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浏览次数: 94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解题指津:这段话选自《老子·七十七章》,文段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断句技巧,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老子的学说稍加了解。学生首先要知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一句中的“与”可放在句末,表反问。“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四句句式基本相同,学生要能切分出来。“天之道”和“人之道”对比进行切分,“孰能”“唯有”“是以”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断句标志。

参考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第12题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今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继续沿用去年的试题考查形式,分值依旧保持10分,三道小题,一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既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具体理解,也延伸到对相关的风格流派的考查。

解题指津:第一小题是一道客观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七、八句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后一句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自然风光。第七句是由眼前的水声所激发的联想和想象,不是“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所以D项判断错误。第二小题考查对这首词风格的整体把握,以及同类风格的相关词人。从“一船秋色”“十里湖光”这样的开阔、大气的描写中,从“今宵露宿何妨”的旷达、乐观的情绪中,可以推断,整首诗歌当属豪放风格,因此断定与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风格接近。第三小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来阐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要想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要注意结合注释所提供的诗人创作背景。作者船行虽为风浪所阻,滞留黄陵庙,但整首诗却传达出旷达、乐观的情绪,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第13题命题点密: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继续沿用去

年的赋分标准,总分为7分,七处填空都必答,取消了考生选作的余地。从诗句的选择上看分别从辞赋、律诗、宋词中选句,所选语句都是常见的经典语句,难度不大。

解题指津: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书写的准确性,不要因为错别字而功亏一篑,扣掉宝贵的分数。

参考答案:(7分)
①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②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③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④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3题,共10分)

 

第14题命题点密:考查对整个文本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北京卷小阅读题继续沿用去年的赋分和出题形式:总分值为10分,两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分析、筛选信息是社科文阅读的必备能力,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还要对此类题目常常使用的设置错误的手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做到快速而准确。

解题指津: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选项认为“昆曲内容有的诲yin诲盗,有的教忠教孝”,两者是并列关系,而原文第三段“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所以A项理解错误。B项理解正确,在第二段中即能找到出处: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亦文亦话才是本色。C项理解错误,在第四段中说“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由此可见,手脚之间的谐调只是因为师傅的教授,而非为了“准确表现唱词”。D项理解错误,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参考答案:(3分)B

第15题命题点密:考查对整个文本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能力层级

为C级。此题依旧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只是题干从否定角度设问,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解题指津: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选项。“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和“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强调:演员要体会动作的含义,“如果不知道所以然”,死守着传统来表演,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D选项是强加因果。

参考答案:(3分)D
第16题命题点密:此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及概括

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阅读社科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时,要想做到快速、准确地把握信息,就要首先明确搜寻区间,明确所提问题是针对某一段还是全篇,这对提高答题速度很有帮助。其次要审清题干,注意回答的角度要全面。

解题指津:题目要求概括昆曲的长处与局限,由此断定搜寻区间应为2、3、4自然段。从长处与局限两个角度,逐段、逐层筛选,然后对信息进行压缩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4分)
   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五、(4题,共18分)

 

第17题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题形式依旧为客观题,五个选项中既有对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如A项、B项和C项。也有对写作风格、手法的评价分析,如D项和E项,设题从文本出发,有落实有引发。

解题指津:正确的两项是B和E。A项错在强加因果,汉武帝与司马迁结缘并非是因为灵芝草,从文章第二段即可断定。C项理解错误,原文第五段中作者认为司马迁葬在此处“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D项对本文的写作风格判断错误。文章围绕“司马祠”选材有实有虚,既有眼前实景,又有对历史沧桑的回顾,全文线索清晰,情感抒发充沛而明确,并无扑朔迷离之感。所以D项错。

参考答案:   

第18题命题点密:此题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一句话的理解。文学作品的考查离不开字、词、篇,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理解全篇的关键。考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对这句话的内容有表层、深层的理解,其次才能真正晓悟它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

解题指津:“仰望中的攀登”一句从内容上理解:既是实写,写作者准备由低处向矗立在高处的司马祠攀登拜谒;也是虚写,暗含作者对司马迁精神的朝拜和敬仰之情。再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篇,第二段末尾,前面交代了作者对韩城的总印象以及攀登、拜谒司马祠之前低处的地貌状况,由此可断定:此句既肩负引领作用,引出下文的拜谒过程,又承载着与上文的联系、过渡作用。所以得出“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参考答案:(2分)
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第19题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此题以考查理解“有形”和“无形”两个词语为切入点,实际上检测考生能否联系上下文梳理出作者为表现人物精神所侧重描写的对象,并能理解渗透其间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题干中有“侧重描述”的提示,因此在对描写对象进行筛选时要

有所侧重。拥有九十九级台阶的神道,作者用一段的篇幅来介绍,而且重点落在“九十九”这个数字的内涵阐释上,由此可看出它暗示着司马迁所历经的人生大难,喻示司马迁最终达到的成就也是至高无上。在第四段中,作者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祠院内的物什:与唐人相关的碑文,造于北宋的塑像,元代修建的圆形墓冢,以及墓冢上的一柏。作者实际上想借这些物什来传达出历朝历代人们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梦碑传达出人们对司马迁的想念;塑像传达出人们对司马迁的敬重:人格伟大,形象伟岸;元代墓冢追赞司马迁“大智大慧”;傲指苍穹的松柏既是他挺立人格精神的象征,也是他“究天人之际”的“天问”象征。

参考答案:(6分)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定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第20题命题点密:本题共设两道小题,既考查学生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

解把握,也考查学生能否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对文章思想内容进行深度开掘。既关注学生在阅读中“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规范,又鼓励学生以文本为出发点,深入思考,对文本进行独立、个性的解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试卷  北京高考  海淀区  中心组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