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浏览次数: 82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提要】 对于小说的研究,最困难最难处理之处是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
的歧义和误读。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分析中,由于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都被历
史灰尘部分的掩埋而模糊不明,其情形更是堪忧,如百人百解的《红楼梦》就是显
例。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几何美学模式,然后整合此几何美学模式和小说人
物结构模式为一体,建构了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解构和分析了《红楼
梦》,揭示出该书的两个主旨:其一,贾宝玉和钗黛之间的恋爱三角模式的表面文
章对应着隐去的真实的甄香菱和甄宝玉的恋爱史;其二,作者所记述的“当日闺友
闺情”只是表面故事,其本意原为“怨世骂时之书”。
【关键词】 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元语言 红楼梦
诸君知道,小说中既有其杂乱,也有其纲要。但这杂乱中的纲要,往往被一团乱麻
所包裹,是只见其乱而难见其纲。《红楼梦》一书,以梦为名,其杂乱而难明其纲
是著名的。该书虽然名之为梦,但此梦也是在万分清醒状态下所编织的十分精致的
“游心梦”,它上记女娲创造灵魂的神迹,下置金陵、中都和大观园,中述槛内槛
外的红尘世事,世态炎凉,“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等等,无不囊括于中。此“梦”
花费了曹雪芹的毕生精力,在全书完成后他还对其进行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深加工。在此过程中,作者心血的煎烹打熬和生活的辛酸悲哀,恐怕是实在难以
与外人道。这或许可从他所题的五言绝句中体会出其中一二真意来,其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诗的表面义明白而真意难懂,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层理义,这是那只有“翻过筋斗
来”的人才能发出的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世事的“荒唐”,常超出世人的
想象。当作者“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再回首往事,其中的真真假假、虚虚
实实,实难析清。因此书中特别说明:“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
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又说此书“大旨谈情”。此情在这里有二义。其一,指
的主要是悲痛之情,书中所述的情感虽然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对于作者来说,
其刻骨铭心的感情体验可用“一把辛酸泪”作结,暗示此书是一部悲剧。其二,此
情还是深刻的痴情,它超出了常人的感情体验,在书中称此为“痴病”。*一个痴字,
道尽了无穷的情深意密,此字从病从知,描述了作者的理智知其病而情不可自拔的
情景。情痴者其意必然致密,用心必然深刻,花时必是全生,用劲必然是全力以赴。
一部精深如此的作品,鉴于“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
然一时稍闲,又有贪yin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
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yin饱
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故其表现方式就不得不采用当时并非属于
高雅范畴的小说形式。这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不但因感情的投入不成比例而造成令
人哭笑不得的情距差,而且在精力投入和思想层次上也有巨大的反差存在。对于此
种情形,作者怎么能够不感概万千,大声质疑和提醒:对于这个如此情痴意切、用
意深刻、深费苦心、精致复杂、寓理于事的艺术品,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出其
中的真味哩?!
我不敢说我已经解了雪芹先生的“真味”,同时也不敢妄说我是在这里“胡说八道”,
因为我心底里的确认为我在这里所论述的也许真是那“其中味”之一,至少是那艺
术表达形式“真味”中的一种。在本文中,为了对《红楼梦》进行解构、分析、综
合以及形式化,笔者特别注意引入了数学美学模式理论,利用几何学的点、线、面
的特徵和美学理论模式的三性具足性[1],建立了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并努力从这一
角度出发重构《红楼梦》的“元语言”,以期超越目前红学研究的无规范、无系统
的状态。所谓“元语言”,“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外一种语言的语言或符号。”[2]
在红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供我们应用的、对“《红楼梦》语言”进行观察、描述和
解释的“元语言”哩?笔者认为那就是小说几何美学模式。文学研究者的经验告诉
我们,小说是一个系统,是蕴涵着特定意义、象征、价值和观念的系统,只有从小
说的人物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中考察人和事,找到凝聚着该小说系统的生成及转换规
则的内在模式,这个小说的系统才能得到理性的把握。从红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看,
本文是一个“探险”性的尝试,期望能够打破以微观的阐释为特徵的传统壁垒,在
这方面带头走出索解附会的死胡同。据此看来,构建出一套有深层解释功能的原型
模式,确立考察具体的《红楼梦》的故事和情节的“元语言”,就不仅仅是可行的,
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了。
一、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道家认为,万物一体。所以即使是最深奥抽象的数学和几何,也与最杂乱无章的文
学间存在着相通处。在殴几里德所着的《原本》的几何公理系统中,有三个基本元
素:点(空间中的零维关系)、线(空间中的两点间的一维连线)、面(空间中的
二维平面)。与此相对应,在文学中,点,是孤独的个体;线,是两个个体间的直
线联系;面,则是由大于三个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而由最少个体所组成的面,
则是由三个个体所组成的三角关系模式。这里以几何概念来描述文学基本元素,其
根源源于抽象美学原理上的哲学同一性和数学原理本身的普适性。作为思维的工具,
它们均可以被用于描述任何层次的事物、关系和过程。几何,在所有人类学问中是
最具抽象形式美的科学。关于数学美,有一个公认的美学公式:
美=同构性(普遍性)+简单性+差异性(奇妙变化性)[3]
这一公式,也适用于文学美学的形式分析。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说到底是如
何艺术地描述人的学问。人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关系网的复杂程度虽然是因人而
异,但总的说来还是十分复杂的。小说文学的基本原理,其实也根源于美学的抽象
形式,因此上,如何以特定个体或典型来表现普遍,如何以简单描述复杂,如何在
上述“典型”和“简单”这两个前提下来表现奇妙变化,是文学美学所要研究的最
根本问题。从小说角度论,作为个体的点和作为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直线联系,
其表现形式还是太简单、太单调,构不成人物关系的二维空间表现形式。因此上,
要满足上述的美学“三要性”,至少需要三个和/或四角色的社会关系模式才可具足。
根据最小数形美学原理[4] ,此具足,用几何学术语来说就是三角形(+/-)[5] 四
方形关系模式,而其相应的小说几何美公式就为:
小说的几何美=『三角形(+/-)四方形』变奏曲
=『3角色三角关系(+/-)4角色四角关系』变奏曲
小说几何美学公式表明:假若在二人直线关系中增加一人,顿时就使平直的一维线
性关系变为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立时尖锐三角突起、矛盾丛生,戏剧性大增。所以
在小说、戏剧和影视中,三角恋爱关系就几乎成了“经典”,处处可见这个“三角
倩影”,其魔力和有效性可见一斑。如果在三角三人中再引入一人,三角经过变形
就成为四角,变成了四方形。这时虽然增加了一角,但也缓冲了原来三人间的三角
内的张力和矛盾的尖锐性,人物间冲突性也随之减弱,因此上,小说中的四角恋爱
模式很少见。至于大于四角的五角、六角、七角、八角等多角模式,在几何学上由
于随着角的增多,角与角之间的连线使图象愈来愈趋于圆形,整个图象赋予人的印
象则是圆滑和谐的气氛。所以,小说中罕有这种多角模式(>5角)同处于某一矛盾
冲突的情节。当然,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用途,如果艺术地利用好三角、四角和多
角模式,注意组建这些不同几何模式的有机组合,就能创造出有张有弛的美丽的文
学交响曲来。
下文以《红楼梦》故事为例来阐述这个“小说几何美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红楼梦》的点、直线和三角间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撇开红学家们的独得之秘、“奇谈怪论”不说,古今中外的读者,只要读过《红楼
梦》一书的人,多半会认为该书讲的主要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
和薛宝钗是故事中的三个核心主角。书中的一至五回,除去对全书的故事背景、创
作意图和大纲以及主要人物等进行简介外,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由点构线再建立
面,建构起矛盾三角模式来。作者为了将异姓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聚会于贾府来,不
得不编织出多种理由和情节,如说黛玉母死而父病,因此无力照看于她,故不得不
投靠于外婆贾母;宝钗则是父死而哥混,家势日下,因此不得不幻想着靠宝钗进皇
宫或结亲于贾府来挽回颓势。在纲领性的第五回,书中还特意交代了矛盾三角模式
在刚建立后模式中的各主角对于该模式的不同反应:“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提要】 对于小说的研究,最困难最难处理之处是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
的歧义和误读。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分析中,由于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都被历
史灰尘部分的掩埋而模糊不明,其情形更是堪忧,如百人百解的《红楼梦》就是显
例。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几何美学模式,然后整合此几何美学模式和小说人
物结构模式为一体,建构了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解构和分析了《红楼
梦》,揭示出该书的两个主旨:其一,贾宝玉和钗黛之间的恋爱三角模式的表面文
章对应着隐去的真实的甄香菱和甄宝玉的恋爱史;其二,作者所记述的“当日闺友
闺情”只是表面故事,其本意原为“怨世骂时之书”。
【关键词】 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元语言 红楼梦
诸君知道,小说中既有其杂乱,也有其纲要。但这杂乱中的纲要,往往被一团乱麻
所包裹,是只见其乱而难见其纲。《红楼梦》一书,以梦为名,其杂乱而难明其纲
是著名的。该书虽然名之为梦,但此梦也是在万分清醒状态下所编织的十分精致的
“游心梦”,它上记女娲创造灵魂的神迹,下置金陵、中都和大观园,中述槛内槛
外的红尘世事,世态炎凉,“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等等,无不囊括于中。此“梦”
花费了曹雪芹的毕生精力,在全书完成后他还对其进行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深加工。在此过程中,作者心血的煎烹打熬和生活的辛酸悲哀,恐怕是实在难以
与外人道。这或许可从他所题的五言绝句中体会出其中一二真意来,其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诗的表面义明白而真意难懂,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层理义,这是那只有“翻过筋斗
来”的人才能发出的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世事的“荒唐”,常超出世人的
想象。当作者“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再回首往事,其中的真真假假、虚虚
实实,实难析清。因此书中特别说明:“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
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又说此书“大旨谈情”。此情在这里有二义。其一,指
的主要是悲痛之情,书中所述的情感虽然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对于作者来说,
其刻骨铭心的感情体验可用“一把辛酸泪”作结,暗示此书是一部悲剧。其二,此
情还是深刻的痴情,它超出了常人的感情体验,在书中称此为“痴病”。*一个痴字,
道尽了无穷的情深意密,此字从病从知,描述了作者的理智知其病而情不可自拔的
情景。情痴者其意必然致密,用心必然深刻,花时必是全生,用劲必然是全力以赴。
一部精深如此的作品,鉴于“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
然一时稍闲,又有贪yin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
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yin饱
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故其表现方式就不得不采用当时并非属于
高雅范畴的小说形式。这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不但因感情的投入不成比例而造成令
人哭笑不得的情距差,而且在精力投入和思想层次上也有巨大的反差存在。对于此
种情形,作者怎么能够不感概万千,大声质疑和提醒:对于这个如此情痴意切、用
意深刻、深费苦心、精致复杂、寓理于事的艺术品,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出其
中的真味哩?!
我不敢说我已经解了雪芹先生的“真味”,同时也不敢妄说我是在这里“胡说八道”,
因为我心底里的确认为我在这里所论述的也许真是那“其中味”之一,至少是那艺
术表达形式“真味”中的一种。在本文中,为了对《红楼梦》进行解构、分析、综
合以及形式化,笔者特别注意引入了数学美学模式理论,利用几何学的点、线、面
的特徵和美学理论模式的三性具足性[1],建立了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并努力从这一
角度出发重构《红楼梦》的“元语言”,以期超越目前红学研究的无规范、无系统
的状态。所谓“元语言”,“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外一种语言的语言或符号。”[2]
在红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供我们应用的、对“《红楼梦》语言”进行观察、描述和
解释的“元语言”哩?笔者认为那就是小说几何美学模式。文学研究者的经验告诉
我们,小说是一个系统,是蕴涵着特定意义、象征、价值和观念的系统,只有从小
说的人物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中考察人和事,找到凝聚着该小说系统的生成及转换规
则的内在模式,这个小说的系统才能得到理性的把握。从红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看,
本文是一个“探险”性的尝试,期望能够打破以微观的阐释为特徵的传统壁垒,在
这方面带头走出索解附会的死胡同。据此看来,构建出一套有深层解释功能的原型
模式,确立考察具体的《红楼梦》的故事和情节的“元语言”,就不仅仅是可行的,
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了。
一、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道家认为,万物一体。所以即使是最深奥抽象的数学和几何,也与最杂乱无章的文
学间存在着相通处。在殴几里德所着的《原本》的几何公理系统中,有三个基本元
素:点(空间中的零维关系)、线(空间中的两点间的一维连线)、面(空间中的
二维平面)。与此相对应,在文学中,点,是孤独的个体;线,是两个个体间的直
线联系;面,则是由大于三个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而由最少个体所组成的面,
则是由三个个体所组成的三角关系模式。这里以几何概念来描述文学基本元素,其
根源源于抽象美学原理上的哲学同一性和数学原理本身的普适性。作为思维的工具,
它们均可以被用于描述任何层次的事物、关系和过程。几何,在所有人类学问中是
最具抽象形式美的科学。关于数学美,有一个公认的美学公式:
美=同构性(普遍性)+简单性+差异性(奇妙变化性)[3]
这一公式,也适用于文学美学的形式分析。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说到底是如
何艺术地描述人的学问。人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关系网的复杂程度虽然是因人而
异,但总的说来还是十分复杂的。小说文学的基本原理,其实也根源于美学的抽象
形式,因此上,如何以特定个体或典型来表现普遍,如何以简单描述复杂,如何在
上述“典型”和“简单”这两个前提下来表现奇妙变化,是文学美学所要研究的最
根本问题。从小说角度论,作为个体的点和作为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直线联系,
其表现形式还是太简单、太单调,构不成人物关系的二维空间表现形式。因此上,
要满足上述的美学“三要性”,至少需要三个和/或四角色的社会关系模式才可具足。
根据最小数形美学原理[4] ,此具足,用几何学术语来说就是三角形(+/-)[5] 四
方形关系模式,而其相应的小说几何美公式就为:
小说的几何美=『三角形(+/-)四方形』变奏曲
=『3角色三角关系(+/-)4角色四角关系』变奏曲
小说几何美学公式表明:假若在二人直线关系中增加一人,顿时就使平直的一维线
性关系变为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立时尖锐三角突起、矛盾丛生,戏剧性大增。所以
在小说、戏剧和影视中,三角恋爱关系就几乎成了“经典”,处处可见这个“三角
倩影”,其魔力和有效性可见一斑。如果在三角三人中再引入一人,三角经过变形
就成为四角,变成了四方形。这时虽然增加了一角,但也缓冲了原来三人间的三角
内的张力和矛盾的尖锐性,人物间冲突性也随之减弱,因此上,小说中的四角恋爱
模式很少见。至于大于四角的五角、六角、七角、八角等多角模式,在几何学上由
于随着角的增多,角与角之间的连线使图象愈来愈趋于圆形,整个图象赋予人的印
象则是圆滑和谐的气氛。所以,小说中罕有这种多角模式(>5角)同处于某一矛盾
冲突的情节。当然,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用途,如果艺术地利用好三角、四角和多
角模式,注意组建这些不同几何模式的有机组合,就能创造出有张有弛的美丽的文
学交响曲来。
下文以《红楼梦》故事为例来阐述这个“小说几何美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红楼梦》的点、直线和三角间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撇开红学家们的独得之秘、“奇谈怪论”不说,古今中外的读者,只要读过《红楼
梦》一书的人,多半会认为该书讲的主要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
和薛宝钗是故事中的三个核心主角。书中的一至五回,除去对全书的故事背景、创
作意图和大纲以及主要人物等进行简介外,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由点构线再建立
面,建构起矛盾三角模式来。作者为了将异姓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聚会于贾府来,不
得不编织出多种理由和情节,如说黛玉母死而父病,因此无力照看于她,故不得不
投靠于外婆贾母;宝钗则是父死而哥混,家势日下,因此不得不幻想着靠宝钗进皇
宫或结亲于贾府来挽回颓势。在纲领性的第五回,书中还特意交代了矛盾三角模式
在刚建立后模式中的各主角对于该模式的不同反应:“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红楼梦 小说 美学 分析法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