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52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路漫漫其修远>
教学目的: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1.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处所,一般只有一个
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例句:我小时候念的是私塾,读完了《四书》和《诗经》。
2.遨游:远游;漫游。
例句: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作为导游图,引我在
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3.笔涩:文中指写文章不顺利、不应手。
例句: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笔涩,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4.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做事不
加思考,笼统含混。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5.浮光拐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
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
卷即忘。
6.腹稿: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例句:一般写文章,总是要先打个“腹稿”,即先在脑子里想好结构、
立意、层次等等,然后再动笔。
二、作家作品: 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
三、相关资料: 1.文中资料
(1)《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主
经典著作。
(2)《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篡,共收录了诗歌305篇,因此也称为《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成就最高是风。表现手法主要运用赋、比、兴。
(3)桐城派:“桐城派”古文是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 大魁、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开始建立的。方苞字凤九,号灵皋, 又号望溪。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 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望溪 先生文集?又书货殖传后》)。“义法”是方苞论文的唯一标准。他所谓“义”,指文章的中心思 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他所谓“法”,指的是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从这方面看,他是概括了向来古文家在章法、用语上的一些成就的。如章法上,他主张“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 (《书萧相国世家后》);在用语上,他主张“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 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见《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引),这就是他所追求的“雅洁”。这样,虽不免洗涤过甚,陈规戒律过多,但还是便于学者掌握 古文的写作方法的。
刘大魁(1698—1780),字耕南,一字才甫,号海峰。他补充了方苞的理论,以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行文之实”,是“匠人(文人)之材料”,而“神、气、音节者”,是“匠人之能事”(《论文偶记》)。到了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既欲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又以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显然又是刘大魁理论之补充。“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适应的。他们强调“义”或“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特别强调文章的一套形式技巧,是要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
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义的具体化)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特别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他们也有一些较为可取的作品,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古文在当时是孤立的,它受到汉学家和骈文家的共同排斥,钱大昕直谓方苞“未喻乎古文之义法”,“所得者,古文之糟粕,非古文之神理”;并同意“王若霖言,灵皋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与友人书》)。后来李兆洛也“谓义充则法自具,不当歧而 二之”(《答高雨农》)。
“桐城派”一个支流“阳湖派”,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恽敬(1757~1817,字子居)的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只在写作实践上有一些差异。他的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语言取法于六经史汉,旁及诸子杂书,因而也较有词采。在手法上,“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也是“阳湖派”的一个特点。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少为辞赋,后来写古文,取法于刘大魁的弟子王明甫。他为文学韩愈、欧阳修。但他更有名的是在词的创作上。他反对浙西词派,开创了常州词派。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后继者有周济(1781—1839,字保绪)。他提倡词要有“论世”的作用,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就是要求词反映现实,批评现实,词应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不应仅仅成为个人“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的无聊玩艺。他有《宋四家词选》,特别推尊辛弃疾,以为“进之以稼轩,感慨时事,系怀君国,而后体尊”,具体地说明了他的现实主义观点。周济卒于鸦片战争前夕,他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已非常明朗尖锐,他的词论比张惠言前进了一大步,反映了现实的要求,是当时进步的文艺思潮的一种表现。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4)鲁迅传略: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路漫漫其修远>
教学目的: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文章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1.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处所,一般只有一个
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例句:我小时候念的是私塾,读完了《四书》和《诗经》。
2.遨游:远游;漫游。
例句: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作为导游图,引我在
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3.笔涩:文中指写文章不顺利、不应手。
例句: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笔涩,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4.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做事不
加思考,笼统含混。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5.浮光拐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
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例句: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
卷即忘。
6.腹稿: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例句:一般写文章,总是要先打个“腹稿”,即先在脑子里想好结构、
立意、层次等等,然后再动笔。
二、作家作品: 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
三、相关资料: 1.文中资料
(1)《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主
经典著作。
(2)《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篡,共收录了诗歌305篇,因此也称为《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成就最高是风。表现手法主要运用赋、比、兴。
(3)桐城派:“桐城派”古文是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 大魁、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开始建立的。方苞字凤九,号灵皋, 又号望溪。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 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望溪 先生文集?又书货殖传后》)。“义法”是方苞论文的唯一标准。他所谓“义”,指文章的中心思 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他所谓“法”,指的是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从这方面看,他是概括了向来古文家在章法、用语上的一些成就的。如章法上,他主张“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 (《书萧相国世家后》);在用语上,他主张“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 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见《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引),这就是他所追求的“雅洁”。这样,虽不免洗涤过甚,陈规戒律过多,但还是便于学者掌握 古文的写作方法的。
刘大魁(1698—1780),字耕南,一字才甫,号海峰。他补充了方苞的理论,以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行文之实”,是“匠人(文人)之材料”,而“神、气、音节者”,是“匠人之能事”(《论文偶记》)。到了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既欲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又以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显然又是刘大魁理论之补充。“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适应的。他们强调“义”或“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特别强调文章的一套形式技巧,是要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
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义的具体化)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特别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他们也有一些较为可取的作品,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古文在当时是孤立的,它受到汉学家和骈文家的共同排斥,钱大昕直谓方苞“未喻乎古文之义法”,“所得者,古文之糟粕,非古文之神理”;并同意“王若霖言,灵皋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与友人书》)。后来李兆洛也“谓义充则法自具,不当歧而 二之”(《答高雨农》)。
“桐城派”一个支流“阳湖派”,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恽敬(1757~1817,字子居)的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只在写作实践上有一些差异。他的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语言取法于六经史汉,旁及诸子杂书,因而也较有词采。在手法上,“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也是“阳湖派”的一个特点。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少为辞赋,后来写古文,取法于刘大魁的弟子王明甫。他为文学韩愈、欧阳修。但他更有名的是在词的创作上。他反对浙西词派,开创了常州词派。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后继者有周济(1781—1839,字保绪)。他提倡词要有“论世”的作用,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就是要求词反映现实,批评现实,词应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不应仅仅成为个人“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的无聊玩艺。他有《宋四家词选》,特别推尊辛弃疾,以为“进之以稼轩,感慨时事,系怀君国,而后体尊”,具体地说明了他的现实主义观点。周济卒于鸦片战争前夕,他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已非常明朗尖锐,他的词论比张惠言前进了一大步,反映了现实的要求,是当时进步的文艺思潮的一种表现。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4)鲁迅传略: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一堂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李贺小传》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棋王》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远的海子》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之一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菩萨蛮》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细柳营》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给语言插上音乐的翅膀》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绝版的周庄》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源头活水自在行》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泥哨》教学设计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一堂语文活动课》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春江花月夜》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望月怀远》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李贺小传》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棋王》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远的海子》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菩萨蛮》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细柳营》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给语言插上音乐的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绝版的周庄》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源头活水自在行》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泥哨》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满井游记》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教学设计之一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教学设计之二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古代诗歌鉴赏》教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古典诗歌鉴赏之形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