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浏览次数: 284次| 发布日期:03-13 01:22:51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美的存有论与艺术的解构
在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中,发生了由「美学」朝向「艺术品的存
有论」之转变,这特别是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 Heidegger)的
思想冲击的结果。海德格对於美学多所批评,其主要的目的在於解构
美学,转而探索艺术品的存有学意涵。海德格在《艺术品之泉源》一
文的後语中说道∶
「几乎自从有了关於艺术与艺术家的专门思想开始,此种思想便
被称谓为美学。美学将艺术品视为对象,也就是感性(Aisthesis )
之对象,即广义感性知觉之对象是也。今日吾人将此一知觉称谓为『
经验』。人所藉以经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应能给予有关艺术的本
性之知识。经验不只是艺术评价与欣赏的标准之泉源,而且也是艺术
创作标准之泉源。然而,或许经验正是使艺术死亡的因素。艺术的死
亡发生得如此缓慢,花费了好几世纪」。
在我看来,海德格之所以要解构美学,转而迈向艺术品的存有论,
有以下多重理由∶
其一,因为美学假定了主体哲学。盖一物之所以为美,是对我而
言为美。正如戛达美(H. G. Gadamer )所言,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到
了康德(I. Kant ),呈现出一种「美学的主体化」的历程。因为在
美学中,美的欣赏被视为是一种品味的问题,而「关於品味,无可争
辩」(As to taste ,there is no dispute )虽然康德尝试指出,
在美感判断中存在著某些共感(sensus communis ),正如一朵玫瑰
花,你觉得美,我亦会觉得美,这就显示在美感经验中有某种可沟通
性(Communicability )。不过,美感的可沟通性仍然是依据美感主
体的特性来决定的,终难逃脱主体哲学的设定。
其二,因为美学仍然停滞於存有者的形器(ontic )层次,以致
无法上达存有学(ontological )层次。美学把某一艺术品视为一种
感性的对象,也就是一种感性所对的存有者,但却不把它当成开显存
有之媒介。一个能引起美感之物,例如一朵花或一幅画,皆只是一个
能透过我的感性经验引起我的愉悦之情的对象罢了。
其三,因为海德格认为美学只满足於美感的愉悦,因而遮蔽了真
理的开显。然而,对於海德格而言,真理却是更为原初的,至於美则
仅只是某一种显相而已,唯有真才是存有本身之开显,海德格说∶
「真乃如其所如的揭露,真乃存有之真。美不能伴随或脱离真而
发生。真进入了作品,始得展显。而由於在作品中的真,并以作品的
方式出现,其显相方得成为美。为此,美是隶属於真来临之事件,美
不能只是相对於快感,纯只作为快感之对象而存在」。
由上述引文可知海德格之所以要解构美学,是为了提出一套艺术
作品的存有论。比较起来,庄子大不同於海德格。庄子所欲解构的,
正是艺术作品本身,但他在解构艺术品之後,所要张举的是一套美的
存有论。不过,他与海德格可以相通的是,庄子也将其美学的存有论
建立在实存经验的存有学意涵上,正如同海德格的艺术品的存有论一
般。例如,海德格在诠释梵谷(Vincent Van Gogh)画作「农妇的鞋
子」时,分析该农鞋所揭露的存在体验,并指出该画所揭示的真理,
就在於农妇的实存体验中世界与大地的密切斗争。在另一方面,庄子
之所谓美则与人的存在的提升,其达至自由的历程,以及道的揭露……
等,实存体验密切相关。
平心而论,美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为了明白全体存在
界之真理,庄子哲学认为有必要先透过一种美的评价,始能达致。但
是,一般所谓的「评价」只具有以某一存有物为对象而赋予主观的价
值衡量的意味。相反地,庄子对於整体存在的美学评价超越了此种形
器的和主观的层面,而直指存有学的层面,直接切入道的怀抱之中。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表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由此可见,美之所以在庄子哲理中具有核心之地位,是因为庄子
认为圣人要能原天地之美,始能达至万物之理。因而,美对於庄子而
言可以说是智慧之钥。不过,对於美的一切论说终须受到解构,这是
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是任何关於美的言论皆无法相称於天地大
美之故。天地(既自然)之美虽然真实无妄,但却是不可言喻的。唯
有透过对於自然之美的心领神会,人始得以达致真理,而真理即是道
在万物中之开显。对於庄子而言,美的存有论,可也;艺术品的存有
论,大可不必。盖艺术作品皆是出自人为,任何仅满足於艺术品的思
想,皆是太过以人为中心了,难以提升至存有论层面。更何况,整体
存在之真理实在是浩伟繁富,难以透过有限的人类的艺术作品来予以
展现。即使哲学家能在艺术作品中解读出某些存有论意涵,仍然难以
免除其中感性的、形器的与主观的因素。
庄子对艺术品的这类主观的、形器的因素大加挞伐,视之为不相
称於道。庄子对於感性的批评,大体上延续了老子的论题。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至於道本身则
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庄子发展同一论题,并谓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
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以上对於感性的批判,显示出「感性」必须与「美感」区分
开来。五种感官之所以须遭受批判,是因为它们会失性害生,换言之,
它们是对生命发展之阻碍因素。至於美感,则是对天地大美的整体把
握。在庄子看来,人的精神生命必须从一切尘俗牵绊之中解脱出来,
始能在自由逍遥之中领会天地之大美。庄子不但区别了美感与感性,
而且其对感性之批判,特别是指向艺术与技术来立论的。他说∶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
文草,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
规矩。 工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不过,庄子对於艺术与技艺之批判,除了因为其中含有感性因素
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於其偏向工具理性之运作。道家哲学一直存在
著对於工具理性批判的传统,主要在於它认为巧智的行为只会徒乱人
心;而工具理性之滥用,终将自绝於道的支持之外,後者更会导致人
的存在本身的恶化。庄子在《天地》篇中,透过为圃老人之口指出∶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
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虽批判工具理性所侵染之艺术与技艺,然而他既文趣恣纵,
艺境高远,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理想。正如同希腊大哲柏拉图(Plato)
虽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一书中主张将艺术家逐出理想国之
外,对於绘画与戏剧等艺术多有严厉批判,然其本人则为一深通艺术
之哲学大师。质言之,庄子的艺术理想就在於「进技於道」。一如
《养生主》篇所述,庖丁解牛所达到的艺术化境,「手之所触,肩之
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 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於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可见,艺术不只是技艺而已,却要能藉著技术,彰显道趣。一旦
艺术作品完成,便须藉著解构的运作,加以超越。所以庄子说∶「荃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同样,艺术作品的创作旨在具体显示游於道的意
境,一旦凝思显意,创作完成,便可随说随扫,予以解构。但是,这
并不表示庄子持工具论(instrumentalist )的艺术观和语言观,而
只是显示解构艺术之旨,是在得意忘言,随说随扫。
这点就如同海德格在《论存有问题》一文中使用的Sein符号,藉
之,海德格传达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讯息∶其一,存有虽然难以表
诠,但总得设法予以述说;其二,一旦有所述说,已说者便已不相称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美的存有论与艺术的解构
在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中,发生了由「美学」朝向「艺术品的存
有论」之转变,这特别是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 Heidegger)的
思想冲击的结果。海德格对於美学多所批评,其主要的目的在於解构
美学,转而探索艺术品的存有学意涵。海德格在《艺术品之泉源》一
文的後语中说道∶
「几乎自从有了关於艺术与艺术家的专门思想开始,此种思想便
被称谓为美学。美学将艺术品视为对象,也就是感性(Aisthesis )
之对象,即广义感性知觉之对象是也。今日吾人将此一知觉称谓为『
经验』。人所藉以经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应能给予有关艺术的本
性之知识。经验不只是艺术评价与欣赏的标准之泉源,而且也是艺术
创作标准之泉源。然而,或许经验正是使艺术死亡的因素。艺术的死
亡发生得如此缓慢,花费了好几世纪」。
在我看来,海德格之所以要解构美学,转而迈向艺术品的存有论,
有以下多重理由∶
其一,因为美学假定了主体哲学。盖一物之所以为美,是对我而
言为美。正如戛达美(H. G. Gadamer )所言,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到
了康德(I. Kant ),呈现出一种「美学的主体化」的历程。因为在
美学中,美的欣赏被视为是一种品味的问题,而「关於品味,无可争
辩」(As to taste ,there is no dispute )虽然康德尝试指出,
在美感判断中存在著某些共感(sensus communis ),正如一朵玫瑰
花,你觉得美,我亦会觉得美,这就显示在美感经验中有某种可沟通
性(Communicability )。不过,美感的可沟通性仍然是依据美感主
体的特性来决定的,终难逃脱主体哲学的设定。
其二,因为美学仍然停滞於存有者的形器(ontic )层次,以致
无法上达存有学(ontological )层次。美学把某一艺术品视为一种
感性的对象,也就是一种感性所对的存有者,但却不把它当成开显存
有之媒介。一个能引起美感之物,例如一朵花或一幅画,皆只是一个
能透过我的感性经验引起我的愉悦之情的对象罢了。
其三,因为海德格认为美学只满足於美感的愉悦,因而遮蔽了真
理的开显。然而,对於海德格而言,真理却是更为原初的,至於美则
仅只是某一种显相而已,唯有真才是存有本身之开显,海德格说∶
「真乃如其所如的揭露,真乃存有之真。美不能伴随或脱离真而
发生。真进入了作品,始得展显。而由於在作品中的真,并以作品的
方式出现,其显相方得成为美。为此,美是隶属於真来临之事件,美
不能只是相对於快感,纯只作为快感之对象而存在」。
由上述引文可知海德格之所以要解构美学,是为了提出一套艺术
作品的存有论。比较起来,庄子大不同於海德格。庄子所欲解构的,
正是艺术作品本身,但他在解构艺术品之後,所要张举的是一套美的
存有论。不过,他与海德格可以相通的是,庄子也将其美学的存有论
建立在实存经验的存有学意涵上,正如同海德格的艺术品的存有论一
般。例如,海德格在诠释梵谷(Vincent Van Gogh)画作「农妇的鞋
子」时,分析该农鞋所揭露的存在体验,并指出该画所揭示的真理,
就在於农妇的实存体验中世界与大地的密切斗争。在另一方面,庄子
之所谓美则与人的存在的提升,其达至自由的历程,以及道的揭露……
等,实存体验密切相关。
平心而论,美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为了明白全体存在
界之真理,庄子哲学认为有必要先透过一种美的评价,始能达致。但
是,一般所谓的「评价」只具有以某一存有物为对象而赋予主观的价
值衡量的意味。相反地,庄子对於整体存在的美学评价超越了此种形
器的和主观的层面,而直指存有学的层面,直接切入道的怀抱之中。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表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由此可见,美之所以在庄子哲理中具有核心之地位,是因为庄子
认为圣人要能原天地之美,始能达至万物之理。因而,美对於庄子而
言可以说是智慧之钥。不过,对於美的一切论说终须受到解构,这是
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是任何关於美的言论皆无法相称於天地大
美之故。天地(既自然)之美虽然真实无妄,但却是不可言喻的。唯
有透过对於自然之美的心领神会,人始得以达致真理,而真理即是道
在万物中之开显。对於庄子而言,美的存有论,可也;艺术品的存有
论,大可不必。盖艺术作品皆是出自人为,任何仅满足於艺术品的思
想,皆是太过以人为中心了,难以提升至存有论层面。更何况,整体
存在之真理实在是浩伟繁富,难以透过有限的人类的艺术作品来予以
展现。即使哲学家能在艺术作品中解读出某些存有论意涵,仍然难以
免除其中感性的、形器的与主观的因素。
庄子对艺术品的这类主观的、形器的因素大加挞伐,视之为不相
称於道。庄子对於感性的批评,大体上延续了老子的论题。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至於道本身则
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庄子发展同一论题,并谓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
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以上对於感性的批判,显示出「感性」必须与「美感」区分
开来。五种感官之所以须遭受批判,是因为它们会失性害生,换言之,
它们是对生命发展之阻碍因素。至於美感,则是对天地大美的整体把
握。在庄子看来,人的精神生命必须从一切尘俗牵绊之中解脱出来,
始能在自由逍遥之中领会天地之大美。庄子不但区别了美感与感性,
而且其对感性之批判,特别是指向艺术与技术来立论的。他说∶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
文草,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
规矩。 工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不过,庄子对於艺术与技艺之批判,除了因为其中含有感性因素
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於其偏向工具理性之运作。道家哲学一直存在
著对於工具理性批判的传统,主要在於它认为巧智的行为只会徒乱人
心;而工具理性之滥用,终将自绝於道的支持之外,後者更会导致人
的存在本身的恶化。庄子在《天地》篇中,透过为圃老人之口指出∶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於胸中则纯白
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虽批判工具理性所侵染之艺术与技艺,然而他既文趣恣纵,
艺境高远,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理想。正如同希腊大哲柏拉图(Plato)
虽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一书中主张将艺术家逐出理想国之
外,对於绘画与戏剧等艺术多有严厉批判,然其本人则为一深通艺术
之哲学大师。质言之,庄子的艺术理想就在於「进技於道」。一如
《养生主》篇所述,庖丁解牛所达到的艺术化境,「手之所触,肩之
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 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於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可见,艺术不只是技艺而已,却要能藉著技术,彰显道趣。一旦
艺术作品完成,便须藉著解构的运作,加以超越。所以庄子说∶「荃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同样,艺术作品的创作旨在具体显示游於道的意
境,一旦凝思显意,创作完成,便可随说随扫,予以解构。但是,这
并不表示庄子持工具论(instrumentalist )的艺术观和语言观,而
只是显示解构艺术之旨,是在得意忘言,随说随扫。
这点就如同海德格在《论存有问题》一文中使用的Sein符号,藉
之,海德格传达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讯息∶其一,存有虽然难以表
诠,但总得设法予以述说;其二,一旦有所述说,已说者便已不相称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美学 庄子 德格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劝学教参
- ·《劝学》知识点指要
-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
-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得
- ·《劝学》新解
- ·《秋水》全程导学
- ·庄子外物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寡人之于国也
-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 ·假如普希金欺骗了你
- ·中华民居:南方自由式民居
- ·中华民居:潮汕传统民居
- ·中华民居:四合院的影壁
- ·中华民居:老北京的胡同
- ·中华民居:侗族风雨桥-苗族吊脚楼
- ·《史记》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有关记
- ·巧言妙谏“三”字经——浅析《邹忌讽齐
- ·《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 ·庄子与海德格的美学
- ·巧妙谏说,异曲同工(《左传》|烛之武退
- ·《勾践灭吴》及《教师教学用书》“课文
- ·勾践灭吴练习
- ·《勾践灭吴》赏析
- ·勾践灭吴译文
-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勾践灭吴
- ·艾伯特·史怀哲的一生
- ·劝学(练习测试)
-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2课《我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