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北宋诗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张耒“自然”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补充注释】①罗床帏:罗帐。②寐: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一作“衣裳”。
【赏析】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浩月高悬,千里同照。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月夜思乡。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的是望月怀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陈风·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日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接下来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思妇徘徊时的内心独白。“旋归”,犹言回归。她的丈夫远行在外,到底乐不乐?按理她是不清楚的,这里的“虽云乐”不过是思妇的猜想之辞,不然丈夫为什么迟迟不归呢?“早旋归”是她心底的渴望,她盼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于是她来到了庭院:“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这里的“彷徨”与“徘徊”同义,作者用“彷徨”,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诗的尾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原本为伸长脖子,在这里为抬头抑望。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寄情于明月了,她呆呆地仰望着月轮,希冀得到一丝的安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还入房”三字,把思妇孤苦无奈的心绪,淋漓地揭示出来。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终于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全诗就在思妇痛苦的啜泣声中结束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哀思。
对于此诗,张玉穀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曾评到:“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图。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较简洁地概括了本诗的艺术特点。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一开始便为思妇设下一个触人愁思的月夜环境,清冷的月光从床上、室内到庭院,始终伴随着她,这样情景相生,将思妇那孤苦无告的心理,“忧愁不能寐”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极为哀婉动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徐送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栏目导航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