄子的「美」的概念并不隶属於价值学的范畴。庄子对实在界的
美感评价并非价值学意义下的评价,而是一种本体论的体证,是提升
本性直至全面自由,展现本体真实的历程。美即是真实(Aletheia),
而非感性(Aisthesis )。不过此种具有形上意涵的美,并不像圣多
玛斯(St. Thomas)所言的「一、真、善、美」(unum, verum, bonum,
pulchrum)等超越属性( transcendentalia ),其目的在为价值体
系奠立形上基础。然而,庄子则视一切价值均为相对的,以人为中心
的。此一论题也是承自老子。老子尝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
美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相对於丑、美相对於恶,连同
其它一切价值,皆是相对而主观的。这个论题为道家传统所共同主张。
但是,庄子进一步指出,一切价值判断皆是以人为中心的∶「毛
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
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换言之,美与丑只是人赋予某一个特别对象
的性质,其实并非事物普遍的性质。在形器层面,物物有别,性质相
对;在存有学层面,物物无别,道通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
西施,恢 怪,道通为一」。一切价值学上的名目皆有对立,然而
这一切对立最终皆可在道之中获得统合。就形上层面观之,道在自我
开显的过程中,透过分殊化和复杂化的历程而产生万物;自万物层面
观之,万物皆或是此或是彼,彼此不通;自人类学层面观之,由於人
的爱恶之介入,因而有美有丑,有善有恶。庄子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
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
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以上第一段引文说出由无物到有物,再由有物分化为万物,因而
有封,也就是有所封限;再由有封到主观认知与爱恶的介入,因而有
是非美丑之分别。然而,第二段引文却进一步说出,物无论分别与成
毁,一切终究由道所贯通为一。
道是一切存有者及其价值学差异的终极统合。由於道,原先属於
价值学的「美」,转变成存有学的「美」。道之开显为真;原天地之
美既可通达万物之理,显然美与真是互为表里的。一如希腊哲学所言,
美即是真。存在的真实性,能以自发的方式开显道,此即为美。美是
真,而真的首义即在於道的开显。
其次,真的第二意义在於自发地显现各物之性— — 即其德也
— — 此为具现在万物中之道。在此意义下,真即是自然,以有别
於人为。「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
也。」「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
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按此一层「真」的意义,美即是顺乎自然,合於天性。
再次,真的第三义在於凝神用志,以达精诚。「真者,精诚之至
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
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於外。是所以贵真也」。美既是真,而真即
是达至精诚,因此,精诚的表现也就是美。
总言之,就庄子而言,美即是真,而所谓真有三义。就其存有学
义言之,真即是道之开显;就宇宙论义言之,真即是顺乎万物的天性;
就人类学义言之,真即是精诚之至。此三者亦皆能各显其美。
三、美是自由与解脱的历程
综而言之,达致精诚,顺乎本性,开显道体,此三者其实只是一
件事∶实现自由。而自由意味著对於俗世采取距离,且能在距离中任
凭世界之本质自行显现,因为在自己自由的同时,亦能使其它事物在
不受到我的志趣控制的情况下,展现其本质。康德所谓的「超然」!
猧sinterestedness ),其实亦为一种采取距离的结果,藉此欣赏者
能纯化自己的意向,以至能在「纯粹观赏」之时,让某一对象显示其
自身的形式。
庄子的美感态度虽然与此相近,但是他所谓的采取距离,获取自
由,并不只是一种净化意向的方式,而是一种提升存在的步骤;它亦
非对某种美感对象之形式的纯粹观赏,却是任道自身与万物之德自行
开显的胸怀。为了要能原天地之美,人必须提升自己的存在到最高程
度的自由。这一道理庄子在《逍遥游》一开始便表达无遗,他将人的
生命存在视为有如鲲鹏的变化与运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此寓言将人的生命视若鲲鱼。鱼乃水中之自由者,而「鲲」本为
小鱼,庄子却说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以喻生命可藉创造力之发挥与
想像力之转化,由小向大;其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乃风中之自
由者。由鲲化鹏,其间有种类与层次的转换,生命不但可以由小而大,
且可由下而上。所谓怒而飞,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喻生命之由下振奋,
昂扬而上。然而,无论鲲之在水中的自由,或鹏之在风中的自由,皆
是有条件之自由,皆需水与风之积蓄厚养,所以庄子又说,「且夫水
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
力」。由此可见,庄子重视条件的累积。表面上,这点似乎与儒家相
通。《易系辞下》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孟子言∶「集义养气」,
荀子言「积善成德」,大体上,儒家所累积者为品德与善行。但是,
庄子所累积的则是自由的条件,认为人的生命终究必须超越一切有条
件的自由,达到无待的自由,也就是达到「若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境界。
以上庄子的鲲、鹏寓言,透过鲲与鹏的变化与运动,所欲传达的
哲学讯息正是生命获取自由的讯息∶人的生命乃一生而自由的存在,
可由小变大,提升境界,振奋向上,历经累积,改变方向,最後冥合
於道,达到无待的自由。此一寓言颇类似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後者透
过洞穴中人的行动与改变,来显示人的存在条件。其不同处在於对庄
子而言,人是生而自由的,虽然起初是有条件的自由;然而,对於柏
拉图而言,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被锁链彼此连结起来,且只能朝一个
方向看。但他们相似的地方在於∶人必须振奋向上,提升存在境界,
改变生命方向,超越俗世条件,始能实现终究的自由。就庄子美学而
言,不断变化,不断超越,因而不断有美感涌现。对庄子而言,自我
解放与自由,一方面须超越俗世
www.350xue.com
,一方面须融合於道,如此方能原天
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超越俗世,采取距离并非超绝於世,却要经
由与道融合,返回世界的本质之中,在此境界之中始得兴起庄子所谓
的天地之大美。
四、趋向无限的哲学境界
对於庄子所言存有学意义的美加以解析,其中包含了三项哲学意
涵∶在无限中之自由;蜕变以至於物化;人之生命与道之终极融合。
兹分别解析如下∶
(一)在无限中的自由∶生命的精神进程对於庄子而言,是由有
限的、有条件的自由,走向无限的、无条件的自由,也就是「若乎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一语所展示的自由。庄
子的哲学主张道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皆是无穷的∶「夫物量无穷,时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於存有,因而必须予以涂抹,免得落入形迹。为此,当戴希达(J. Derrida)
在评述及此之时,便指出,此一涂抹的叉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性
书写,在此涂抹之下,一方面既可以解读出一个超越的能指的临在
(la presence d ’un signifiant transcendental);另一方面又
涂抹了该项临在。在如此的解构之下,海德格与戴希达皆珍视此种同
时既是可读又是晦涩,既是临在又是自毁,既是书写又是删除的张力。
艺术亦复如此,一旦创作完成或表演完毕,便应立即解构。同样的,
庄子的想法也正是在解构艺术作品,以便直奔在美感中的存有的开显。
二、「美」与「真」的等同及其意义
庄子的「美」的概念并不隶属於价值学的范畴。庄子对实在界的
美感评价并非价值学意义下的评价,而是一种本体论的体证,是提升
本性直至全面自由,展现本体真实的历程。美即是真实(Aletheia),
而非感性(Aisthesis )。不过此种具有形上意涵的美,并不像圣多
玛斯(St. Thomas)所言的「一、真、善、美」(unum, verum, bonum,
pulchrum)等超越属性( transcendentalia ),其目的在为价值体
系奠立形上基础。然而,庄子则视一切价值均为相对的,以人为中心
的。此一论题也是承自老子。老子尝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
美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相对於丑、美相对於恶,连同
其它一切价值,皆是相对而主观的。这个论题为道家传统所共同主张。
但是,庄子进一步指出,一切价值判断皆是以人为中心的∶「毛
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
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换言之,美与丑只是人赋予某一个特别对象
的性质,其实并非事物普遍的性质。在形器层面,物物有别,性质相
对;在存有学层面,物物无别,道通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
西施,恢 怪,道通为一」。一切价值学上的名目皆有对立,然而
这一切对立最终皆可在道之中获得统合。就形上层面观之,道在自我
开显的过程中,透过分殊化和复杂化的历程而产生万物;自万物层面
观之,万物皆或是此或是彼,彼此不通;自人类学层面观之,由於人
的爱恶之介入,因而有美有丑,有善有恶。庄子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
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
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以上第一段引文说出由无物到有物,再由有物分化为万物,因而
有封,也就是有所封限;再由有封到主观认知与爱恶的介入,因而有
是非美丑之分别。然而,第二段引文却进一步说出,物无论分别与成
毁,一切终究由道所贯通为一。
道是一切存有者及其价值学差异的终极统合。由於道,原先属於
价值学的「美」,转变成存有学的「美」。道之开显为真;原天地之
美既可通达万物之理,显然美与真是互为表里的。一如希腊哲学所言,
美即是真。存在的真实性,能以自发的方式开显道,此即为美。美是
真,而真的首义即在於道的开显。
其次,真的第二意义在於自发地显现各物之性— — 即其德也
— — 此为具现在万物中之道。在此意义下,真即是自然,以有别
於人为。「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
也。」「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
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按此一层「真」的意义,美即是顺乎自然,合於天性。
再次,真的第三义在於凝神用志,以达精诚。「真者,精诚之至
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
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於外。是所以贵真也」。美既是真,而真即
是达至精诚,因此,精诚的表现也就是美。
总言之,就庄子而言,美即是真,而所谓真有三义。就其存有学
义言之,真即是道之开显;就宇宙论义言之,真即是顺乎万物的天性;
就人类学义言之,真即是精诚之至。此三者亦皆能各显其美。
三、美是自由与解脱的历程
综而言之,达致精诚,顺乎本性,开显道体,此三者其实只是一
件事∶实现自由。而自由意味著对於俗世采取距离,且能在距离中任
凭世界之本质自行显现,因为在自己自由的同时,亦能使其它事物在
不受到我的志趣控制的情况下,展现其本质。康德所谓的「超然」!
猧sinterestedness ),其实亦为一种采取距离的结果,藉此欣赏者
能纯化自己的意向,以至能在「纯粹观赏」之时,让某一对象显示其
自身的形式。
庄子的美感态度虽然与此相近,但是他所谓的采取距离,获取自
由,并不只是一种净化意向的方式,而是一种提升存在的步骤;它亦
非对某种美感对象之形式的纯粹观赏,却是任道自身与万物之德自行
开显的胸怀。为了要能原天地之美,人必须提升自己的存在到最高程
度的自由。这一道理庄子在《逍遥游》一开始便表达无遗,他将人的
生命存在视为有如鲲鹏的变化与运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此寓言将人的生命视若鲲鱼。鱼乃水中之自由者,而「鲲」本为
小鱼,庄子却说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以喻生命可藉创造力之发挥与
想像力之转化,由小向大;其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乃风中之自
由者。由鲲化鹏,其间有种类与层次的转换,生命不但可以由小而大,
且可由下而上。所谓怒而飞,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喻生命之由下振奋,
昂扬而上。然而,无论鲲之在水中的自由,或鹏之在风中的自由,皆
是有条件之自由,皆需水与风之积蓄厚养,所以庄子又说,「且夫水
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
力」。由此可见,庄子重视条件的累积。表面上,这点似乎与儒家相
通。《易系辞下》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孟子言∶「集义养气」,
荀子言「积善成德」,大体上,儒家所累积者为品德与善行。但是,
庄子所累积的则是自由的条件,认为人的生命终究必须超越一切有条
件的自由,达到无待的自由,也就是达到「若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境界。
以上庄子的鲲、鹏寓言,透过鲲与鹏的变化与运动,所欲传达的
哲学讯息正是生命获取自由的讯息∶人的生命乃一生而自由的存在,
可由小变大,提升境界,振奋向上,历经累积,改变方向,最後冥合
於道,达到无待的自由。此一寓言颇类似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後者透
过洞穴中人的行动与改变,来显示人的存在条件。其不同处在於对庄
子而言,人是生而自由的,虽然起初是有条件的自由;然而,对於柏
拉图而言,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被锁链彼此连结起来,且只能朝一个
方向看。但他们相似的地方在於∶人必须振奋向上,提升存在境界,
改变生命方向,超越俗世条件,始能实现终究的自由。就庄子美学而
言,不断变化,不断超越,因而不断有美感涌现。对庄子而言,自我
解放与自由,一方面须超越俗世
www.350xue.com
,一方面须融合於道,如此方能原天
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超越俗世,采取距离并非超绝於世,却要经
由与道融合,返回世界的本质之中,在此境界之中始得兴起庄子所谓
的天地之大美。
四、趋向无限的哲学境界
对於庄子所言存有学意义的美加以解析,其中包含了三项哲学意
涵∶在无限中之自由;蜕变以至於物化;人之生命与道之终极融合。
兹分别解析如下∶
(一)在无限中的自由∶生命的精神进程对於庄子而言,是由有
限的、有条件的自由,走向无限的、无条件的自由,也就是「若乎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一语所展示的自由。庄
子的哲学主张道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皆是无穷的∶「夫物量无穷,时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美学 庄子 德格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劝学教参
- ·《劝学》知识点指要
-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
-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得
- ·《劝学》新解
- ·《秋水》全程导学
- ·庄子外物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寡人之于国也
-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 ·假如普希金欺骗了你
- ·中华民居:南方自由式民居
- ·中华民居:潮汕传统民居
- ·中华民居:四合院的影壁
- ·中华民居:老北京的胡同
- ·中华民居:侗族风雨桥-苗族吊脚楼
- ·《史记》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有关记
- ·巧言妙谏“三”字经——浅析《邹忌讽齐
- ·《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 ·巧妙谏说,异曲同工(《左传》|烛之武退
- ·《勾践灭吴》及《教师教学用书》“课文
- ·勾践灭吴练习
- ·《勾践灭吴》赏析
- ·勾践灭吴译文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勾践灭吴
- ·艾伯特·史怀哲的一生
- ·劝学(练习测试)
-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2课《我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