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浏览次数: 90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
—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
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
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
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
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
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
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
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
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
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
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
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
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
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
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
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
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
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
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
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
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
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
“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
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
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
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
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
(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
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
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
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
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
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
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
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
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
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
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
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
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
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
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
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
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
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
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
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
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
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
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
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
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
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
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
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
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
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
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
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
《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
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
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
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
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
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
—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
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
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
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
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
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
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
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
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
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
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
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
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
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
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
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
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
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
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
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
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
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
“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
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
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
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
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
(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
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
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
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
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
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
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
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
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
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
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
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
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
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
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
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
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
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
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
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
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
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
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
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
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
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
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
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
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
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
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
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
《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
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
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
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
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
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长河百年--纪念沈从文先生
- › 悼念沈从文先生
-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tag: 沈从文 西南联大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