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故都的秋 教案

故都的秋 教案

浏览次数: 71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故都的秋 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的
   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② 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
   教学构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发散性解读,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进行点拨式赏析阅读,品味郁达夫语言的独特魅力,赏析其精致的构思,领悟散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
   教学难点
   美的发现 美的描绘 美的创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导语设计: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 学生解读 教师点拨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逐层设疑
   ·郁达夫从哪个角度来写秋?
   ·



www.350xue.com
他品味的秋味是什么?
   ·他选择了哪些景物来赏玩这故都的秋味?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本文线索。
   ·在南方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他总想起的北方的秋景是什么?为什么不着力写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而只是匆匆地一笔带过呢?
   ·作者所品味的秋是清、静、悲凉的,这种基调笼罩了全篇,但作者在描写时是有偏重的,那些景物各侧重于哪一方面?
   (在解读的过程中,可讨论,可质疑,可争辩)
   明确:
   清----牵牛花
   秋味 静----槐 蕊
   悲凉---秋蝉 秋雨 秋枣
  
   三 师生共同赏析(重点:牵牛花、槐蕊、秋雨) 以诗解文
   ① 牵牛花(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读中赏析。
   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色彩,为什么?这种花色的选择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争辩 ,达成共识。
   教师明确:蓝色、白色属于冷色(紫黑色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红色是暖色。这都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它与高阔的天空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晴凉疏朗”的。但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又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



www.350xue.com
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比较王安石的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二者在心境上颇有相同之处,意境上异曲同工,清、净、闲暇中透出一种落寞。
   ② 槐蕊
   学生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赏析
   重点: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代什么?
   细腻、清闲、落寞 ----环境静 、心境静
   品味: “一点点”、“极”、“丝纹”
   这种无法感觉到



www.350xue.com
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恬适。
   比较:陶渊明的诗:“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晏殊的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点拨:
   从槐树的落蕊中一叶知秋,不仅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也正是这种清闲,使他苦闷,使他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这些地方。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③ 秋雨(在读解中品味意境和语言,教师诱导)
   ·学生自己解读,品味语言,体会心境。
   ·找出显示悲凉的句子和词,教师一一否定。
   ·



www.350xue.com
教师诱导:
   全段几乎没有悲凉的标志,但读起来有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是秋雨触发了人们的苍凉无奈之情。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都在一年将尽、天气转凉的氛围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
   ·比较辛弃疾的词: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听名家诵读(音配画),仔细品味。
  
   四 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教师设疑: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赏玩“秋味”的这篇散文中有哪些 “枝蔓”,有哪些段子不是写故都的秋色的?
   (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三段)
   ·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提及?目的是什么?
   (这两段写的是江南的秋/作者用衬托来突出主体/目的是使主体更加集中,更加鲜明,



www.350xue.com
更加精彩。)
   倒数第三段课堂上不作解答,留作课下作业。
  
   五 赏析的拓展和深化
   研读欣赏,畅谈感受。
   ①郁达夫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之味,那么,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你品味出的秋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对照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欧阳修的《秋声赋》、杨朔的《香山红叶》。
   ②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思考中明确:
   正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不一样,个人经历、思想意识的千差万别,导致了他们笔下的秋有不同的情调。
   ③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
   这正与他的思想和情趣、所处的时代有关。
   (教师介绍有关背景,使赏析深化。)
   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秋味 故都情结
   (清 静 悲凉)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实 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④学生赏读最后一段,



www.350xue.com
品味郁达夫的感情。
  
   六 教师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溶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这正是:
   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七 研究与拓展
   ·我眼中的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研究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牵牛花
  
   生命之味 秋味 静 槐 蕊
  
   悲凉 秋蝉 秋雨 秋枣
  
  
  



www.350xue.com
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 情景交融




故都的秋 教案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