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究
浏览次数: 6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究,
www.350xue.com
《王子安集》均误,《新唐书》、《唐才子传》言之有理。
到八十年代初,探讨王勃生平的成果开始多了起来,聂文郁的《王勃年谱》对王勃一生行事作了新的编年,如,再如周本淳的《童子·弱冠·他日──试论王勃作〈滕王阁序〉之时间》、熊美杰的《王勃十三岁作〈滕王阁序〉吗?》、蔡德予的《也谈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问题》等均对王勃十三岁作《滕王阁序》的说法提出质疑,唯思路和结论与刘汝霖、马茂元相近,其中也有一些是重复劳动。
八、九十年代比较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有张志烈的《王勃杂考》 ,该文涉及到以下五个问题的考证:东吴之行的时间,认为王勃在任职沛王府修撰期间,曾于乾封二年到吴越一游;王勃和杨炯交游的情况,补充了《山亭兴序》、《山亭思友人序》、《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等材料证明王杨之交谊;较详细地考证了檄鸡文事件的背景;对裴行俭评论之有无进行了考辨,认为此论完全有可能;认为《滕王阁序》当作于上元二年九月途经南昌时。这些问题的考证,从不同的方面补充了我们对王勃生平的认识。另外,王气中的《王勃在四川的创作活动──兼论唐初的士风和文风》集中研究了王勃在四川的创作活动,流连巴山蜀水,写景抒情;登高玄武,赋诗唱酬;是诗人短暂一生中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文章征引有关材料并结合王勃的诗文,进行了较有力的论述和考证,并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任国绪的《王勃滕王阁序作于何年》虽然也是旧题重论,但他对"王勃十四岁时作"和"上元二年作"两说均提出异议,考得《滕王阁序》是王勃总章元年(668年)秋所写。此说虽不能说是定论,但对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不无裨益。徐俊《王勃行年辨正》除对王勃生卒年作了一些考辨外,还考查王勃应举及第的时间。作者审查了麟德元年王勃十五岁写的《上刘右相书》、麟德二年三月写的《乾元殿颂》及另一篇《上皇甫常伯启》,认为"王勃于麟德二年(665)以后才应举及第当无疑",此前无及第受禄的痕迹。又据《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和《登科记考》载:龙朔三年无贡举;《记纂渊海》卷三七《科举》载:"乾封元年应幽素举及第一十三人",作者认为,"王勃作为'岩薮幽素之士'被刘祥道荐举在龙朔三年,而应幽素举及第则在后此三年的乾封元年。"王天海的《〈滕王阁序〉写于何时》虽然也是旧事重提,但与时人观点不一。他从排比史料入手,以内证为主,得出了王勃该文的写作时间当为龙朔二年(662)九月九日,时年14的结论,这就否定了28岁省亲途经南昌而作的说法。文中的自称"童子"和"三尺微命",以及终军、宗悫的用典,与史书"六岁解属文"、"九岁读《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年十四,时誉斯归"相一致,有一定的说服力。关于王勃生平可资参考的成果还有王气中的《王勃传》及其《王勃年谱订补》。
王勃诗歌研究 自唐代以来,人们对王勃诗歌成就评价一直较高,但本世纪关于王勃诗歌研究的成果却不太多、也不太深入。
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史、诗歌史及唐诗论著,大多着眼于王勃在近体诗成立过程中的贡献,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即云:"他所作以五言为最多,且均是很成熟的律体"。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也认为,"(王)勃诗率多五律","七律虽然在那时没有发扬光大,正式成立,但他也有仿佛那样的篇什;如《咏滕王阁诗》便是"。胡云翼《唐诗研究》就说:"(王)勃的好诗往往在他的五绝中,《艺苑卮言》称其逼近乐府,信然。但因其作品专尚才华,便免不了雕刻粉饰,这在他的七律诗中看得出来。他仅有才华,而无气魄;加以少年殂落,未能尽量发洩才气,造诣便止于是了。"
相比较而言,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王勃诗歌的研究有所深入。如刘开扬在其《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说:"四杰的离别、怀乡诗以王勃写得最好",在四杰中王勃的诗受乐府影响最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王勃的诗"内容虽然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七言、杂言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以创作而论,他的诗文在四杰中也是最有特色的。……有很多作品中透露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颇为壮健。……全诗也具有乐观的气氛。""五绝如《山中》,此外如《寒夜思友三首》等,不只以写景见长,抒情也恳切真挚,能够打动人的心弦。"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的研究成果多了一些,但多为王勃一些名作的单篇赏析,专论王勃及其诗歌艺术的论文则寥寥可数。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城阙辅三秦"理解的争论。丘良任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对当时多数诗歌选本、课本均释"城阙"为长安,"以为此诗为王勃在长安时作"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城阙"乃指"成都",此诗应为王勃在虢州时作。不久,施蛰存、启功分别发表了《说"城阙辅三秦"》、《也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都认为,"城阙"非"长安",而是"成都",施文还认为,诗题中的"蜀州",即是指以成都为首府的旧蜀郡,不会像某些注本说的"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蜀州"的"蜀州",因为王勃卒于上元二年。李坦在《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献疑》、梁超然在《语文园地》1983年第6期发表了《城阙、宦游及其他──〈"城阙辅三秦"解〉质疑》均对丘良任文提出了不同意见。程亦军对此次讨论作了初步整理──《对"城阙辅三秦"的不同解释》。
刘道明的《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从王勃的生平事迹、诗歌思想和对诗风改革的贡献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说王诗"都反映了与宫体诗不同的内容","实现了题材和内容的突破",其《铜雀妓》是"为吊古之作树立了典范",《采莲曲》比之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丝毫无有逊色之处",《滕王阁序》附诗"可称得上唐代七律走向成熟的一篇代表之作"等。这些评价似乎都嫌过高,尚有可商之处。
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对王勃的诗歌艺术成就也有所评价,兹举要者如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就认为,王勃的一些小诗"抒发一时感兴,极少雕饰,虽然有的音律尚不和谐,但已经似后来的绝句。""王勃的五言律诗不及沈、宋那样讲求声韵之美,时有坳句出现,可是他的诗没有那副板滞的应制诗的富贵气息,能自由地抒情写意,表达动人的情思。"王勃的"长篇七古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等,不仅在意境上有新的表现,而且形式活泼,富于变化。""总的看来,王勃文词宏放,知识渊博,众体兼长。"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则主要论述了王勃在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该书认为"四杰中山水诗成就最高的是王勃。他笔下的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芳春花柳,如《仲春郊外》、《郊兴》、《山居晚眺赠王道士》、《春日还郊》、《对酒春园作》、《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等,虽然取景不外乎鱼戏鸟乐、莺歌蝶舞、花光草露,但笔端却处处泄出活泼泼的生机,……只有充满青春热情的诗人,才有这样新鲜的想象。《羁春》、《林塘怀友》、《山扉夜坐》、《春庄》、《春园》、《林泉独饮》这组五言小诗,几乎全是抒写面对芳草落花醉酒伤春的情景,青山明月,清泉飞花,在各首诗里层见叠出,反复咏叹,没有细致的动态描绘,却因洋溢着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而在林塘山泉郊园的小天地内拓展出无边无际的春色。梁陈诗中虽已有一景百媚的风味,但境界阔狭之别,已显而易见。王勃写得比较多另一类景物是秋江夜月。如《临江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等诗中,霜天月色,江上风烟,笼罩这别浦离亭、津树寒渚,也弥漫在客子的寂寞的心头。手法与前一类诗同样简炼,均在凄凄别情中渲染出无处不在的秋意。"该书还认为,王勃的《山中》、《滕王阁诗》"以短小的篇幅表现阔大的境界和高远的气度,已为初盛唐山水诗指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另外,还有专门研究王勃诗歌理论的论文,如姚敏杰的《王勃诗论刍论》也值得注意,
王勃文研究 和王勃诗歌研究相比,关于王勃文的研究成果稍多一些,然较有学术价值者亦寥寥。刘尚林的《骈文早衰而清音独远──读〈滕王阁序〉》主要从语言的警句和引用两种修辞技巧来分析这篇骈文的艺术成就,说明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尤其是引用,又从突出暗引、巧用化引等几个方面结合情真意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共30多处),颇具启发性。韩国学者白承锡写的《王勃〈春思赋〉和〈采莲赋〉论略》一文指出,王勃现存赋12篇,有10篇属于六朝抒情小赋式的作品,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春思赋》和《采莲赋》,前者240句计1463字,后者321句计1710字,"为初唐赋作中难得一见的长篇"。文章不仅考察了两赋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探讨了两赋的题旨意蕴和创作成就,而且论述了两赋在赋体文学演变史上的重要意义。指出两赋继承吸收了汉大赋和魏晋南北朝骈赋的传统技法,同时在艺术构造上作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增加了清新质朴的色调和刚劲有力的气势。《春思赋》引进五七言诗句占了八成以上,已经"形成了歌行体诗的意境",而《采莲赋》则"在总体上保存了六朝四六骈赋遗风,但又较多的吸收了骚体赋的句法",为唐赋的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此文可谓是王勃诗文研究中少有的佳作,值得注意。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究
www.350xue.com
《王子安集》均误,《新唐书》、《唐才子传》言之有理。
到八十年代初,探讨王勃生平的成果开始多了起来,聂文郁的《王勃年谱》对王勃一生行事作了新的编年,如,再如周本淳的《童子·弱冠·他日──试论王勃作〈滕王阁序〉之时间》、熊美杰的《王勃十三岁作〈滕王阁序〉吗?》、蔡德予的《也谈王勃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问题》等均对王勃十三岁作《滕王阁序》的说法提出质疑,唯思路和结论与刘汝霖、马茂元相近,其中也有一些是重复劳动。
八、九十年代比较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有张志烈的《王勃杂考》 ,该文涉及到以下五个问题的考证:东吴之行的时间,认为王勃在任职沛王府修撰期间,曾于乾封二年到吴越一游;王勃和杨炯交游的情况,补充了《山亭兴序》、《山亭思友人序》、《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等材料证明王杨之交谊;较详细地考证了檄鸡文事件的背景;对裴行俭评论之有无进行了考辨,认为此论完全有可能;认为《滕王阁序》当作于上元二年九月途经南昌时。这些问题的考证,从不同的方面补充了我们对王勃生平的认识。另外,王气中的《王勃在四川的创作活动──兼论唐初的士风和文风》集中研究了王勃在四川的创作活动,流连巴山蜀水,写景抒情;登高玄武,赋诗唱酬;是诗人短暂一生中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文章征引有关材料并结合王勃的诗文,进行了较有力的论述和考证,并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任国绪的《王勃滕王阁序作于何年》虽然也是旧题重论,但他对"王勃十四岁时作"和"上元二年作"两说均提出异议,考得《滕王阁序》是王勃总章元年(668年)秋所写。此说虽不能说是定论,但对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不无裨益。徐俊《王勃行年辨正》除对王勃生卒年作了一些考辨外,还考查王勃应举及第的时间。作者审查了麟德元年王勃十五岁写的《上刘右相书》、麟德二年三月写的《乾元殿颂》及另一篇《上皇甫常伯启》,认为"王勃于麟德二年(665)以后才应举及第当无疑",此前无及第受禄的痕迹。又据《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和《登科记考》载:龙朔三年无贡举;《记纂渊海》卷三七《科举》载:"乾封元年应幽素举及第一十三人",作者认为,"王勃作为'岩薮幽素之士'被刘祥道荐举在龙朔三年,而应幽素举及第则在后此三年的乾封元年。"王天海的《〈滕王阁序〉写于何时》虽然也是旧事重提,但与时人观点不一。他从排比史料入手,以内证为主,得出了王勃该文的写作时间当为龙朔二年(662)九月九日,时年14的结论,这就否定了28岁省亲途经南昌而作的说法。文中的自称"童子"和"三尺微命",以及终军、宗悫的用典,与史书"六岁解属文"、"九岁读《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年十四,时誉斯归"相一致,有一定的说服力。关于王勃生平可资参考的成果还有王气中的《王勃传》及其《王勃年谱订补》。
王勃诗歌研究 自唐代以来,人们对王勃诗歌成就评价一直较高,但本世纪关于王勃诗歌研究的成果却不太多、也不太深入。
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史、诗歌史及唐诗论著,大多着眼于王勃在近体诗成立过程中的贡献,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即云:"他所作以五言为最多,且均是很成熟的律体"。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也认为,"(王)勃诗率多五律","七律虽然在那时没有发扬光大,正式成立,但他也有仿佛那样的篇什;如《咏滕王阁诗》便是"。胡云翼《唐诗研究》就说:"(王)勃的好诗往往在他的五绝中,《艺苑卮言》称其逼近乐府,信然。但因其作品专尚才华,便免不了雕刻粉饰,这在他的七律诗中看得出来。他仅有才华,而无气魄;加以少年殂落,未能尽量发洩才气,造诣便止于是了。"
相比较而言,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王勃诗歌的研究有所深入。如刘开扬在其《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说:"四杰的离别、怀乡诗以王勃写得最好",在四杰中王勃的诗受乐府影响最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王勃的诗"内容虽然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七言、杂言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以创作而论,他的诗文在四杰中也是最有特色的。……有很多作品中透露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颇为壮健。……全诗也具有乐观的气氛。""五绝如《山中》,此外如《寒夜思友三首》等,不只以写景见长,抒情也恳切真挚,能够打动人的心弦。"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的研究成果多了一些,但多为王勃一些名作的单篇赏析,专论王勃及其诗歌艺术的论文则寥寥可数。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城阙辅三秦"理解的争论。丘良任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对当时多数诗歌选本、课本均释"城阙"为长安,"以为此诗为王勃在长安时作"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城阙"乃指"成都",此诗应为王勃在虢州时作。不久,施蛰存、启功分别发表了《说"城阙辅三秦"》、《也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都认为,"城阙"非"长安",而是"成都",施文还认为,诗题中的"蜀州",即是指以成都为首府的旧蜀郡,不会像某些注本说的"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蜀州"的"蜀州",因为王勃卒于上元二年。李坦在《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献疑》、梁超然在《语文园地》1983年第6期发表了《城阙、宦游及其他──〈"城阙辅三秦"解〉质疑》均对丘良任文提出了不同意见。程亦军对此次讨论作了初步整理──《对"城阙辅三秦"的不同解释》。
刘道明的《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从王勃的生平事迹、诗歌思想和对诗风改革的贡献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说王诗"都反映了与宫体诗不同的内容","实现了题材和内容的突破",其《铜雀妓》是"为吊古之作树立了典范",《采莲曲》比之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丝毫无有逊色之处",《滕王阁序》附诗"可称得上唐代七律走向成熟的一篇代表之作"等。这些评价似乎都嫌过高,尚有可商之处。
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对王勃的诗歌艺术成就也有所评价,兹举要者如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就认为,王勃的一些小诗"抒发一时感兴,极少雕饰,虽然有的音律尚不和谐,但已经似后来的绝句。""王勃的五言律诗不及沈、宋那样讲求声韵之美,时有坳句出现,可是他的诗没有那副板滞的应制诗的富贵气息,能自由地抒情写意,表达动人的情思。"王勃的"长篇七古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等,不仅在意境上有新的表现,而且形式活泼,富于变化。""总的看来,王勃文词宏放,知识渊博,众体兼长。"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则主要论述了王勃在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该书认为"四杰中山水诗成就最高的是王勃。他笔下的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芳春花柳,如《仲春郊外》、《郊兴》、《山居晚眺赠王道士》、《春日还郊》、《对酒春园作》、《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等,虽然取景不外乎鱼戏鸟乐、莺歌蝶舞、花光草露,但笔端却处处泄出活泼泼的生机,……只有充满青春热情的诗人,才有这样新鲜的想象。《羁春》、《林塘怀友》、《山扉夜坐》、《春庄》、《春园》、《林泉独饮》这组五言小诗,几乎全是抒写面对芳草落花醉酒伤春的情景,青山明月,清泉飞花,在各首诗里层见叠出,反复咏叹,没有细致的动态描绘,却因洋溢着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而在林塘山泉郊园的小天地内拓展出无边无际的春色。梁陈诗中虽已有一景百媚的风味,但境界阔狭之别,已显而易见。王勃写得比较多另一类景物是秋江夜月。如《临江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等诗中,霜天月色,江上风烟,笼罩这别浦离亭、津树寒渚,也弥漫在客子的寂寞的心头。手法与前一类诗同样简炼,均在凄凄别情中渲染出无处不在的秋意。"该书还认为,王勃的《山中》、《滕王阁诗》"以短小的篇幅表现阔大的境界和高远的气度,已为初盛唐山水诗指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另外,还有专门研究王勃诗歌理论的论文,如姚敏杰的《王勃诗论刍论》也值得注意,
王勃文研究 和王勃诗歌研究相比,关于王勃文的研究成果稍多一些,然较有学术价值者亦寥寥。刘尚林的《骈文早衰而清音独远──读〈滕王阁序〉》主要从语言的警句和引用两种修辞技巧来分析这篇骈文的艺术成就,说明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尤其是引用,又从突出暗引、巧用化引等几个方面结合情真意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共30多处),颇具启发性。韩国学者白承锡写的《王勃〈春思赋〉和〈采莲赋〉论略》一文指出,王勃现存赋12篇,有10篇属于六朝抒情小赋式的作品,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春思赋》和《采莲赋》,前者240句计1463字,后者321句计1710字,"为初唐赋作中难得一见的长篇"。文章不仅考察了两赋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探讨了两赋的题旨意蕴和创作成就,而且论述了两赋在赋体文学演变史上的重要意义。指出两赋继承吸收了汉大赋和魏晋南北朝骈赋的传统技法,同时在艺术构造上作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增加了清新质朴的色调和刚劲有力的气势。《春思赋》引进五七言诗句占了八成以上,已经"形成了歌行体诗的意境",而《采莲赋》则"在总体上保存了六朝四六骈赋遗风,但又较多的吸收了骚体赋的句法",为唐赋的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此文可谓是王勃诗文研究中少有的佳作,值得注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究
-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
-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
-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也谈“三晋文哲壁”中的“错”
- › 《滕王阁序》导学
- › 从六个典故看《滕王阁序》的潜台词
- › 中考语文古诗词—《滕王阁序》赏读
tag: 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闻一多名作欣赏》·谢罪以后
- ·徐志摩<爱眉小札>:爱的全体验
- ·快速筛选文章信息
- ·徐志摩名作欣赏《泰戈尔》
- ·读《伊索寓言》——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真
-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参考
-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
- ·悼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徐志摩
- ·《鸿门宴》通假字(全)
- ·《闻一多名作欣赏》·纳履歌
- ·神话诗人——海子
- ·论语做人格言
- ·情和理(庄子)
- ·侧看庄子:古老阅读的现代体验
-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
- ·毛泽东诗词选
-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六
- ·毛泽东的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感怀《大堰河——我的保姆》
- ·花未眠板书设计
- ·高一(上)语文期中试题
- ·里尔克传——第三章 萨洛美和俄国
- ·论语别裁
- ·微子篇第十八(论语)
- ·《我有一个梦想》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