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53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4 | 政治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大全,高中政治教学案例,http://www.350xue.com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运用: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觉悟方面: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讲授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
材料一:公元十八世纪时,西红柿刚流入欧洲,由于人们对其不了解,无人敢吃。有位法国画家,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敢献身的精神,来试尝这可爱又可怕的西红柿,吃前换好了入殓的崭新衣服,写好了遗嘱。他吃了一口,“觉得味道酸溜溜、甜滋滋的。这可口的滋味使得他精神紧张,干脆躺到床上,等待着“上帝”的召唤了。结果是,他既没有不适的感觉,更没有死。从此以后人们知道了西红柿能吃。
材料二:后来,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西红柿肉厚,有特异香味,汁中含苹果酸和柠檬酸;含有容易消化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矿物质和有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最为丰富,每一百克果实的含量可达7—38毫克之多。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样,西红柿可以吃的奥秘才真正被揭开了。
问: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分别是怎样的,这两种认识分别是怎么获得的?在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有两种。材料一是对西红柿形状、颜色、味道、基本结构的认识,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材料二认识到了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是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练习:判断下列认识那些属于感性认识,那些属于理性认识?
(1)刘翔跑的飞快(2)万有引力定律
(3)苹果落地(4)“三个代表”思想
感性认识:(1)(3);理性认识:(2)(4)
2.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主探究:认识为什么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快速阅读找到答案)
思考角度1:认识了现象是否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认识了商品经济的现象是否 就认识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呢?(否)
例二: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到了不同事物在不同季节给人冷、热的感觉不同,是否认识了这些事物在传热性方面的本质呢?(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考角度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哪一个更可靠?
我们可以从下列俗语中得到启示:
有人说:眼见为实;有人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你同意哪种观点?
这充分反映出现象是多变的,因而,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反映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牢固。
思考:下列名言说明了什么哲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4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论:
(2)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认识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探究)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既然如此,我们又可以有:
思考角度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个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一些?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运用: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觉悟方面: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讲授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
材料一:公元十八世纪时,西红柿刚流入欧洲,由于人们对其不了解,无人敢吃。有位法国画家,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敢献身的精神,来试尝这可爱又可怕的西红柿,吃前换好了入殓的崭新衣服,写好了遗嘱。他吃了一口,“觉得味道酸溜溜、甜滋滋的。这可口的滋味使得他精神紧张,干脆躺到床上,等待着“上帝”的召唤了。结果是,他既没有不适的感觉,更没有死。从此以后人们知道了西红柿能吃。
材料二:后来,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西红柿肉厚,有特异香味,汁中含苹果酸和柠檬酸;含有容易消化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矿物质和有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最为丰富,每一百克果实的含量可达7—38毫克之多。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样,西红柿可以吃的奥秘才真正被揭开了。
问: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分别是怎样的,这两种认识分别是怎么获得的?在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有两种。材料一是对西红柿形状、颜色、味道、基本结构的认识,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材料二认识到了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是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练习:判断下列认识那些属于感性认识,那些属于理性认识?
(1)刘翔跑的飞快(2)万有引力定律
(3)苹果落地(4)“三个代表”思想
感性认识:(1)(3);理性认识:(2)(4)
2.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主探究:认识为什么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快速阅读找到答案)
思考角度1:认识了现象是否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认识了商品经济的现象是否 就认识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呢?(否)
例二: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到了不同事物在不同季节给人冷、热的感觉不同,是否认识了这些事物在传热性方面的本质呢?(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是多变的
是相对稳定的
(2)
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思考角度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哪一个更可靠?
我们可以从下列俗语中得到启示:
有人说:眼见为实;有人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你同意哪种观点?
这充分反映出现象是多变的,因而,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反映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牢固。
思考:下列名言说明了什么哲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4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论:
(2)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认识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探究)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既然如此,我们又可以有:
思考角度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个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一些?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二政治文科课堂学习要诀
- › 如何学好高二政治哲学部分?
- › 高二政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运用“四步法”解主观性试题
- › 高二政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教学设计
- › 高二政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政治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二政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
- ·高二政治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教学
- ·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 ·高二政治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
-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 ·高二政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 ·高二政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 ·名师谈高中政治教学学习要点
- ·高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设计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 ·“政治常识归因类试题解答方法”教学设
- ·漫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教学设计
- ·高三政治我国的国家机构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教
- ·高三政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设
- ·高二政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教学设计
- ·高三政治我国的国家制度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教学
- ·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