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的
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② 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
教学构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发散性解读,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进行点拨式赏析阅读,品味郁达夫语言的独特魅力,赏析其精致的构思,领悟散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
教学难点
美的发现 美的描绘 美的创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导语设计: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 学生解读 教师点拨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逐层设疑
·郁达夫从哪个角度来写秋?
·
www.350xue.com
他品味的秋味是什么?
·他选择了哪些景物来赏玩这故都的秋味?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本文线索。
·在南方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他总想起的北方的秋景是什么?为什么不着力写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而只是匆匆地一笔带过呢?
·作者所品味的秋是清、静、悲凉的,这种基调笼罩了全篇,但作者在描写时是有偏重的,那些景物各侧重于哪一方面?
(在解读的过程中,可讨论,可质疑,可争辩)
明确:
清----牵牛花
秋味 静----槐 蕊
悲凉---秋蝉 秋雨 秋枣
三 师生共同赏析(重点:牵牛花、槐蕊、秋雨) 以诗解文
① 牵牛花(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读中赏析。
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色彩,为什么?这种花色的选择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争辩 ,达成共识。
教师明确:蓝色、白色属于冷色(紫黑色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红色是暖色。这都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它与高阔的天空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晴凉疏朗”的。但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又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
www.350xue.com
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比较王安石的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二者在心境上颇有相同之处,意境上异曲同工,清、净、闲暇中透出一种落寞。
② 槐蕊
学生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赏析
重点: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代什么?
细腻、清闲、落寞 ----环境静 、心境静
品味: “一点点”、“极”、“丝纹”
这种无法感觉到
www.350xue.com
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恬适。
比较:陶渊明的诗:“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晏殊的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点拨:
从槐树的落蕊中一叶知秋,不仅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也正是这种清闲,使他苦闷,使他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这些地方。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③ 秋雨(在读解中品味意境和语言,教师诱导)
·学生自己解读,品味语言,体会心境。
·找出显示悲凉的句子和词,教师一一否定。
·
www.350xue.com
教师诱导:
全段几乎没有悲凉的标志,但读起来有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是秋雨触发了人们的苍凉无奈之情。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都在一年将尽、天气转凉的氛围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
·比较辛弃疾的词: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听名家诵读(音配画),仔细品味。
四 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教师设疑: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赏玩“秋味”的这篇散文中有哪些 “枝蔓”,有哪些段子不是写故都的秋色的?
(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三段)
·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提及?目的是什么?
(这两段写的是江南的秋/作者用衬托来突出主体/目的是使主体更加集中,更加鲜明,
www.350xue.com
更加精彩。)
倒数第三段课堂上不作解答,留作课下作业。
五 赏析的拓展和深化
研读欣赏,畅谈感受。
①郁达夫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之味,那么,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你品味出的秋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对照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欧阳修的《秋声赋》、杨朔的《香山红叶》。
②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思考中明确:
正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不一样,个人经历、思想意识的千差万别,导致了他们笔下的秋有不同的情调。
③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
这正与他的思想和情趣、所处的时代有关。
(教师介绍有关背景,使赏析深化。)
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秋味 故都情结
(清 静 悲凉)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实 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④学生赏读最后一段,
www.350xue.com
品味郁达夫的感情。
六 教师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溶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这正是:
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七 研究与拓展
·我眼中的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研究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牵牛花
生命之味 秋味 静 槐 蕊
悲凉 秋蝉 秋雨 秋枣
www.350xue.com
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 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 教案
- › 诗意故都(网络文摘——《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 › 简析《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
- ›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异同点浅析
- › 《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 › 《故都的秋》艺术表现手法浅探
- › 王映霞的感情纠葛|故都的秋|郁达夫
- › 宪兵队长仍逍遥自在 杀人元凶至今拒绝忏悔|故都的秋|郁达夫
- › 忆达夫(故都的秋)
- › 故都的秋
- › 故都的秋 教案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