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集笺校》前言
浏览次数: 47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白居易集笺校》前言,
唐王朝自安、史乱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宦官掌握禁军(神策军)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皇帝的废立,多出于其手。再加上封建官僚之间剧烈的派系斗争(著名的如牛僧儒和李德裕的党争),政治异常黑暗。统治阶级过着荒yin无耻的生活,更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土地愈益集中,生产力被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更尖锐化。就在这样的时代里,诗人白居易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十几岁时,由于朱呲、李希烈等作乱,曾到徐州、越中等处避难。年纪稍长,父亲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将之饶州江浦夜泊》),在这些诗句中,蕴藏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也表现出诗人对于当时人民生活痛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因而与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处,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人民疾苦的思想基础。
贞元十六年(800)二月,在中书舍人高郢的主试下,白居易考取第四名进士。贞元十八年(802)冬天,白居易应吏部试,第二年春天与元稹以书判拔萃同登科,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两人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校书郎任期满后,白居易又与元稹一起应制举,他们在长安华阳观闭户累月,写出了《策林》七十五道,表达了改造社会和进步政治见解,最早提出了诗歌以反映人民疾苦和补察时政为职责的现实主义理论。制举登科后,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厔县尉,他更多地了解人民被重重赋税残酷剥削的惨状,写了很多揭露封建统治者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等诗。同时他也为自己担任皇帝的差科头(县尉)而感到十分痛苦,“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打,所不忍睹。”(《论和籴状》),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为人传诵的名篇《长恨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秋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第二年四月改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机构文件的差使,地位非常重要,后来的宰相多半由其中提拔,所以又称“内相”。左拾遗是谏官,白居易在任谏官的三年中,屡次上奏章请革除弊政,勇于向腐朽的恶势力作斗争,得罪了宦官与以李吉甫为代表和宦官相勾结的旧官僚集团,他为了反对宦官吐承璀做统帅,甚至当面指摘了皇帝,因此为宦官和旧官僚集团把切齿痛恨。但诗人并不顾忌这些,他除了上为民请命之外,还以他的诗歌作政治斗争的武器,他的“惟歌生民病”的辉煌组诗《奏中吟》和《新乐府》就这一时期创作的。
元和九年(814)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第二年(815)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白居易上书奏论,主张捕贼雪耻,引起了旧官僚集团的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时期,他写成了与《长恨歌》齐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诗歌理论名篇《与元九书》。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于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马除授忠州刺史。
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闷,壮志逐渐消磨。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暴卒,穆宗即位。这年夏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1〕,接着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但是重返京城,并没有给白居易带来欢乐,君王昏庸,朝政日非,权贵们互相倾轧,使他感到“宦途气味已谙尽”,不愿卷入毫无意义的党争,便请求外任。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及以后任苏州刺史期间,白居易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实现了“恤隐安疲民”(《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的愿望,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田,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苏杭人民的爱戴。他罢杭州刺史时所作《别州民》诗,倾吐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税重多贫民,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仕宦的不得意,生活的清闲,使白居易更能致力于诗歌创作,不论是在长安任职或是任外官期间,他和朋友们的唱和是十分频繁的。他一生中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如韩愈、张籍、王建、杨巨源、徐凝、李绅、牛僧孺、杜元颖、钱徽、严休复、裴度、韦处厚、崔群、杨虞卿、杨嗣复、令狐楚、贾□、舒元舆、郭行余、李建、元宗简、崔玄亮、李宗闵、李谅、沈传师等。他与牛僧孺、李德裕两党的人物都有友谊关系,虽和牛党关系较密切。但并没有卷入党争中去。早在任盩厔盩厔尉时,就结识了著名的唐传奇作家陈鸿,陈鸿为他写了《长恨歌传》,成为与《长恨歌》并传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元稹是白居易早年往来最亲密的朋友,历来有“元白”之称,而白居易晚年关系最密切的朋友是刘禹锡,又被称为“刘白”。宝历二年(826)初冬,白居易离苏州回洛阳,途中与刘禹锡在扬州见面时有《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也有《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诗中表现了两人情感极其深挚的友谊。但实际上刘、白两人在扬州并非初次见面,刘禹锡有《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约作于元和三年至六年间,可知他们这时已有往来。又据元稹元和十年春在蓝桥驿所作《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则刘禹锡自朗州召回与元稹同返长安,必有与白居易见面的可能。白居易另有首《初见刘二十八郎中有感》诗,作于大和五年冬(见那波道圆本《白集》卷五七),编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之后,题中也称为“初见”,这里“初逢”和“初见”都是久别初逢的意思,并非专指初次见面。又从白居易永贞元年所作《为人上宰相(韦执谊)书》、《寄隐者》诗,以及在《论承璀职名状》中攻击策划永贞事变的宦官集团首领俱文珍一事,足以证明他是永贞革新政治集团的同情者,在这一点上,与永贞事变的牺牲者刘禹锡有着共通的思想感情,也许是他们两人晚年成为密友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罢任苏州刺史回洛阳后,不久由于宰相裴度和韦处厚的推荐,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但他至长安任职后,党争愈演愈烈,宦途更加险恶,使这位从来不与宦官妥协的诗人深感:“人间祸福实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万一差池似前事,又应追悔不抽簪。”(《戊申岁暮咏怀三首》之三)他对实现“兼济”不再存任何幻想,便下决心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以后又做一任河南尹,最后的官职是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会昌元年春以百日长告假满而停职。到了会昌二年才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2〕。此时他已“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诏下》),实际上他是不能真的“与世相忘”的,就在这样极端苦闷的心情中度过了他寂寞的晚年。会昌六年(846)八月,我们伟大的诗人离开了人间,葬于洛阳龙门山。
白居易的诗歌,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时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广为流传〔3〕。据说鸡林国的宰相搜求白居易的诗歌,竟以一百金换一篇。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也是受到白居易的直接影响。今天,白居易已成为世界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甚至已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各国人民中间享有盛誉。他的不朽作品和诗歌创作理论,无论在世界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白居易集笺校》前言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封建社会诗歌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以后,白居易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是他的郡望,从他曾祖白温开始迁居到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白居易有时自称太原人,实际上是下邽人。他的祖父白鍠、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许多任地方官,很有政绩。白居易生长在这样一个以文学著称的小官僚家庭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唐王朝自安、史乱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宦官掌握禁军(神策军)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皇帝的废立,多出于其手。再加上封建官僚之间剧烈的派系斗争(著名的如牛僧儒和李德裕的党争),政治异常黑暗。统治阶级过着荒yin无耻的生活,更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土地愈益集中,生产力被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更尖锐化。就在这样的时代里,诗人白居易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十几岁时,由于朱呲、李希烈等作乱,曾到徐州、越中等处避难。年纪稍长,父亲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将之饶州江浦夜泊》),在这些诗句中,蕴藏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也表现出诗人对于当时人民生活痛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因而与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处,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人民疾苦的思想基础。
贞元十六年(800)二月,在中书舍人高郢的主试下,白居易考取第四名进士。贞元十八年(802)冬天,白居易应吏部试,第二年春天与元稹以书判拔萃同登科,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两人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校书郎任期满后,白居易又与元稹一起应制举,他们在长安华阳观闭户累月,写出了《策林》七十五道,表达了改造社会和进步政治见解,最早提出了诗歌以反映人民疾苦和补察时政为职责的现实主义理论。制举登科后,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厔县尉,他更多地了解人民被重重赋税残酷剥削的惨状,写了很多揭露封建统治者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等诗。同时他也为自己担任皇帝的差科头(县尉)而感到十分痛苦,“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打,所不忍睹。”(《论和籴状》),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为人传诵的名篇《长恨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秋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第二年四月改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机构文件的差使,地位非常重要,后来的宰相多半由其中提拔,所以又称“内相”。左拾遗是谏官,白居易在任谏官的三年中,屡次上奏章请革除弊政,勇于向腐朽的恶势力作斗争,得罪了宦官与以李吉甫为代表和宦官相勾结的旧官僚集团,他为了反对宦官吐承璀做统帅,甚至当面指摘了皇帝,因此为宦官和旧官僚集团把切齿痛恨。但诗人并不顾忌这些,他除了上为民请命之外,还以他的诗歌作政治斗争的武器,他的“惟歌生民病”的辉煌组诗《奏中吟》和《新乐府》就这一时期创作的。
元和九年(814)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第二年(815)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白居易上书奏论,主张捕贼雪耻,引起了旧官僚集团的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时期,他写成了与《长恨歌》齐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诗歌理论名篇《与元九书》。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于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马除授忠州刺史。
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闷,壮志逐渐消磨。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暴卒,穆宗即位。这年夏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1〕,接着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但是重返京城,并没有给白居易带来欢乐,君王昏庸,朝政日非,权贵们互相倾轧,使他感到“宦途气味已谙尽”,不愿卷入毫无意义的党争,便请求外任。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及以后任苏州刺史期间,白居易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实现了“恤隐安疲民”(《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的愿望,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田,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苏杭人民的爱戴。他罢杭州刺史时所作《别州民》诗,倾吐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税重多贫民,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仕宦的不得意,生活的清闲,使白居易更能致力于诗歌创作,不论是在长安任职或是任外官期间,他和朋友们的唱和是十分频繁的。他一生中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如韩愈、张籍、王建、杨巨源、徐凝、李绅、牛僧孺、杜元颖、钱徽、严休复、裴度、韦处厚、崔群、杨虞卿、杨嗣复、令狐楚、贾□、舒元舆、郭行余、李建、元宗简、崔玄亮、李宗闵、李谅、沈传师等。他与牛僧孺、李德裕两党的人物都有友谊关系,虽和牛党关系较密切。但并没有卷入党争中去。早在任盩厔盩厔尉时,就结识了著名的唐传奇作家陈鸿,陈鸿为他写了《长恨歌传》,成为与《长恨歌》并传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元稹是白居易早年往来最亲密的朋友,历来有“元白”之称,而白居易晚年关系最密切的朋友是刘禹锡,又被称为“刘白”。宝历二年(826)初冬,白居易离苏州回洛阳,途中与刘禹锡在扬州见面时有《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也有《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诗中表现了两人情感极其深挚的友谊。但实际上刘、白两人在扬州并非初次见面,刘禹锡有《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约作于元和三年至六年间,可知他们这时已有往来。又据元稹元和十年春在蓝桥驿所作《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则刘禹锡自朗州召回与元稹同返长安,必有与白居易见面的可能。白居易另有首《初见刘二十八郎中有感》诗,作于大和五年冬(见那波道圆本《白集》卷五七),编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之后,题中也称为“初见”,这里“初逢”和“初见”都是久别初逢的意思,并非专指初次见面。又从白居易永贞元年所作《为人上宰相(韦执谊)书》、《寄隐者》诗,以及在《论承璀职名状》中攻击策划永贞事变的宦官集团首领俱文珍一事,足以证明他是永贞革新政治集团的同情者,在这一点上,与永贞事变的牺牲者刘禹锡有着共通的思想感情,也许是他们两人晚年成为密友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罢任苏州刺史回洛阳后,不久由于宰相裴度和韦处厚的推荐,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但他至长安任职后,党争愈演愈烈,宦途更加险恶,使这位从来不与宦官妥协的诗人深感:“人间祸福实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万一差池似前事,又应追悔不抽簪。”(《戊申岁暮咏怀三首》之三)他对实现“兼济”不再存任何幻想,便下决心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以后又做一任河南尹,最后的官职是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会昌元年春以百日长告假满而停职。到了会昌二年才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2〕。此时他已“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诏下》),实际上他是不能真的“与世相忘”的,就在这样极端苦闷的心情中度过了他寂寞的晚年。会昌六年(846)八月,我们伟大的诗人离开了人间,葬于洛阳龙门山。
白居易的诗歌,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时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广为流传〔3〕。据说鸡林国的宰相搜求白居易的诗歌,竟以一百金换一篇。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也是受到白居易的直接影响。今天,白居易已成为世界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甚至已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各国人民中间享有盛誉。他的不朽作品和诗歌创作理论,无论在世界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毫无疑问,反映现实的诗歌是他全部作品中的主流和杰出的部分,可是只谈这些却不能概括他的作品的全貌。他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约有近三千首之多,从创作数量来说,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包含“讽谕”诗和“闲适”诗两大部分。
白居易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家的混合产物,他中年曾惑于道家的丹药,后来又皈依于佛教〔4〕,虽然各个时期的表现不同,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他自己解释说:“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他早期作品中“志在兼济”的讽谕诗是主要的一面,后期作品中“行在独善”的闲适诗占主要的一面,当然他前期也写有闲适诗,后期也写有近于讽谕的诗,但对当时所起的作用不大,仅居次要地位。
《白居易集笺校》前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