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此资料属于教学论文,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而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光武中学 卢丹丹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因势利导;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五、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能力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有利于发掘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等。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人性化”的课堂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不以教师命令压抑学生的个性,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经常运用表扬艺术,对学生细微的优点也不放过,特别是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一句“良言”的确能使学生达到“三冬暖”的地步,努力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快乐气氛中学习,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思想,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意识、角色认同、学习理念、学习风格、价值取向等与教师的教学主体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因势利导
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的倾向,教师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刻苦学习的信念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靠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辛勤培育,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适时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处理时,教师要适时点拨。教师就是引路人;教师就是启明灯;教师就是导航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切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用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下面就介绍几种活动的方式:课本剧表演、朗诵赛、故事会、辩论会、成语大比拼、自编手抄小报等学习活动和竞赛。在学习《羚羊木雕》《范进中举》这些课文时我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极大帮助。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除传统的与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整合外,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学习《雷电颂》一文,我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诗文朗读的背景音乐,由学生在反复吟咏品味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散文诗《海燕》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海燕的宣言》、《当暴风雨来临时》、《海燕的赞歌》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展开想象,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了写作能力。
五、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对语文课程而言,常用的学习方法、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质疑的方法和习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正确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习惯:如使用工具书、图书室,有条件的可使用电脑网络资源等。教师还要指点学生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学生的自学不可能无师自通,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获得这些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韩四清.人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简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3]潘永庆.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
[4]王小飞.《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都大学学报》.2004(9)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栏目导航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