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李白诗鉴赏(4)

李白诗鉴赏(4)

浏览次数: 498次| 发布日期:04-16 02:15:0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4),

扶风豪士歌
李 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的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时即席写成,所谓“扶风豪士”可能是籍贯扶风的溧阳县主簿,他名叫嘉宾,大约性情豪爽而好客,因此,李白称他为“豪士”。
诗一开始,直写时事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清人毛稚黄说:“方叙东奔,忽著‘东方日出 ’二语,奇宕入妙。”(《诗辨坻》)奇宕,就是叙事过程的跳跃和描写场景的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 ,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他们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 ,千秋万代,为人传诵。如今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 ,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 :“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 。”(《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 :“语卿且勿眄 ,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 ,“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朽之功。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 。《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鸣皋歌送岑征君
李 白
若有人兮思鸣皋,
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
冰龙鳞兮难容舠。
邈仙山之峻极兮,
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
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羆,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骇胆慄魄,
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
挂星辰于崖嶅!
送君之归兮,
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
觞清泠之池阁。
君不行兮何待?
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
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
寻幽居兮越巘崿。
盘白石兮坐素月,
琴松风兮寂万壑。
望不见兮心氛氲,
萝冥冥兮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
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
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块独处此幽默兮,
愀空山而愁人。
鸡聚族以争食,
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
亦奚异于夔龙蹩于风尘!
哭何苦而救楚,
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
名矫节以耀世兮,
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白鸥兮飞来,
长与君兮相亲。
此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故曰“鸣皋歌”,而以“送岑征君”为其副题。征君,美称,泛指虽应征入朝却没有任职的名士。此诗原题下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清泠池,为宋州梁园胜地。可见此诗为李白漫游梁宋时作。与此同时,李白还写了一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其中说到岑征君乃相门之后,家世显赫,但也多次遭到迫害。促使岑征君早就萌发了隐居的念头。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 ”。一种“天长水阔厌远涉 ”,一种“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诗人的想象中 ,从宋州梁园到嵩县鸣皋山竟是如此艰难和可畏。于是组成了“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 ”,至“挂星辰于岩嶅”一段描写。这是经由“烦劳”的特殊心态幻觉出来的一连串意象语汇,渡越冰封雪冻的河流是那样艰难;鸣皋山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却又那样难以企及;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变得嘈杂难听;素裹银装的群山绵延起伏,犹如大海中长风掀起的巨浪令人生畏;甚至那些伏居深山,跳跃于“危柯振石”间的珍稀动物,也不能不“骇胆慄魄,群呼而相号”了。暗示出岑勋此时到鸣皋山隐居,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送君之归兮”至“愀空山而愁人”,笔锋一转,才正式进入送行的叙述。先记送行的情景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酒酣耳热,丝竹并奏之情如见;接着赞岑征君的为人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作文赋诗,风流儒雅之态可想而知;再想象其幽居的乐趣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回归自然,抱朴含真之趣可亲,继而是对友人深情的关注与怀念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诗人想象中的鸣皋山,并不是“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桃源乐土,而是有虎啸、有龙吟,有“冥鹤清唳,饥鼯呻嚬”的充满着躁动不安和不平之鸣的世界。这里诗人以暗示、对比、烘托等手法,暗示山居野处,虎卧龙潜,遗世独立,并非最佳之所。
至此,李白的激情又一次爆发出来,于是有了“鸡聚族以争食 ”,至结尾的第三段文字。象岑征君这样的志士只能遗世独立于山中,而鸡鸣狗盗之徒却窃踞魏阙。因此诗人发出了高亢激越的音响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于风尘 。”这是古今志士的一种宿命。所谓“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李颀《杂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巢由与夔龙尚且不能勉强凑合在一起,更何况与鸡鹜争食,与蝘蜓混居。于是接着又引申包胥与鲁仲连为例,说明岑征君不愿学,亦不必学。他遗弃了沽名耀世的殊勋与荣誉 ,却获得了人生的解放与自由 。这里的“吾 ”,不是李白自谓,而是代岑征君立言。此时的李白已经化为一只白鸥,并借岑征君之口,邀约他早一天也能飞到鸣皋山去。那时,他也就可超越尘世的束缚而遨游于天地之间了。
这是一首骚体诗。骚体诗自魏晋后沉寂了四五百年,在李白笔下,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歌行的句式、语言、音节、韵味,那种酣畅淋漓,纵横驰骋,惊心骇目,声势夺人的气魄,以及那些借助于含混、暖昧、朦胧的意象所形成的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无疑是李白的独创。而选择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恰是因为他此时的遭遇和心境太象屈原了。
江夏行
李 白
忆昔娇小姿,
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
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
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
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
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
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
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
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
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
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
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
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
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

[1] [2]  下一页


李白诗鉴赏(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