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6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阅读理解,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计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鲁迅的历史观。(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
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
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会 时代
(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2、鲁迅的历史观
讨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与历代史料编纂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讨论时注意抓信以下词语:第6段:恭读、审察......高超、所谓......一流、咱们向来就很好。
第10段:发祥、发达、中兴、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
明确:鲁迅主张把人类历史定位于两种定义:(板书)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激疑:(1)这两种时代中老百姓的命运如何?
想做奴隶而不得 等于牛马的价格
暂时做稳了奴隶 奴隶(是人而非人)
(2)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
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3、比较阅读
(材料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三)为了有更多的抨击黑暗的阵地,鲁迅于1925年4月创办了《莽原》周刊,作为《京报》的副刊发行。鲁迅深深感到文坛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一七》)鲁迅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他发表在《莽原》上的杂文,就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可以说是“社会批评”的杰作。
鲁迅还控诉和鞭挞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繁琐的条款,因此它“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这愤怒的呼号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更为猛烈的发挥。他在写《灯下漫笔》之前的1925年4月,曾写过一篇《〈苏俄文艺论战〉前记》,显示出他已经开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了,正是吸收了这种新的思想,他的战斗精神才变得更高昂起来。
(摘自林非、刘再复著《鲁迅传》)
思考与讨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少,综观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将这篇《灯下漫笔》和上述材料作综合分析,看鲁迅始终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同时可将鲁迅对国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古代志士仁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刻画他们饱受贫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深刨造成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唤起人们关注。与历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鲁迅的同情心更显得深刻、彻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层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奋斗“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彻底改变奴隶的命运。鲁迅的同情心出自对人民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心,同时蕴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独到、彻底之处。
完成练习二、三
二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点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要联系作者思想、课文主题和上下文进行解题。
1“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4“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5“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情感化的议论这一艺术特色。抓住各小题中关键词语,先体会感情,再说说思想。
1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
2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3揭露当时的现实, 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
四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学会思考问题。既可以同意这种观点,从现实和历史中寻找论据支持这一观点,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可组织一次辩论会。
1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阅读理解,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计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鲁迅的历史观。(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
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
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会 时代
(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2、鲁迅的历史观
讨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与历代史料编纂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讨论时注意抓信以下词语:第6段:恭读、审察......高超、所谓......一流、咱们向来就很好。
第10段:发祥、发达、中兴、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
明确:鲁迅主张把人类历史定位于两种定义:(板书)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激疑:(1)这两种时代中老百姓的命运如何?
想做奴隶而不得 等于牛马的价格
暂时做稳了奴隶 奴隶(是人而非人)
(2)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
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3、比较阅读
(材料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三)为了有更多的抨击黑暗的阵地,鲁迅于1925年4月创办了《莽原》周刊,作为《京报》的副刊发行。鲁迅深深感到文坛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一七》)鲁迅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他发表在《莽原》上的杂文,就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可以说是“社会批评”的杰作。
鲁迅还控诉和鞭挞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繁琐的条款,因此它“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这愤怒的呼号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更为猛烈的发挥。他在写《灯下漫笔》之前的1925年4月,曾写过一篇《〈苏俄文艺论战〉前记》,显示出他已经开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了,正是吸收了这种新的思想,他的战斗精神才变得更高昂起来。
(摘自林非、刘再复著《鲁迅传》)
思考与讨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少,综观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将这篇《灯下漫笔》和上述材料作综合分析,看鲁迅始终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同时可将鲁迅对国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古代志士仁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刻画他们饱受贫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深刨造成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唤起人们关注。与历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鲁迅的同情心更显得深刻、彻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层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奋斗“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彻底改变奴隶的命运。鲁迅的同情心出自对人民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心,同时蕴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独到、彻底之处。
完成练习二、三
二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点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要联系作者思想、课文主题和上下文进行解题。
1“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4“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5“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情感化的议论这一艺术特色。抓住各小题中关键词语,先体会感情,再说说思想。
1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
2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3揭露当时的现实, 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
四 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学会思考问题。既可以同意这种观点,从现实和历史中寻找论据支持这一观点,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可组织一次辩论会。
1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一堂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李贺小传》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棋王》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远的海子》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之一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菩萨蛮》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细柳营》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给语言插上音乐的翅膀》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绝版的周庄》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源头活水自在行》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泥哨》教学设计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一堂语文活动课》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春江花月夜》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望月怀远》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李贺小传》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梦游天姥吟留别》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棋王》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死水》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远的海子》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菩萨蛮》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细柳营》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给语言插上音乐的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绝版的周庄》教学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源头活水自在行》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泥哨》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满井游记》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教学设计之一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教学设计之二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古代诗歌鉴赏》教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古典诗歌鉴赏之形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永遇乐_京口北固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汉魏晋三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