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经改大将——王安石

经改大将——王安石

浏览次数: 90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经改大将——王安石,

 

1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结束了十国分裂的割据局面。然而,只维持了40多年的小康局面,北宋王朝就陷入了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境地.11世纪处,战与和主动权完全落入契丹贵族之手。河北,山东地区的人民经常遭到契丹兵马的烧杀劫掠,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

1004年,契丹主耶律隆绪率师南侵,北宋不少大臣主张迁都以避其锋,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促使真宗赵恒亲赴澶州(今河北濮阳县)督师,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提供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的“岁币”。占据河西州郡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大夏国(即西夏),自持势力雄厚,每年入侵北宋,常常把宋军打得大败。1044年,北宋与西夏重订和约,每年送给西夏7万两白银、15.5万匹绢,3万斤茶,以图西北边境的苟安。

1042年,辽国乘北宋受西夏侵扰,陷于困境之机,聚兵幽蓟,声称要南下索取失地。宋仁宗慌忙派富弼出使辽国,表示愿意“屈己增币”而不愿割让土地,于是,在澶渊盟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万两白银,10万匹绢。国内,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却很少负担甚至不负担国家赋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便加重农民负担,把逃漏的田赋均给一般农民,农民十家为一保。一家逃税,则由其他九家负担。此外,各种繁杂的差役更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痛苦,人民不堪重负,纷纷举行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加一火”。起义军纵横数十个州县、几千里的范围,令官军闻风丧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北宋王朝在实行雇佣兵制度的同时,又实行“养兵”政策:在灾区大量招募甚至强制饥民入伍,使北宋军队人数大增。建国初只有20万人,到皇佑元年(1049年)时,已经增加到140万。北宋军队的给养,禁军每人每年为50贯,厢车30贯,军队数量极度膨胀后,政府每年要把搜刮所得的5/6用于“养兵”。此外,边关的兴师用兵之费也很惊人,仅为对付西夏入侵,就在陕西各路多征了1400万贯。一方面用各种名目向老百姓搜刮,一方面又要支付浩大的养兵费用以及战争、“岁币”开支。到北宋中叶时,政府的财政日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封建统治阶段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宋神宗在位时(1068——1085),为了解决紧张而复杂的社会矛盾,著名政治家、经济改革家王安石主持了一次变法运动,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王安石,字介甫,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冬天,他的父亲王益是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原籍无田园,携带家眷,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为人清正耿直,王安石出生时,王益正担任临江市军(江西清江)判官。从幼年到16岁,王安石恃才傲物,经常过着吟风弄月、流连光景的生活。他无意于效法孔孟,像他们那样去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心舞文弄墨,想凭自己的诗赋文章去博取功名利禄。17岁时,王安石随父亲来到江宁府(今南京市)。他思考人生,忽然领悟到:时光飞逝,一去不返,“男儿少壮不树立,一事无成终自悔”。于是,谢绝一切婚丧庆吊,闭门苦读,钻研学术,决心成为契和后稷那样的杰出人才。王安石胸怀治国大志,博览群书,不仅独立钻研儒家经典,努力突破先儒的传注,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它,而且广泛阅读诸子百家之书,《难经》、《素问》、《本草》等医书,以及各种小说。

青年王安石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注重向社会学习,他随同父亲在江西的几个县里住过,到过江宁(南京)、扬州、韶州(广东韶关)以及京城汴京(开封),逐步养成了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他经常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进行调查和访问,耕作、纺织无所不问,以验证自己所学得的知识,由于经常接触实际,王安石对古代典籍理解得比较深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体认也远远超出一般官绅。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前茅。同年派往扬州,出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实际上是充当扬州地方长官韩琦的一名幕僚。按照规定,判官三年任满,可以献文以求在史馆、昭文馆、秘阁等机关中任职,从而有更多的进入上层的机会。王安石却于庆历七年(1047年)出任鄞县(今属宁波市)知县,开始了担任“亲民之官”的政治生涯。一到鄞县,王安石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水利灌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到:鄞县多山,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由于年久失修,渠川淤塞,难蓄山谷之水,故当地人最怕干旱。当年11月,王安石花了10多天时间,跑到本县14个乡,督导居民利用丰收后的农闲疏浚川渠,建立起一套蓄水和排灌系统,在三年任期内,他狠抓“起堤堰,决陂塘”,大力兴修水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当地一些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常常要受到好强大户的高利盘剥。王安石到任第二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他下令将官仓中的存粮以二分轻息贷给农民,约定秋收后偿还,很受农民欢迎,官仓的存粮也得以新陈代换。

王安石还在鄞县兴办了学校,使许多热爱读书的青少年获得了深造的机会,他还建立了严格的保甲制度,使社会治安状况大为改善,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王安石在鄞县任了三年知县,兢兢业业,求实务实,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政绩。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王安石任满离开鄞县后,鄞县的人民十分怀念他,专门修建了祠堂纪念他。皇佑三年(1051年),王安石出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知州的辅佐)。二年任满后,被调往京师开封任郡牧司判官。他不愿在中央政府任清要之职,多次上书,请求到外地州郡当地方官。嘉佑二年(1057年),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他计划在当地开一条运河,发展杭运和灌溉,因保守势力横加阻挠,只好忍痛下马。次年,王安石被调到饶州(今江西波阳县),担任江南东路的提点刑狱(路一级的司法官,隶属于转运使)。当地盛产茶叶,但因政府实行茶叶专卖,辗转运送,风吹雨淋,造成质差价贵,茶农和居民很有怨言。王安石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上疏给北宋政府,建议取消茶叶专卖制度,改为商人运销,政府抽税,以让民间得到更多价廉质好的茶叶。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给人民带来很大方便。王安石不图安逸、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远见卓识、超人才干引起了中央政府重视。宋仁宗下诏召王安石到京师集贤院供职,任命他为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度支判官(中央最高财政机构官员)。根据多年来担任地方官时对社会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王安石于嘉佑五年(1060年)前后向仁宗皇帝递交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史书》,指出了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严重性,提出了大量培养人才、改革政治的主张。

然而,万言书并没有引起因循苟且的仁宗赵祯及其执政大臣的重视,在政治上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后来,王安石被调去当皇帝的秘书,掌管起草命令、文告之事。他对社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却不愿再提什么建议了。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病死。他的过继儿子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同年秋季,王安石的母亲逝世,他就借词机会,辞去官职,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朝廷,回江宁守丧。在守丧期间以及除丧之后,王安石一直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陆佃、龚原、李定、蔡卞等人都是在此期间从他受学的,并在以后的变法改革中发挥了作用。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年方20岁的赵琐继位。这时,全国的土地约有十分之六七集中于豪强地主之手,而且不纳田赋。国家每年的财政亏空达1500多万贯,问题极为严重。宋神宗当太子时就很爱读《韩非子》,受法家思想影响较深。目睹“天下弊事至多”的局面,他决心从解决财政危机入手,开展一场改革,以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困境。让谁来承担主持改革的重任呢?神宗想到了既有州县工作经验,又熟悉国家典章制度,既有高尚的品格操守,又有过人才智的王安石。于是,登基才两个月的神宗先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半年后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还没有赴任,神宗又一次下诏,命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越级参与国家机要,充当皇帝的顾问。王安石见神宗锐意改革,又如此看重自己,便安顿了家庭,到京师开封上任。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神宗任命“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实行改革;次年12月,又命他与韩绛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一场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开始了。王安石当上了副宰相的第二年(1070年)春天,朝中官员盛传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提出三句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翰林学士司马光在拟定“策问”对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时,把这三句口号作为奇谈怪论提供给应试者,要他们加以辨析、批判。然而宋神宗在审阅试题时却叫人用纸把这道题目贴起来,下令另外出题。第二天,神宗召来王安石,问他有没有听到“三不足”之说?王安石说没有。又问王安石这“三不足”是何道理,王安石避开“天变不足畏”,用委婉的语气讲明了“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道理。

[1] [2]  下一页


经改大将——王安石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王安石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