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白居易洛阳履道坊故居考辩

白居易洛阳履道坊故居考辩

浏览次数: 12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白居易洛阳履道坊故居考辩,

  一九八八年作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园林绿化规划时,洛河南原唐城里坊区规划有历史名园区,其中有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复原一项。复原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一是必须搞清原来的园景情况;二是要考虑现在的社会功能;三是复原建设的可行性。洛阳作为旅游城市,历史名人园林的复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复原设计必须对原来的园景,即规模、布局、建构筑物名称和功能,有较为确凿的了解。为此,依据白氏著作作如下考证,并对有些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履道宅园的前后情况
白居易为什么选择洛阳为退居之地?这需要从他家居地的迁移来考察。根据《白居易年谱》记载,白居易十六岁前在江南苏杭一带,其父季庚任衢州(今浙江衢县)别驾,在父任所。十八、九岁仍在江南。二十岁在安徽符离。是年其父任襄州(今湖北襄樊)别驾,白居易于次年赴襄州居住。二十三岁时,其父病故,回符离守丧三年,至二十六岁。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由符离移家洛阳。这是白居易第一次家居洛阳。至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804),其家始徙陕西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近蔡渡),其间家居洛阳七年。之后,居易任秘书省校书郎居长安。三十四岁居长安永崇里华阳观,三十七到三十九岁居新昌里。四十岁母丧,退居下邽家中为母守丧三年。四十四岁,服母丧满,至长安任左赞善大夫,居昭国里。是年因居易上疏请捕刺死武元稀宰相之贼,被王涯诬为宫官先台谏言之罪,贬江州司马任。至此,家居下邽前后十二年。四十九岁忠州刺史任归长安。五十岁,长庆元年(821)重购新昌里宅,五十一岁,任杭州刺史。五十三岁,长庆四年(824),罢杭州刺史,秋至洛阳,由姓田的手里买得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履道坊宅园。五十四岁,在洛阳,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十五岁,任苏州刺史。五十六岁,因眼病返洛,又至长安新昌里第稍居,后又返洛。五十七岁春,再返长安。五十八岁,大和三年(829)三月末,百日假病,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初由长安返洛阳,居履道里,至此,不复出任。六十至六十二岁时任河南尹。六十三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六十五岁,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至七十岁,停少傅官,以刑部尚书致仕。至七十五岁,唐宣宗会昌六年(846),病故于履道坊宅园。这样,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阳二十三年,加上二十七至三十三岁家居洛阳的七年时间,总计三十年,是白居易一生中在一个地方家居时间最长的地方。五十八岁至终连续十八载居洛。
白居易晚年选择洛阳为退居之地,首先是政治原因。本来,五十岁时由忠州任归长安,第二次在新昌里购宅,此时,他旧地重归,有一种眷恋之情,曾有新昌里《竹窗》诗:“尝爱□川寺,竹窗东北廊。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今年二月春,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聚北窗下,窗与竹相当。……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他把此地比作王维的□川别业,心情比作“羲皇”,并且盖了堂屋,还准备建马厩和仓库,显然是想以长安作为久居的。但到了第二年,国内两河再乱,居易上书论河北用兵,皇上不听,而朝中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朋辈倾轧,国事日荒,民生益困。居易见此,欲退出争斗的旋涡,乃求外任于杭州刺史。在杭任满时,又寄宰相牛僧孺诗:《求为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中说自己“星星鬓如丝”,老了,在洛阳已经买了田家宅园:“王尹(笔润:指洛阳尹王起)贳将马,田家卖与池。”但“官寮幸无事,可惜不分司”。乞求给予他一个分司东都的闲官。这思想显然是他不愿再去长安堕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的一种反映。在这之前就有《想归田园》诗:“恋他朝市求何事,想取丘园乐此身。”也说明退居洛阳早有思想。
其次,洛阳是东都,这里有许多白居易的同僚旧友,如裴度、牛僧孺、崔玄亮等也家居洛阳,履道坊白氏家宅东邻为王大理宅,南邻是尚书崔□宅,都是官僚文人。这文化环境,下邽、符离等地不可比。
第三,洛阳自然风土条件好,尤其洛南坊里,园林毗连,芳荫佳木,伊水纵横。正如他自己所说:“东南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是一个最值退老之地。
第四,白居易青年时代就家居洛阳,对洛阳有着一种特殊的乡土感情。他堂用“归洛”一词,说明他早就把洛阳当成他的家乡,叶落归根,晚年也就选择洛阳为退老之地了。
白居易经营履道园池二十三年,在这之前,原是已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宅园。白是从田苏手里买得,买时曾因钱不足用两马抵偿,文曰:“买履道宅价不足,因以两马偿之。”在白居易终年之后,“后履道里为佛寺。”北宋时称大字寺园。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云:“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可恃也。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说明北宋时园景仍佳,只是有些亭堂毁掉了,而且还存有石刻的园图。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亦云:“公宅地方十七亩,……至后唐为普明禅院,有秦王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公集置藏中。洛人但曰大字寺。其园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在。寺中有公石刻甚多。”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可知,宋时园池分为二个,府第变成佛寺,园池仍为园林。有些建筑毁掉了,但白居易留下的石刻很多,水竹尚好,仍是洛人游赏之地。尔后不见于记载,可能毁于金元。
二、白居易在履道宅园营构的园景
白居易购得履道宅园后对其修葺增设的园景有:
五十四岁,长庆五年(825)春,修葺新居,油漆朱色门窗,并由当时的洛阳尹王起帮助造池上桥,植花草树木。有《春葺新居》诗和《题新居呈王尹兼简府中三椽》:“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桥凭川守造,树倩府寮栽。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仍期更携酒,倚栏看花来。”
五十八岁,大和三年(829)冬,修葺池上旧亭:“欲入池上冬,先葺池中阁。”又置太湖石于园中。“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这年写《池上篇》,全面记述了园的规模、景物。其中经白氏亲建的有池东粟廪、池北书库、池西琴亭、西平桥、环池路、中高桥、三岛径等。
六十岁,大和五年(831),《重葺府西水亭院》:“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岸作初匝,凭栏立未回;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又诗《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缭绕府西面,潺湲池北头;凿开明月峡,决破白蘋 洲。清浅漪澜急,寅缘浦屿幽。直冲行径断,平入卧斋流”。由此可见,这年在园北第宅之西开挖了水池,堆了岛和叠置了石峡。并在水边建了水斋(水榭)这是一项较大的园林工程。
六十三岁,大和八年(834),《西街渠中种莲叠石,……》诗云:“朱槛低墙上,清流小阁前。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
六十六岁,开成二年(837),在园西墙处建筑小楼。有诗《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伊水分来不自由,无人解爱为谁流。家家抛向墙根底,唯我栽莲起小楼。”这年又筑小草亭于岛上。有诗《自题小草亭:“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木留半皮。”
六十七岁,开成三年(838),苏州刺史李道枢赠太湖石置于园中。有诗:“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圻剑门开。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甚竹树,气色压亭台。”
七十岁,会昌元年(841),修新涧亭和新小滩。
由以上知,白居易履道宅园,经他之手,主要是重修了宅居建筑和南园的书库、粮仓、平桥和高桥等,新僻了府西水亭院,修建了水斋,叠置了明月峡和白蘋州,并在南园西墙下构筑了小楼,叠石筑堰、修滩,新建了池上小阁、草亭和岸边明月廊等,种植了大量的竹和花木等。
三、履道宅园的位置、规模和布局
履道宅园的位置,据《池上篇》云:“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退老之地。”由此知,白居易履道里宅园在该里坊之西北角。园北、西墙临里巷。对照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图,可知其园池具体位置在今洛河南狮子桥村东,水渠东的地方。
关于宅园规模,《池上篇》云:“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这里是唐亩。1唐大尺=0.2958米,1唐亩=0.788亩。十七亩宅园合今13.4亩。又云:“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这里的“宅”指整个宅园,“十亩”是约数。“五亩之园”是园占一半,又有“竹树池亭十余亩”句,都是文学词汇,约数。《池上篇》是白居易五十八岁时写的,此文所言均为大和三年的情况。六十岁重修府西水亭院,水池又有扩大,因此后来有诗句:“十亩闲居半是池。在六十七岁作《醉吟先生传》时,就写道:“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关于宅园的布局,大体是:宅门向西临坊里巷,西巷有伊渠从南往北,又往东流去。园内水由西墙下引入,在园内周围绕流,上东北隅流出入伊渠。南面是园,有水池;第宅在东北,第宅西是西园。有关宅园布局的诗文词句佐证如下:

[1] [2] [3]  下一页


白居易洛阳履道坊故居考辩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洛阳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