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9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五条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苏联经济中之统治形式,同时法律容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小规模私有经济,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
第十条公民对其劳动收入及储蓄、住宅及家庭副业、家常及日用器具、自己消费及享乐品之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之继承权,均受法律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
第十二条按“不劳动者不得食”之原则,劳动为苏联每一有劳动能力公民之应尽义务与光荣事业。在苏联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之社会主义原则。
第三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第三十条苏联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为苏联最高苏维埃。
第三十一条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根据本宪法第十四条所有一切职权,其按本宪法规定不归入应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及其各部权限以内者,均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二条苏联立法权,专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三条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与民族院两院构成。
第三十七条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即联盟院与民族院,权利平等。
第三十八条联盟院与民族院同等创制法律。
(录自《斯大林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苏联宪法(根本法)》,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50年版)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工业化的决议(1925年12月)
过去这一年,标志着整个国民经济在蓬勃增长,并已接近战前水平,同时标志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对外贸易、国内商业、信用系统和银行、国家财政等都在增长。在包含着各种成分(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内部,社会主义工业、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国营信贷业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其他经济命脉的比重也在急剧地增加起来。
因此,出现了无产阶级在新经济政策基础上的经济进攻和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方面推进的局面。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先锋,领导着整个国民经济。
……但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来的特殊矛盾、特殊危险和困难也日益增长着。这就是: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尤其是把业务转向农村的私人商业资本更是如此;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力图在经济上同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勾结在一起来征服中农群众。
鉴于这种情况,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以下列的指示作为经济政策的指针:
(一)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袭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二)保证苏联经济独立,使苏联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为此,必须坚持国家工业化的方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并为经济调度建立后备……
(五)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但必须严格同市场容量和国家财政力量相适应……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1913年的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苏联疆界计算的。
②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913~1940年苏联的经济发展

──译自莫里斯•多布:《1917年以来苏联的经济发展》,伦敦1966年第六版,文生译
www.350xue.com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苏联集体农庄的发展

──录自《苏维埃政权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
2.课文注释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美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和谈。于是,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政权单独同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进行和谈。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媾和的苛刻条件,列宁说服党内持反对该条件的人接受了这些苛刻条件。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
苏俄国内战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俄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千米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与此同时,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
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1919年6月底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察里津。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红军已将邓尼金白军主力全部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帝国主义组织的第二次武装进攻被粉碎。
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时,尤登尼奇白军也于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为制止尤登尼奇进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调集兵力,先平息内部叛乱,接着于6月下旬转入反攻。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彻底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帝国主义帮助以华苏斯基为首的波兰地主政府武装了74万人的军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初,攻克基辅。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战线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南方战线,由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对弗兰格尔军队发动反击。10月底,红军在克里木半岛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红军突破白军防线,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第五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驱逐出苏俄国土。
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该岛上的要塞与海军基地和涅瓦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及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始建设,这是彼得一世用以掩护涅瓦河口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和圣彼得堡成犄角之势,互相掩护,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也多次保卫了圣彼得堡的安全。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五条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苏联经济中之统治形式,同时法律容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小规模私有经济,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
第十条公民对其劳动收入及储蓄、住宅及家庭副业、家常及日用器具、自己消费及享乐品之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之继承权,均受法律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
第十二条按“不劳动者不得食”之原则,劳动为苏联每一有劳动能力公民之应尽义务与光荣事业。在苏联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之社会主义原则。
第三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第三十条苏联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为苏联最高苏维埃。
第三十一条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根据本宪法第十四条所有一切职权,其按本宪法规定不归入应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及其各部权限以内者,均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二条苏联立法权,专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三条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与民族院两院构成。
第三十七条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即联盟院与民族院,权利平等。
第三十八条联盟院与民族院同等创制法律。
(录自《斯大林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苏联宪法(根本法)》,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50年版)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工业化的决议(1925年12月)
过去这一年,标志着整个国民经济在蓬勃增长,并已接近战前水平,同时标志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对外贸易、国内商业、信用系统和银行、国家财政等都在增长。在包含着各种成分(农民自然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内部,社会主义工业、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国营信贷业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其他经济命脉的比重也在急剧地增加起来。
因此,出现了无产阶级在新经济政策基础上的经济进攻和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方面推进的局面。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先锋,领导着整个国民经济。
……但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来的特殊矛盾、特殊危险和困难也日益增长着。这就是: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尤其是把业务转向农村的私人商业资本更是如此;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力图在经济上同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勾结在一起来征服中农群众。
鉴于这种情况,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以下列的指示作为经济政策的指针:
(一)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袭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二)保证苏联经济独立,使苏联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为此,必须坚持国家工业化的方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并为经济调度建立后备……
(五)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但必须严格同市场容量和国家财政力量相适应……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1913年的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苏联疆界计算的。
②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913~1940年苏联的经济发展

──译自莫里斯•多布:《1917年以来苏联的经济发展》,伦敦1966年第六版,文生译
www.350xue.com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苏联集体农庄的发展

──录自《苏维埃政权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
2.课文注释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美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和谈。于是,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政权单独同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进行和谈。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媾和的苛刻条件,列宁说服党内持反对该条件的人接受了这些苛刻条件。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
苏俄国内战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俄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千米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与此同时,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
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1919年6月底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察里津。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红军已将邓尼金白军主力全部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帝国主义组织的第二次武装进攻被粉碎。
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时,尤登尼奇白军也于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为制止尤登尼奇进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调集兵力,先平息内部叛乱,接着于6月下旬转入反攻。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彻底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帝国主义帮助以华苏斯基为首的波兰地主政府武装了74万人的军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初,攻克基辅。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战线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南方战线,由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对弗兰格尔军队发动反击。10月底,红军在克里木半岛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红军突破白军防线,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帝国主义第五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驱逐出苏俄国土。
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该岛上的要塞与海军基地和涅瓦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及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始建设,这是彼得一世用以掩护涅瓦河口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和圣彼得堡成犄角之势,互相掩护,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也多次保卫了圣彼得堡的安全。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建设成就与弊端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近代外国宗教影响在高中教材中的反映
- › 高中历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 › 高中历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二
- › 高中历史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学设计
- ›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评价的层次及方法
- › 高中历史参考书目解读
- › 高中历史必修3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tag: 高中 教学 历史 斯大林模式 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历史教学设计 推荐
-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 ·《探索历史的奥秘》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之简单化教课
- ·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读讲议练 创高考佳绩
- ·学校针对学生的寒假综合症采取的措施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
- ·教学设计:人造历史不适应于历史教学的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培养学生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 ·高一历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与教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要点与教学设
-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大纲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
- ·高中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
- ·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
-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
-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