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浏览次数: 9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27:21 | 学校工作总结
标签:小学学校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http://www.350xue.com 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搜狐网20XX年11月展开的“针对我国教育的满意情况”的问卷调查中,“质量滑坡”被公众排在了“高等教育领域最突出的问题”的首位。
  “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20XX年8月在乌鲁木齐,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这一论断一经发出,即招至了公众非议。《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对此展开调查的结果显示,同意杨这一观点的仅占2.1%(共4802人参与投票),而赞成《中国教育忧思录》一书作者丘成桐的“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这一观点的人,则占到了92.3%。
  有关人士质疑,一堂专业课,近200名学生一起上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吗?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启发性学习吗?《小康》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北京的一些高校。
  上课都已经快半个小时了,却不停地有学生喊报告进入教室。老师在台上扯着嗓子费劲地讲着课,台下的学生却不买老师的账,聊天、看书、睡觉、玩手机,甚至还不时能听到手机和弦铃声的响声和学生爽朗的笑声。一百多人的教室犹如一个热闹的菜市场。
  这是记者亲身经历的发生在北京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二年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而这门课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取得大学学位证。
  “这样的课,考试时老师肯定会划重点,而且只要老师每次点到的时候你都在,通过考试就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该班学生小吴谈到其中的“奥秘”,没有任何顾忌。
  在《小康》走访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问及的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质量表示不满意,甚至对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将来就业的帮助持怀疑态度。
  “其实我很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推出一些新的花样,比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听课的形式,有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能直接给老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现在这样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强行灌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张云向《小康》“诉苦”说。
  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

东辉认为,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严重脱离的一个重要表现,没有给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些课程对于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而不至于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学教育的学生,就应该每周去一个固定的基础教育学校听课,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然后及时还要和校长、老师、学生沟通。”
  同时,张认为,目前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之所以严重下滑,除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外,高校在决策层面上的导向对此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今的大学对于科研的要求高了很多,投入也很大,但是教学质量却成为了薄弱环节,不仅在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少,学校内部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张东辉这样向《小康》描述:“写一篇论文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什么成就,老师就会得到相应的奖金,而且还有利于职称的评定,但是对于教学来说,课教得再怎么好,最多也就是优秀教师而已,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学校对于老师的授课质量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而且教学质量的好坏确实也很难评估。”
  谈到教学质量,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因素: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而据《小康》了解,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选取的,学生根据该课老师的指定来购买教材。不同学校的同种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小康》采访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节省购买教材的费用开支,往往从上一届或几届同专业的人中以折扣价购买。
  张东辉建议,教师应该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教材的原因以及用这本教材预期教会学生什么知识等尽早地公布,以便让大家有选择和提出意见的权利和时间。
  据《小康》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此往往缺乏和学生的充分沟通,并且学校和学校之间同一门课的教师在教材选用方面的沟通也是非常少的。
  糊涂的“学费”
  “近20年,什么价格上涨最快?”“大学费用。”
  20年前,大学学费200元/年,现在已经上涨至平均5000元/年。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仅1998?20XX年间,我国高校学杂费增长了5.34倍。1994年至今的10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关资料表明,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其他最高大学支出国家的3倍以上!
  “现在的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有点高了。”教育部原副部长的张保庆的这句话,一时间在公众中广为流传。在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也提出,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已经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根据《小康》调查数据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而在世界发达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的水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美国的大学学费仅占其人均收入的1/6左右,英国的大学学费仅占其人均收入的1/10。在德国,公立学校学费基本上一律实行免费。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与朝鲜,学费也是非常低的,有的甚至也是免费的。
  为何我国大学学费近些年会如此节节攀高呢?张保庆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时谈到,影响教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的投入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国家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达到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对教育的投入(详细情况见下表),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5%-6%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4%的平均水平,人均教育经费的开支比乌干达等非洲贫困国家还要少。
  有专家指出,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又促成了行政部门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最终将恶果转嫁到了学生身上:学校不得不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巧立名目进行各项“乱收费”。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
  张保庆曾对媒体透露,在目前全国2400多所普通高校中,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的高校竟高达400多所。
  不仅如此,而且作为大学费用最“昂贵”的一笔开支,大学学费至今仍然是社会关注度颇高的“一笔不明不白的‘糊涂帐’”。
  目前,对于大学学费具体涵盖的内容,全国上下并未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对此比较公开的一个说法是,张保庆向媒体透露的按日常的运行成本来计算。按张的说法,现行的学费标准是在对高校学生年均日常的运行经费(高的超过1.4万,低的在1万元左右)进行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标准定在3500元。
  但在实际中,学生承担的学费普遍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中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
  高额学费使得如今的大学里贫困阶层急剧增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在5%-10%,而在一些中西部省份,比例更高。新华社一项调查表明,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大学每年5000元以上的学杂费收费标准,71.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太高。
  甚至有专家指出,目前的高等教育费用从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鸿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XX,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一文作者张玉林对《小康》指出,“高等教育市场”几乎成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不同地区同一层次的高校收费标准几乎相同,与医疗收费一样,这种收费标准没有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从而导致了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不是在帮助缩小而是在拉大城乡差距。相关专家建议对高校收费采取价格听证。
  教育的“产业”误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学校  中国  高校  病入膏肓   学校工作总结,小学学校工作总结,学校工作总结,范文 - 工作总结 - 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