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话题作文的审题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话题作文的审题
体验话题,深掘内涵
——话题作文题的审题
知识导学
话题作文是各类考试经常采用的新型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就是命题时给考生提供一个既开放又限制的话题,只规定写作的话题范围,至于文章的具体体裁、主题、立意、选材、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则由考生自由选择。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话题作文的审题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方法导引
审题时,对话题作文的有关材料和概念进行仔细的探询、审问。我们要谨慎思考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围绕材料、话题可以想到些什么现实中的人和事;二是这些人和事可从哪个角度切入;三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认识,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四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做到了与时俱进,辩证深入。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理清了,思路才算明晰了。
1.分析材料,弄清倾向。这一点和材料作文完全一致。
命题材料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只有审清了材料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准确把握话题。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如果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就会写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章。
2.推敲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话题的隐含条件和限制。
①比较法。与别的近义词或话题比较,准确把握话题的中心概念。
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愿景”,把它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迎接明天”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话题的外延。
再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这三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谈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是“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想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会或认识”。
②反推法。运用词义相反相对的现象对话题进行分析和推断,明确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如2004年上海卷话题“忙”,其反义词就是“闲”,将两者放到一齐来分析,就会发现,“忙”与“闲”不是绝对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③拓展法。用话题的词语来造句,打开理解的思路,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由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都可用这种方法。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我们就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来:他有双赢的智慧,经商中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对外交往中双赢的智慧,人际交往中双赢的智慧,集体和个人实现双赢的智慧,双赢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最好的智慧,双赢的智慧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有多少造多少,思路得以开阔,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活了。
④明辨关系法。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审准题的关键。概念间的关系,我们除了套用复句间的关系外,还可考虑辩证关系,发展关系等。2006年江苏高考题作文“人与路”,2005年全国第二套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题目“位置与价值”,第三套“铭记与忘记”。从总体看三个话题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具体分析,还有不同:“人与路”,前面是主体,后面是料件;“位置和价值”,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铭记与忘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关系。只有这样深入思考,才能准确审出题意。
3.明确作文的限制条件,明确写作自由度的大小。如“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佳作导读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言之有物,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挫
你见到过宝剑的锋利的刀刃吗?宝剑的利刃是反复磨砺的结果;你闻到过梅花的香气吗?梅花的清香是经过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来的。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唉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日本曾有一名药物专家,为了发明一种专治梅毒的药物,虽然连续经历过605次挫折和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直到第606次才试制成功,因此人们就把这种药物称为"606"。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
当然,认定目标坚持下去、百折不回的精神,与灵活应变、及时调整目标、及时改变行为方向的做法并不矛盾。因为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了解往往有一个过程,当碰到挫折时,经过冷静分析,如果确认原定目标不很符合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也可以将目标作适当的调整。许多成功人士也不乏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
在人生道路上,残障青年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只有强者才能挺立。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23岁因患甲型脑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头部僵直,动作艰难。1978年,一场大病又彻底破坏了他的说话能力。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残障所征服,他顽强地克服了病残带来的无数困难,坚持用颤抖挛缩的手,忍痛一笔一画地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创作。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话题作文的审题
栏目导航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1
- ·2017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高三
- ·2017年高考语文学案:病句考点详解精练
- ·独门绝技: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
- ·“语言连贯”备考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案
-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 ·易错字形览表
- ·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集粹
- ·话题作文“欣赏”指导与例文
- ·决胜2017高考语文学案:写作典型案例(
- ·高三语文《读本》下册文言文全译
-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 ·2017年高中语文新教材文学常识复习专题
- ·诗歌的鉴赏总复习
- ·语言得体专题(苏教版高三选修)
-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
- ·走进修辞世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语言表达连贯(粤教版高三)
- ·高考语文复习之五 虚词的使用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人教版高三必修)
-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人教版高三)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3
- ·高考作文“十三点”原则
- ·高考语文备考指南:压缩语段答题技巧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9
- ·会考复习—辨析及修改病句
-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苏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