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鉴赏(27)
浏览次数: 694次| 发布日期:04-22 02:30:39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27),
送裴十八图
南归嵩山二首
李 白
其 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
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
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
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
相与济苍生。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并不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一展宏图的抱负遭到打击,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再往前走,就是折柳分别的灞桥。酒店里胡姬举杯在手殷勤招呼,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限。在朋友临上马之际,诗人含蓄地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看起来是写眼前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打击;鸟雀喧嚣,奸佞之臣猖狂得志;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包含着深广的忧愤。“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 ,而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有对政治污浊的失望,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避祸的考虑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委婉地表达了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第二首起句:“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这一句形象地传达出归隐的愿望。“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显得如此爽快洒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借以抒怀,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因此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不论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谢安正是这样的人。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论这首诗说 :“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著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铺饰,直抒胸臆,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全篇浑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寓丰富的思想感情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读之意味无穷。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 白
我有万古宅,
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
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
青天骑白龙。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初年。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两人志同情合,交谊颇深,后杨山人要离去,诗人赋此诗以抒怀。
全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隐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
首联起句豪迈 ,“万古宅”似指嵩阳县境内的玉女峰。这里选用“ 玉女 ”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 。“玉女”为天上的仙女 ,“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愈发令人向往。
三、四句描绘的境界更加瑰丽神奇 。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 、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轮皓月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描绘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生长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 。“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幻美和谐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 ,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 。用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它构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更不因袭模仿,表现了诗人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 ,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例如 ,“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见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而空灵。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 ,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意思是:听说蜀道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仿佛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不但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 ,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 ,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 ”,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富,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 ,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表现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另一方面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 ,“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是在告诫友人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意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巧,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怡人,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突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正如清人赵翼对李白五律的评价 :“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 ;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不例外,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开始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迟暮之间,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乌鸦尚且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寓情于景,感染读者。
李白诗鉴赏(27)
送裴十八图
南归嵩山二首
李 白
其 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
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
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
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
相与济苍生。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并不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一展宏图的抱负遭到打击,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再往前走,就是折柳分别的灞桥。酒店里胡姬举杯在手殷勤招呼,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限。在朋友临上马之际,诗人含蓄地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看起来是写眼前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打击;鸟雀喧嚣,奸佞之臣猖狂得志;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包含着深广的忧愤。“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 ,而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有对政治污浊的失望,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避祸的考虑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委婉地表达了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第二首起句:“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这一句形象地传达出归隐的愿望。“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显得如此爽快洒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借以抒怀,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因此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不论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谢安正是这样的人。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论这首诗说 :“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著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铺饰,直抒胸臆,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全篇浑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寓丰富的思想感情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读之意味无穷。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 白
我有万古宅,
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
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
青天骑白龙。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初年。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两人志同情合,交谊颇深,后杨山人要离去,诗人赋此诗以抒怀。
全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隐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
首联起句豪迈 ,“万古宅”似指嵩阳县境内的玉女峰。这里选用“ 玉女 ”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 。“玉女”为天上的仙女 ,“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愈发令人向往。
三、四句描绘的境界更加瑰丽神奇 。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 、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轮皓月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描绘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生长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 。“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幻美和谐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 ,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 。用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它构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更不因袭模仿,表现了诗人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 ,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例如 ,“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见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而空灵。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 ,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意思是:听说蜀道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仿佛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不但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 ,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 ,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 ”,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富,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 ,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表现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另一方面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 ,“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是在告诫友人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意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巧,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怡人,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突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正如清人赵翼对李白五律的评价 :“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 ;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不例外,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开始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迟暮之间,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乌鸦尚且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寓情于景,感染读者。
李白诗鉴赏(27)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白诗鉴赏(12)
- › 李白诗鉴赏(14)
- › 李白诗鉴赏(15)
- › 李白诗鉴赏(16)
- › 李白诗鉴赏(19)
- › 李白诗鉴赏(21)
- › 李白诗鉴赏(22)
- › 李白诗鉴赏(24)
- › 李白诗鉴赏(25)
- › 李白诗鉴赏(26)
- › 李白诗鉴赏(27)
- › 李白诗鉴赏(29)
- › 李白诗鉴赏(30)
- › 李白诗鉴赏(3)
- › 李白诗鉴赏(20)
- › 李白诗鉴赏(4)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