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浏览次数: 53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课堂教学
标签: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技能,http://www.350xue.com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www.350xue.com
果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表现寿镜吾先生的沉迷孔孟的迂腐可笑和封建教育内容远离读书少年的不切实际和枯燥无味,而将寿先生读书的情状及态势“拗过去”和类语言中的颤音用体态语言表现出来,再现作品所反映历史的陈情旧风,这是准确恰当的,而且简省有力。
    (二)、自然、得体 教学体态语的运用是基于课堂教学中传递或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它应是情之所至,不由自主,清水芙蓉,天然落成,不留凿痕。古人说得好:“心戚者形为之动,情悲者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我本无心作此态,谁知笑颜逼人来。”只有纯真,只有自然,只有得体,教学体态语的运用,才能做到既满足实现诸项表达功能的要求,而且符合审美原则,给人以美感。要如此,就必须杜绝矫柔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而去追求自然、得体、到位。如果说追求准确、适度是体态语态式的“语法”,那么追求自然、得体则是体态语态式的“修辞”。一个年轻男教师在课堂巡视学生作业情况时,发现一个女生的作业完成得相当漂亮,于是拍着学生颈背高声赞叹。我们说这个“拍颈背“和赞叹中”嗯嗯”之类的类语言的教学体态语的运用是不得体的。理由:一是影响其余学生思考问题;二是不符合教师身份;三是对象是女学生。究其原因,他是将生活体态语带入课堂了。不妨再看一正面例子。教师在讲授《茶花赋》一文中普之仁导游一段中“穿”字深刻与巧妙时,配合运用了一个曲折绕进的手势,给学生曲线运行的动感。同时描述道:红花遍地,碧水荡漾,普之仁带领作者穿行在碧水之畔,花海之中……这种手势的运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丝丝入扣,不期然地将学生“穿”引导课文的意境中来。此可谓“导而弗牵”,自然得体,自有羚羊挂角之美。
    (三)、和谐、统一 教学体态语运用的和谐与统一,包括两方面内容:⑴教学体态语言与教学用声语言的配合统一。无论是在两者表达的内容上,还是时间和方法上,它们都要一致。只有一致,才能准确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度。任何一点滞后、错位和越位,都无法收到既定效果。⑵各种体态语言之间要求一致而协调。成功的教师往往在表达某一内容时调用各种身体语言,在讲授中增添更多的表演性,而且流畅自然,从而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接受系统。但如果这种刺激是紊乱的、生硬的,则适得其反,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本身的有效接受,甚至笑话百出,根本谈不上审美愉悦了。⑶教学体态语言与作品风格、教学风格要相吻合。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和谐统一与准确得体有交叉关系。但后者仅从动作性及其运用方式、范围、程度等表层意义上加以规范,而前者则从表现风格、审美取向等深层意义上加以约律。这需要教师对作品内涵、创作意图及意境等有深刻领会,然后创意。否则只能求形似而神不附,缺乏运用教学体态语的真正价值。一句话,教学体态语的运用务求自然、精到,不可死般硬套。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应事出有因,和谐优美。在表达效果上,它需有声教学语言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真正使语言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样,出现在讲台上的教师形象才会是自然的、朴实的、完美的,与之共同创造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
    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语文课,是绝然离不开美妙的教学语言的。而教学体态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因素,它对于一堂好课的作用是相当重大和明显的,是绝不容忽视的,也是教学有声语言无法替代和包办的。明代赵钺曾说:“人知有言之辩,而不知无言之辩,辩之至者也。”教学体态语言,作为一种重要却曾被无视过,一种陌生却又时刻运用的特殊体态语言,固然有一定先天遗传性和交际的必然滋生性,但它是可能而且应该通过后天习得,才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真正做到熟练掌握。只有熟谙这一特殊教学语言,才有可能上出真正精彩的语文课。
1998年8月初稿
1999年4月修改
1999年8月定稿

参考书目:
1.《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倪宝元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2.《性别与语言》 孙汝建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3.《语言交际的艺术》 周清编著 华文出版社1997年2月
4.《教学信息论》 张铁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5.《视觉艺术》 王伟明 王德广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上一页  [1] [2] [3] 


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技能,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