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
浏览次数: 86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走出误区,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
贾春明 荣县双古中学校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然而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贷”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不重视,不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没有理由的。
现代我们对现代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断章取义 ②、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③、以偏概全 ④、改变判断的性质 ⑤、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⑥、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⑦、强加因果 、 因果颠倒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⑧、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⑨、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⑩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现代文的阅读,主要是理解内容和形式,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观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同是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中要让学生认识并有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中的“主”呢?笔者认为要作好以下几点:
一、通读全文,感知语言
1、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2、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情达意,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我们首先要考虑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再次,我们要考虑句的感知。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
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总分关系的句群。第一句话总说对全国青年的希望,其中有两个重点词语。下来的几句话就对应这两个词语分别阐述。层次十分清楚。学生如果能领会这点,再举一返三,对其它类似的语句就能理解了。
走出误区,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
贾春明 荣县双古中学校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然而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贷”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不重视,不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没有理由的。
现代我们对现代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断章取义 ②、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③、以偏概全 ④、改变判断的性质 ⑤、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⑥、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⑦、强加因果 、 因果颠倒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⑧、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⑨、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⑩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现代文的阅读,主要是理解内容和形式,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观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同是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中要让学生认识并有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中的“主”呢?笔者认为要作好以下几点:
一、通读全文,感知语言
1、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2、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情达意,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我们首先要考虑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再次,我们要考虑句的感知。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
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总分关系的句群。第一句话总说对全国青年的希望,其中有两个重点词语。下来的几句话就对应这两个词语分别阐述。层次十分清楚。学生如果能领会这点,再举一返三,对其它类似的语句就能理解了。
走出误区,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