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浏览次数: 82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来,贾母万般伶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
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
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
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
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
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
的回转来。”
这里首先形象地描述了宝黛这“两点成一线模式”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
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和谐美好的情形。作为小说,如果这样下去,就
没有什么故事可说了,也就到了传统的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尾处:某王子和某一美丽
的姑娘从此就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虽然是主观的产物,但在宏观角度看来,
她还是客观的。美的表现,要求在单调和谐中求变化以表现其美丽的形式。这个变
化的需求,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是引入第三者,建构出“矛盾的三角模式”来。在
《红楼梦》中,曹雪芹正是这样做的。在第五回他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
薛宝钗”,只一句话,就将黛玉对那种和美之情中突然被命运强行插入一异物的痛
苦、失落、无可奈何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对此句,脂研斋在《甲戌本》侧批道:
“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在眉批他还进一步阐述说:“此处
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
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
变体。”这里脂批的“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
又一变体”句,说的就是从“两点成一线模式”转为“矛盾三角模式”的小说艺术
表现手法。小说艺术的几何美学,能不信乎?!
在这个从线性一维关系向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从得失角度看来,黛玉
是失其所得者而宝钗是得其本无者。一失一得,确定了各自的感情取向,“因此黛
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可叹的是黛玉这个“悒郁不忿之
意”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愈来愈浓厚直至泪尽而死;而宝钗这个“浑然不觉”的
“置身事外”则步步进逼直至演变为亲密无间的“金玉良缘”。玉钗黛间的三角关
系,经过多次扭曲变形,最后由于黛玉的不存在复又变形为两点间的直线关系。实
际上,此时由宝玉这个点所引申出的直线有虚实两条,实线由宝玉的社会个体存在
和宝钗间的联系组成,而虚线则由宝玉的精神存在和黛玉在他记忆和情感中的存在
间的联系组成,构成了身体和意识相分离的吊诡状态。宝玉的感情玉带,时时刻刻
地挂在林黛玉身上,对于宝玉,黛玉是永生的,他与黛玉间的联系是牢固不断的
“玉带林中挂”,这就形成了虚线的紧密度和强度胜于实线的情线吊诡。最后,虚
线的拉力胜过了实线的连接力,钗玉间的连线被扯断,宝玉离尘而去,去和黛玉一
起去过他们的亲密无间的精神情感生活去了。在世人眼中,黛玉已死,而钗玉间的
连线又由于宝玉的出家而被扯断,钗玉二人就又分别地收缩为两个孤立的零维小点
了,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综上所述,整个《石头记》所载的故事脉
络,就是由点至线,由线至面,再复由面变成线,由线变为点的小说几何变形过程。
三、《红楼梦》的三角变为四角的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三角尖锐的冲突,固然具有其强烈的戏剧性;但更为激烈的冲突高峰则是在变形过
程中产生,这里以三角转换为四方形的变形过程为例说明之。在《红楼梦》故事中,
这个模式的变形是通过引入第四主角史湘云而达成的,随着湘云的亮相,人物间的
矛盾三角模式也就随之转变为四方形矛盾模式。史湘云的正式出场见于第二十回,
当时“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脂砚斋在《庚辰本》
对这句话作批说:“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
泄漏文章之精华也。”提示人物的多角形模式的转换,是《红楼梦》常用的主要表
现手法之一。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黛玉,因为这是将宝玉拖离
原来与黛玉亲密状态的变形转换。理所当然,这个转换受到了黛玉的反对而得到了
宝钗的欢迎。书中分别以黛玉的小心眼和宝钗将宝玉从黛玉身边拉走来表现:“宝
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说着,便推宝玉走了。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
窗前流泪。”
这次变形是全面和深刻的,连袭人也被涉及到了。袭人因宝玉从自己身边的“变形
漂离”而深忧其心,大喝酸醋。在变形过程中,矛盾的白热点理所当然的是黛玉和
湘云间的交锋,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湘云说一个戏子长得象黛玉这样的蒜皮
小事,可见二人间的矛盾爆发均是有积有由而发。在此过程中,宝钗是最大的赢家,
她不但拥有一角地位,而且得到了袭人这个同盟军和获取了湘云的好感。有趣的是,
那个表面看来大有艳福的宝玉在变形过程中却实是在大受煎熬,他先饱受袭人的冷
落和热讽,后又受来自黛玉和湘云两方面的“夹气”攻击、“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
直至他拒绝继续“玩此游戏”而悟道参禅后,黛玉、宝钗和湘云才不得不放弃前嫌、
各退一步而结成统一战线以挽留宝玉仍安于游戏局内,模式间的变形这时才算基本
完成。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张无弛必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模式变形造成的冲突高峰过后,必须有所缓和变化,正如自然在暴风激雨式强烈现
象后,接着通常会有一个平滑缓和的表现。三角经过形变后,就形成了方方正正的
四方模式结构,模式中的各主角也暂时各安其位。正是这个相对和谐的气氛,为大
观园中诗社的建立奠定了条件。因此上,书中的所有诗词的创作,均有湘云这个具
有“中和”性质的角色的参与。在这个四方形稳定模式中,书中主人翁们先后创作
出了海棠诗、菊花诗、红梅诗、即景诗、桃花诗、柳絮词、中秋联诗等高精产品,
为《红楼梦》的梦添上了长虹和彩云般盛开的天的花朵。
四、《红楼梦》几何美学的三维模式
《红楼梦》是一个全息[6]立体系统,十二钗共有三个全息影像,其像册分别为“金
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共有36钗。至于
36钗之外的其他诸女,皆“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参见第五回)。现仅以全
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和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为例来阐述它们的结构
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全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贾宝玉
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第四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麝月贾宝玉
从上列二表不难看出,正副二册模式对应着贾甄二宝玉的假真映射结构,假正真副,
真隐假显,虚实相生。这在书中开卷第一回说得甚为明白:“(作者)因曾历过一
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又说此书:“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
尘怀闺秀’。”《红楼梦》一书,其主旨之一是述说《金陵十二钗》故事的,而甄
士隐的女儿甄香菱也属十二钗之一。脂研斋在《甲戌本》第一回就批道:“总写香
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这段话,其实隐藏着《红楼梦》书中真假隐显故事
的关键人物,即甄香菱和林黛玉。甄香菱随甄士隐而隐转为隐写,林黛玉随贾雨村
而出变为显写。所以,书中写黛玉实际上就是写香菱。书中还特意说明,香菱的外
表颇似林黛玉。在第七回,周瑞家看到香菱时,“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
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脂砚斋在《甲戌本》作双行夹批说:“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
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
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实际上,这是“一击三鸣法”,
因为在第五回中已经特意说过秦可卿长得象林黛玉,说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来,贾母万般伶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
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
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
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
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
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
的回转来。”
这里首先形象地描述了宝黛这“两点成一线模式”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
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和谐美好的情形。作为小说,如果这样下去,就
没有什么故事可说了,也就到了传统的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尾处:某王子和某一美丽
的姑娘从此就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虽然是主观的产物,但在宏观角度看来,
她还是客观的。美的表现,要求在单调和谐中求变化以表现其美丽的形式。这个变
化的需求,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是引入第三者,建构出“矛盾的三角模式”来。在
《红楼梦》中,曹雪芹正是这样做的。在第五回他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
薛宝钗”,只一句话,就将黛玉对那种和美之情中突然被命运强行插入一异物的痛
苦、失落、无可奈何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对此句,脂研斋在《甲戌本》侧批道:
“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在眉批他还进一步阐述说:“此处
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
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
变体。”这里脂批的“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
又一变体”句,说的就是从“两点成一线模式”转为“矛盾三角模式”的小说艺术
表现手法。小说艺术的几何美学,能不信乎?!
在这个从线性一维关系向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从得失角度看来,黛玉
是失其所得者而宝钗是得其本无者。一失一得,确定了各自的感情取向,“因此黛
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可叹的是黛玉这个“悒郁不忿之
意”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愈来愈浓厚直至泪尽而死;而宝钗这个“浑然不觉”的
“置身事外”则步步进逼直至演变为亲密无间的“金玉良缘”。玉钗黛间的三角关
系,经过多次扭曲变形,最后由于黛玉的不存在复又变形为两点间的直线关系。实
际上,此时由宝玉这个点所引申出的直线有虚实两条,实线由宝玉的社会个体存在
和宝钗间的联系组成,而虚线则由宝玉的精神存在和黛玉在他记忆和情感中的存在
间的联系组成,构成了身体和意识相分离的吊诡状态。宝玉的感情玉带,时时刻刻
地挂在林黛玉身上,对于宝玉,黛玉是永生的,他与黛玉间的联系是牢固不断的
“玉带林中挂”,这就形成了虚线的紧密度和强度胜于实线的情线吊诡。最后,虚
线的拉力胜过了实线的连接力,钗玉间的连线被扯断,宝玉离尘而去,去和黛玉一
起去过他们的亲密无间的精神情感生活去了。在世人眼中,黛玉已死,而钗玉间的
连线又由于宝玉的出家而被扯断,钗玉二人就又分别地收缩为两个孤立的零维小点
了,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综上所述,整个《石头记》所载的故事脉
络,就是由点至线,由线至面,再复由面变成线,由线变为点的小说几何变形过程。
三、《红楼梦》的三角变为四角的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三角尖锐的冲突,固然具有其强烈的戏剧性;但更为激烈的冲突高峰则是在变形过
程中产生,这里以三角转换为四方形的变形过程为例说明之。在《红楼梦》故事中,
这个模式的变形是通过引入第四主角史湘云而达成的,随着湘云的亮相,人物间的
矛盾三角模式也就随之转变为四方形矛盾模式。史湘云的正式出场见于第二十回,
当时“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脂砚斋在《庚辰本》
对这句话作批说:“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
泄漏文章之精华也。”提示人物的多角形模式的转换,是《红楼梦》常用的主要表
现手法之一。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黛玉,因为这是将宝玉拖离
原来与黛玉亲密状态的变形转换。理所当然,这个转换受到了黛玉的反对而得到了
宝钗的欢迎。书中分别以黛玉的小心眼和宝钗将宝玉从黛玉身边拉走来表现:“宝
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说着,便推宝玉走了。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
窗前流泪。”
这次变形是全面和深刻的,连袭人也被涉及到了。袭人因宝玉从自己身边的“变形
漂离”而深忧其心,大喝酸醋。在变形过程中,矛盾的白热点理所当然的是黛玉和
湘云间的交锋,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湘云说一个戏子长得象黛玉这样的蒜皮
小事,可见二人间的矛盾爆发均是有积有由而发。在此过程中,宝钗是最大的赢家,
她不但拥有一角地位,而且得到了袭人这个同盟军和获取了湘云的好感。有趣的是,
那个表面看来大有艳福的宝玉在变形过程中却实是在大受煎熬,他先饱受袭人的冷
落和热讽,后又受来自黛玉和湘云两方面的“夹气”攻击、“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
直至他拒绝继续“玩此游戏”而悟道参禅后,黛玉、宝钗和湘云才不得不放弃前嫌、
各退一步而结成统一战线以挽留宝玉仍安于游戏局内,模式间的变形这时才算基本
完成。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张无弛必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模式变形造成的冲突高峰过后,必须有所缓和变化,正如自然在暴风激雨式强烈现
象后,接着通常会有一个平滑缓和的表现。三角经过形变后,就形成了方方正正的
四方模式结构,模式中的各主角也暂时各安其位。正是这个相对和谐的气氛,为大
观园中诗社的建立奠定了条件。因此上,书中的所有诗词的创作,均有湘云这个具
有“中和”性质的角色的参与。在这个四方形稳定模式中,书中主人翁们先后创作
出了海棠诗、菊花诗、红梅诗、即景诗、桃花诗、柳絮词、中秋联诗等高精产品,
为《红楼梦》的梦添上了长虹和彩云般盛开的天的花朵。
四、《红楼梦》几何美学的三维模式
《红楼梦》是一个全息[6]立体系统,十二钗共有三个全息影像,其像册分别为“金
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共有36钗。至于
36钗之外的其他诸女,皆“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参见第五回)。现仅以全
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和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为例来阐述它们的结构
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全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贾宝玉
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第四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麝月贾宝玉
从上列二表不难看出,正副二册模式对应着贾甄二宝玉的假真映射结构,假正真副,
真隐假显,虚实相生。这在书中开卷第一回说得甚为明白:“(作者)因曾历过一
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又说此书:“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
尘怀闺秀’。”《红楼梦》一书,其主旨之一是述说《金陵十二钗》故事的,而甄
士隐的女儿甄香菱也属十二钗之一。脂研斋在《甲戌本》第一回就批道:“总写香
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这段话,其实隐藏着《红楼梦》书中真假隐显故事
的关键人物,即甄香菱和林黛玉。甄香菱随甄士隐而隐转为隐写,林黛玉随贾雨村
而出变为显写。所以,书中写黛玉实际上就是写香菱。书中还特意说明,香菱的外
表颇似林黛玉。在第七回,周瑞家看到香菱时,“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
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脂砚斋在《甲戌本》作双行夹批说:“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
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
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实际上,这是“一击三鸣法”,
因为在第五回中已经特意说过秦可卿长得象林黛玉,说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红楼梦 小说 美学 分析法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