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浏览次数: 144次| 发布日期:06-09 20:44:22 | 健康知识
标签:小学生健康知识,健康知识网,幼儿健康知识,http://www.350xue.com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摘 要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超短波、中频电和红外线中药外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中频电并超短波、中频电并红外线中药外敷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并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观察。结果 两种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疗程治疗后,经随访其显效以上率分别为77%和73%,两种疗法疗效差异无显著性(U=0.38,P>0.05)。CT随访观察发现,治疗后椎间盘突出物有所减小(P<0.05),但无一例完全消失。结论 上述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均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中频电流,调制;超短波;红外线;椎间盘移位
采用超短波并中频电和超短波并红外线中药外敷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并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观察。观察上述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
资料和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经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确诊[1,2]。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6个月8例,~18个月17例,>18个月5例;有外伤史19例,单纯腰痛12例,伴下肢疼痛、麻木11例,椎旁压痛22例;患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6例,~61度15例,~90度5例,阴性4例;膝反射减弱9例,消失4例;L4-5突出13例,L5-S1突出9例,L4-5-S1两段突出8例,两段突出以最大突出为观察对象;中央型17例,侧后型13例;突出物平均后凸值6.74 mm;伴黄韧带钙化16例。B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岁;病程<6个月14例,~18个月21例,>18个月13例;有外伤史26例,单纯腰痛18例,伴下肢疼痛、麻木29例,椎旁压痛31例,患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9例,~61度24例,~90度6例,阴性9例;膝反射减弱13例,消失7例;L4-5突出21例,L5-S1突出15例,L4-5-S1两段突出12例;中央型23例,侧后型25例;突出物平均后凸值7.25 mm;伴黄韧带钙化16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A组首先采用北京产K89-2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将一组治疗电极并置腰背患处,另一组治疗电极置患肢,采用内储处方1,电流为调制中频电,导电橡胶电极板10 cm×15 cm,外罩湿棉布套,电流强度40~80 mA,根据病情和对电流的耐受限,由低到高调整,每次20 min。治疗结束后,再进行红外线中药外敷治疗,采用甘肃产场效应治疗仪及其中药垫(主要成分有红花、羌活等),将一组治疗垫及中药垫置腰背患处,另一组置患肢,温热量,每次30 min。B组首先采用中频电治疗,方法同上。治疗结束后再进行超短波治疗,患者仰卧,取适宜电极板前后对置于腰部,间隙2 cm,温热量,每次20 min。上述治疗均每日1次,10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3 d,2个疗程后,4~12个月经随访评价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标准 采用百分法[3]。各种症状及体征由重到轻分4级,其中疼痛和麻木20分,行走能力16分,生活及工作能力16分,压痛16分,直腿抬高试验16分,膝、跟腱反射16分。痊愈:>90分;显效:75~90分;好转:50~74分;无效<50分。
CT评价 治疗后4~12个月进行随访。治疗前后采用同一CT机,摄片方法及技术条件相同,尽量减少偏倚,采用直尺、角度尺、圆规对CT片示椎间盘突出物进行测量。国外学者Thelander提出IDH测量计算方法对椎间盘突出物进行量化描述[4],IDH等于AB*CD/EF*GH(其中:AB为突出物最大矢径,EF为椎管点矢径,CD为AB中点平行于冠状面交于突出物两侧的线,GH为CD向两侧延伸与弓内侧的交点的联线),由于椎体与小关节突之间有一定距离,有时较难确定G、H点,因此,可从位于椎管后壁中点(F点)引切线与椎体两侧,为了避免GH的测量不便,经计算后采用测量从位于椎管后壁的F点引至椎体两侧切线的夹角a,而不直接测量GH的值(图略)。并将其公式修正如下: 该方法解决了难确定G、H点和误差较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的测量方法运用于以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评价,并与突出物最大矢径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法分析,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物CT片示突出物的最大矢径和IDH值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CT量化评价值与患者症状及阳性体征得分值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结 果
经两疗程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以上率为77%,B组显效以上率为73%(表1)。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采用Ridit分析,U=0.38,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组 别例 数百分比(%)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显效好转无效A9144330471310B13227627461413 腰椎间盘突出CT随访结果见表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值,发现治疗前后突出物矢径有所减小(P<0.05),但无一例完全消失。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CT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96±0.21)mm,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58±0.23)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33,P>0.05。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IDH值发现,治疗后IDH值有显著减小(均P<0.05)。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8.06±1.97)×10-2,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7.61±2.41)×1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0.13,P>0.05。
对临床疗效与IDH值进行相关分析,治疗前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呈显性正相关(r=0.86,P<0.05),治疗后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亦呈显性正相关(r=0.91,P<0.05)。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组别例数突出物矢径平均值(mm)IDH平均值对照(×10-2)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
www.350xue.com 治疗后 A 30 6.74±0.40 3.79±0.28 5.99 19.72±2.47 11.66±3.12 2.02 56.72±9.71 81.67±10.32 B 48 7.25±0.31 4.68±0.27 6.25 20.13±2.34 12.52±2.87 2.06 51.66±8.29 79.32±11.96 讨 论
在临床治疗中,对临床疗效与IDH减小值进行相关分析,呈显性正相关(P<0.05),充分说明IDH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测量评价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上下椎间距缩小,正常情况下脊柱后伸可使黄韧带松弛,由于预张力的作用,黄韧带不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但如果腰椎间盘突出时间较长以致预张力消失,此时黄韧带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内,韧带内小血管迂曲变形,血流受阻,使弹力纤维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突出致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炎症,使神经根于与破裂口突出物发生粘连和纤维化,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上述原因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1,5]。
中频电有松解粘连,解痉,加速血液流动,加快局部组织代谢,消除局部炎症,同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6,7],按Melzache和Wall提出的闸门学说,低频调制波可兴奋Aα纤维和C纤维,关闭了脊髓后角的神经胶质细胞闸门,而达到切断痛觉传导和拮抗痛觉的目的[8]。超短波透入较深,能够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组织的修复过程,治疗的显著疗效亦证明了此点。红外线中药外敷则能够在局部组织的热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同时红外线有较好的镇痛效果[7]。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康复治疗能够解除局部组织的无菌炎症,加速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的恢复,并能够使腰椎间盘的力学平衡在一定水平上得以恢复,并不能够使突出的髓核完全消失,治疗前和随访的CT结果证明了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还纳有一定的作用。
疗效较差多是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其因在于病变局部组织粘连和纤维化较重,或腰椎间盘突出较大,并有椎管狭窄或骨质增生。较早地开始治疗,以及治疗后的保健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摘 要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超短波、中频电和红外线中药外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中频电并超短波、中频电并红外线中药外敷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并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观察。结果 两种疗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疗程治疗后,经随访其显效以上率分别为77%和73%,两种疗法疗效差异无显著性(U=0.38,P>0.05)。CT随访观察发现,治疗后椎间盘突出物有所减小(P<0.05),但无一例完全消失。结论 上述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复位均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中频电流,调制;超短波;红外线;椎间盘移位
采用超短波并中频电和超短波并红外线中药外敷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并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观察。观察上述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
资料和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经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确诊[1,2]。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6个月8例,~18个月17例,>18个月5例;有外伤史19例,单纯腰痛12例,伴下肢疼痛、麻木11例,椎旁压痛22例;患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6例,~61度15例,~90度5例,阴性4例;膝反射减弱9例,消失4例;L4-5突出13例,L5-S1突出9例,L4-5-S1两段突出8例,两段突出以最大突出为观察对象;中央型17例,侧后型13例;突出物平均后凸值6.74 mm;伴黄韧带钙化16例。B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岁;病程<6个月14例,~18个月21例,>18个月13例;有外伤史26例,单纯腰痛18例,伴下肢疼痛、麻木29例,椎旁压痛31例,患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9例,~61度24例,~90度6例,阴性9例;膝反射减弱13例,消失7例;L4-5突出21例,L5-S1突出15例,L4-5-S1两段突出12例;中央型23例,侧后型25例;突出物平均后凸值7.25 mm;伴黄韧带钙化16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A组首先采用北京产K89-2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将一组治疗电极并置腰背患处,另一组治疗电极置患肢,采用内储处方1,电流为调制中频电,导电橡胶电极板10 cm×15 cm,外罩湿棉布套,电流强度40~80 mA,根据病情和对电流的耐受限,由低到高调整,每次20 min。治疗结束后,再进行红外线中药外敷治疗,采用甘肃产场效应治疗仪及其中药垫(主要成分有红花、羌活等),将一组治疗垫及中药垫置腰背患处,另一组置患肢,温热量,每次30 min。B组首先采用中频电治疗,方法同上。治疗结束后再进行超短波治疗,患者仰卧,取适宜电极板前后对置于腰部,间隙2 cm,温热量,每次20 min。上述治疗均每日1次,10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3 d,2个疗程后,4~12个月经随访评价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标准 采用百分法[3]。各种症状及体征由重到轻分4级,其中疼痛和麻木20分,行走能力16分,生活及工作能力16分,压痛16分,直腿抬高试验16分,膝、跟腱反射16分。痊愈:>90分;显效:75~90分;好转:50~74分;无效<50分。
CT评价 治疗后4~12个月进行随访。治疗前后采用同一CT机,摄片方法及技术条件相同,尽量减少偏倚,采用直尺、角度尺、圆规对CT片示椎间盘突出物进行测量。国外学者Thelander提出IDH测量计算方法对椎间盘突出物进行量化描述[4],IDH等于AB*CD/EF*GH(其中:AB为突出物最大矢径,EF为椎管点矢径,CD为AB中点平行于冠状面交于突出物两侧的线,GH为CD向两侧延伸与弓内侧的交点的联线),由于椎体与小关节突之间有一定距离,有时较难确定G、H点,因此,可从位于椎管后壁中点(F点)引切线与椎体两侧,为了避免GH的测量不便,经计算后采用测量从位于椎管后壁的F点引至椎体两侧切线的夹角a,而不直接测量GH的值(图略)。并将其公式修正如下: 该方法解决了难确定G、H点和误差较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的测量方法运用于以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评价,并与突出物最大矢径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法分析,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物CT片示突出物的最大矢径和IDH值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CT量化评价值与患者症状及阳性体征得分值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结 果
经两疗程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以上率为77%,B组显效以上率为73%(表1)。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采用Ridit分析,U=0.38,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组 别例 数百分比(%)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显效好转无效A9144330471310B13227627461413 腰椎间盘突出CT随访结果见表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值,发现治疗前后突出物矢径有所减小(P<0.05),但无一例完全消失。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CT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96±0.21)mm,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矢径平均减小值为(2.58±0.23)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33,P>0.05。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的IDH值发现,治疗后IDH值有显著减小(均P<0.05)。A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8.06±1.97)×10-2,B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和随访时突出物IDH平均减小值为(7.61±2.41)×1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0.13,P>0.05。
对临床疗效与IDH值进行相关分析,治疗前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呈显性正相关(r=0.86,P<0.05),治疗后IDH值与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亦呈显性正相关(r=0.91,P<0.05)。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随访结果(X±s)组别例数突出物矢径平均值(mm)IDH平均值对照(×10-2)症状及体征平均得分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治疗前
www.350xue.com 治疗后 A 30 6.74±0.40 3.79±0.28 5.99 19.72±2.47 11.66±3.12 2.02 56.72±9.71 81.67±10.32 B 48 7.25±0.31 4.68±0.27 6.25 20.13±2.34 12.52±2.87 2.06 51.66±8.29 79.32±11.96 讨 论
在临床治疗中,对临床疗效与IDH减小值进行相关分析,呈显性正相关(P<0.05),充分说明IDH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测量评价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上下椎间距缩小,正常情况下脊柱后伸可使黄韧带松弛,由于预张力的作用,黄韧带不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但如果腰椎间盘突出时间较长以致预张力消失,此时黄韧带会出现皱褶或弯曲而凸入椎管内,韧带内小血管迂曲变形,血流受阻,使弹力纤维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突出致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炎症,使神经根于与破裂口突出物发生粘连和纤维化,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上述原因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1,5]。
中频电有松解粘连,解痉,加速血液流动,加快局部组织代谢,消除局部炎症,同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6,7],按Melzache和Wall提出的闸门学说,低频调制波可兴奋Aα纤维和C纤维,关闭了脊髓后角的神经胶质细胞闸门,而达到切断痛觉传导和拮抗痛觉的目的[8]。超短波透入较深,能够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组织的修复过程,治疗的显著疗效亦证明了此点。红外线中药外敷则能够在局部组织的热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同时红外线有较好的镇痛效果[7]。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康复治疗能够解除局部组织的无菌炎症,加速继发感觉和运动障碍的恢复,并能够使腰椎间盘的力学平衡在一定水平上得以恢复,并不能够使突出的髓核完全消失,治疗前和随访的CT结果证明了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还纳有一定的作用。
疗效较差多是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其因在于病变局部组织粘连和纤维化较重,或腰椎间盘突出较大,并有椎管狭窄或骨质增生。较早地开始治疗,以及治疗后的保健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 › 腰椎间盘的影像学诊断
-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 ›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青睐PLDD术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
tag: 健康知识,小学生健康知识,健康知识网,幼儿健康知识,健康知识 - 健康知识
栏目导航
健康知识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