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李白诗鉴赏(17)

李白诗鉴赏(17)

浏览次数: 309次| 发布日期:02-03 02:35:2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17),

陪侍郎叔游洞
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 白
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这年春 ,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遇大赦放还 。九死一生,喜出望外,赶忙返至江夏。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滞留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数十年愤懑,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阻挡湘水不能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仿佛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实际上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能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君山是铲不平的 ,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似乎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生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实写自然景色,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表达他实写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解忧的愿望。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
登太白峰
李 白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诗人从西侧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 ,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个“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以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的想象多么稚真、活泼,富有情绪。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在这里 ,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低语倾谈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以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是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能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 ,恰切地表达主题。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 :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多么自由轻快 ,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 。“愿乘泠风去” ,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且不着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飞升,幻想超离人间 ,摆脱尘世俗气,到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 ,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正当诗人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却又依依不舍: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 ,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然而诗人一展宏图之心始终未绝 ,“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三年(754 年)第二次到宣城登楼时所作。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 ,诗人独自登上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站在楼上俯看,这“江城”简直是在图画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将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统领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描绘的景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上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汇,绕城合流 ,所以说“夹”。时值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淌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以“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 —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碧青的溪水,五彩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化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 ,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升腾起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生出秋光渐老的感慨来。诗人以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传达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体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只是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 ”;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必到怀古,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 ,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并非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斥、弃官而去之后,一直处于失意怅惘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的生活。客子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还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凭吊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传达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能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夜下征虏亭
李 白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意境宁静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轮廓格外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 ”。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素来以花喻少女,而以少女喻花,实不多见。

[1] [2]  下一页


李白诗鉴赏(17)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