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鉴赏(16)
浏览次数: 534次| 发布日期:04-22 02:30:39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16),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 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
诗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后多以白云代借隐士 。白云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将没有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就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我们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皆浮现。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因此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 ,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不说秦 、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汉代王逸注云:“所思 ,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 。”这里借用此事,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意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卧 ,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却显出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 ,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本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说,是借刘十六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天宝初年,李白怀着济世之志 ,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渗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而出。句式上又多用顶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可见“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起句,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笔锋一晃 ,“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自得而矜持的神态 ,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造成悬念 ,以引起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是山居心境的写照,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第二联“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也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 ”,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 ,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所抒写的并非是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的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风格 ,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对此,明代李东阳曾评论说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李 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阴雪后来。
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此诗就是描述诗人当年的这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描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 ”。第一句写景就奇妙 。“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确乎见鲜见。但它又写出一种实感 :“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新颖。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波摇石动 ”,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定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最有特点的景象,与前句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月光照在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 。“轻舟泛月寻溪转 ”,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展现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然而,诗人并未直抒胸怀,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就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 。他那忘乎其形的豪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糊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还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入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这是一首田园诗,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记述了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又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 ”,“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 ,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第三句“却顾所来径” ,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景因情丽,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 ,“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孩子们打开柴门来迎客。进门后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 ,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描摹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承应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更不必说了。最后,从美酒共挥 ,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将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李白诗鉴赏(16)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 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
诗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后多以白云代借隐士 。白云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将没有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就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我们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皆浮现。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因此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 ,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不说秦 、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汉代王逸注云:“所思 ,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 。”这里借用此事,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意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卧 ,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却显出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 ,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本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说,是借刘十六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天宝初年,李白怀着济世之志 ,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渗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而出。句式上又多用顶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可见“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起句,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笔锋一晃 ,“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自得而矜持的神态 ,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造成悬念 ,以引起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是山居心境的写照,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第二联“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也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 ”,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 ,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所抒写的并非是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的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风格 ,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对此,明代李东阳曾评论说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李 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阴雪后来。
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此诗就是描述诗人当年的这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描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 ”。第一句写景就奇妙 。“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确乎见鲜见。但它又写出一种实感 :“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新颖。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波摇石动 ”,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定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最有特点的景象,与前句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月光照在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 。“轻舟泛月寻溪转 ”,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展现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然而,诗人并未直抒胸怀,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就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 。他那忘乎其形的豪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糊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还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入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这是一首田园诗,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记述了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又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 ”,“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 ,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第三句“却顾所来径” ,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景因情丽,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 ,“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孩子们打开柴门来迎客。进门后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 ,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描摹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承应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更不必说了。最后,从美酒共挥 ,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将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李白诗鉴赏(1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白诗鉴赏(12)
- › 李白诗鉴赏(14)
- › 李白诗鉴赏(15)
- › 李白诗鉴赏(16)
- › 李白诗鉴赏(19)
- › 李白诗鉴赏(21)
- › 李白诗鉴赏(22)
- › 李白诗鉴赏(24)
- › 李白诗鉴赏(25)
- › 李白诗鉴赏(26)
- › 李白诗鉴赏(27)
- › 李白诗鉴赏(29)
- › 李白诗鉴赏(30)
- › 李白诗鉴赏(3)
- › 李白诗鉴赏(20)
- › 李白诗鉴赏(4)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