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诗鉴赏
浏览次数: 450次| 发布日期:04-22 02:30:39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王绩诗鉴赏,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多 ,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如《天问》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 ,《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显得不板滞。
王绩这首诗大约曾受此前乐府诗《 门有万里客》(曹植 )、《门有车马客行》(陆机)的启迪。曹、陆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乐府解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引 )。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又大不相同,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以往我们总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它还有疑义要“相与析 ”。譬如王绩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人 ,他在两朝都做过官,而隋文帝都京师(长安),隋炀帝都东京(洛阳),唐朝又定都长安,那么,诗题所说“在京 ”,是哪个京呢?又如王绩的籍贯,《唐诗纪事 》说他是“绛州”人 ;新、旧《唐书 》本传说他是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又说他是“太原祁(在今山西省)人”;《全唐诗》卷三十八所载“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历问故园》说“我自铜州来”,又容易使人以为他是“铜州”(唐属渤海政权,其州在今镜泊湖以南地区)人,那么,他的“故乡”究在何处呢?还有这“朱仲晦”在较早的记载唐代诗人的文献中均无记录 ,他究竟是不是“唐”人,是不是王绩的“乡人”呢?假如我们不弄清王绩的生平事迹 ,本诗的写作年代,我们就无法去回答它们,我们也不能说已全读懂了这首诗。
王绩一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据他的《游北山赋序 》、吕才《东皋子集序》和杜淹《文中子世家》的记载,他家在汉代定居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迁徙南方 ,北魏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已居住五代,所以他应为唐绛州龙门县人 。《清一统志》对河津东皋村的方位有具体介绍,应当说王绩所思的故园正在这里 ,而不是别的地方 ,更不会是榆关之外的“铜州”,所谓“朱仲晦”是王绩的“乡人”,完全出于误会,因为他就是宋人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第一首诗就是《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关系到本诗写作时间和背景。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 ,十二岁时曾在京师见杨素、薛道衡。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应举、任官。唐高祖武德四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 ,待诏门下省 。武德七年,薛收卒。贞观元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监察御史身份弹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压抑,王绩以“脚疾”罢归。吕才《东皋子集序》说他“贞观中以家贫赴选 ”,岁余又“挂冠归田”。《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写于这两次归田之前,而以贞观元年的可能性最大。那时他离家多年,人已四十出头,虽非老人,却容易产生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所以诗中说“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王绩的归隐并非故意与新兴王朝不合作。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过,“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唐诗杂论·类书与诗 》)。正因为那时大多数诗人都致力于绮靡的诗歌创作,王绩等少数诗人的清新质朴的作品就更显得可贵了。
刘禹锡曾称赞王绩“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王质神道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 :“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 》,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的确,盛唐时代的一些写田园生活、写朋友亲人真挚情谊的名篇都能见出王绩文风的影子。读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王绩诗鉴赏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多 ,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如《天问》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 ,《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显得不板滞。
王绩这首诗大约曾受此前乐府诗《 门有万里客》(曹植 )、《门有车马客行》(陆机)的启迪。曹、陆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乐府解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引 )。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又大不相同,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以往我们总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它还有疑义要“相与析 ”。譬如王绩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人 ,他在两朝都做过官,而隋文帝都京师(长安),隋炀帝都东京(洛阳),唐朝又定都长安,那么,诗题所说“在京 ”,是哪个京呢?又如王绩的籍贯,《唐诗纪事 》说他是“绛州”人 ;新、旧《唐书 》本传说他是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又说他是“太原祁(在今山西省)人”;《全唐诗》卷三十八所载“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历问故园》说“我自铜州来”,又容易使人以为他是“铜州”(唐属渤海政权,其州在今镜泊湖以南地区)人,那么,他的“故乡”究在何处呢?还有这“朱仲晦”在较早的记载唐代诗人的文献中均无记录 ,他究竟是不是“唐”人,是不是王绩的“乡人”呢?假如我们不弄清王绩的生平事迹 ,本诗的写作年代,我们就无法去回答它们,我们也不能说已全读懂了这首诗。
王绩一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据他的《游北山赋序 》、吕才《东皋子集序》和杜淹《文中子世家》的记载,他家在汉代定居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迁徙南方 ,北魏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已居住五代,所以他应为唐绛州龙门县人 。《清一统志》对河津东皋村的方位有具体介绍,应当说王绩所思的故园正在这里 ,而不是别的地方 ,更不会是榆关之外的“铜州”,所谓“朱仲晦”是王绩的“乡人”,完全出于误会,因为他就是宋人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第一首诗就是《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关系到本诗写作时间和背景。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 ,十二岁时曾在京师见杨素、薛道衡。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应举、任官。唐高祖武德四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 ,待诏门下省 。武德七年,薛收卒。贞观元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监察御史身份弹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压抑,王绩以“脚疾”罢归。吕才《东皋子集序》说他“贞观中以家贫赴选 ”,岁余又“挂冠归田”。《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写于这两次归田之前,而以贞观元年的可能性最大。那时他离家多年,人已四十出头,虽非老人,却容易产生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所以诗中说“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王绩的归隐并非故意与新兴王朝不合作。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过,“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唐诗杂论·类书与诗 》)。正因为那时大多数诗人都致力于绮靡的诗歌创作,王绩等少数诗人的清新质朴的作品就更显得可贵了。
刘禹锡曾称赞王绩“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王质神道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 :“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 》,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的确,盛唐时代的一些写田园生活、写朋友亲人真挚情谊的名篇都能见出王绩文风的影子。读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时,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王绩诗鉴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王绩诗鉴赏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