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鉴赏(20)
浏览次数: 287次| 发布日期:04-16 02:15:03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20),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来自四川峨眉山下。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 ,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 ,这里用来代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嵇康之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 ,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出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 ,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指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劳劳亭
李 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开门见山,直点题旨 。就句意而言,这两句意同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但诗人以亭为题,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写尽离别之苦,而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全诗必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 ,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出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李白的这两句诗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
应当说,古诗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再从杨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 ,而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统一起来。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说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 ,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加以人格化,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与李白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如的作品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诗的第一首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相比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迥异:李白描写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可见,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长门怨二首
李 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 。据《乐府解题》记述:“ 《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 ,愁闷悲思。⋯⋯相如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指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以《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李白这两句诗的感染力极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明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将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 ,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从而赋予月亮以灵性增添意趣。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 ,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 ,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境界阴森冷寂,人未出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融洽了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 ”,这首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 ,不仅揭出“愁”字 ,而且强调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已经经不起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与前首第二句遥相承应。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
前首诗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达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李白诗鉴赏(20)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来自四川峨眉山下。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 ,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 ,这里用来代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嵇康之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 ,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出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 ,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指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劳劳亭
李 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开门见山,直点题旨 。就句意而言,这两句意同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但诗人以亭为题,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写尽离别之苦,而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全诗必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 ,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出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李白的这两句诗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
应当说,古诗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再从杨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 ,而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统一起来。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说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 ,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加以人格化,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与李白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如的作品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诗的第一首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相比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迥异:李白描写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可见,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长门怨二首
李 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 。据《乐府解题》记述:“ 《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 ,愁闷悲思。⋯⋯相如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指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以《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李白这两句诗的感染力极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明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将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 ,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从而赋予月亮以灵性增添意趣。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 ,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 ,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境界阴森冷寂,人未出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融洽了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 ”,这首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 ,不仅揭出“愁”字 ,而且强调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已经经不起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与前首第二句遥相承应。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
前首诗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达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李白诗鉴赏(20)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李白诗鉴赏(3)
- › 李白诗鉴赏(20)
- › 李白诗鉴赏(4)
- › 李白诗鉴赏(5)
- › 李白诗鉴赏(6)
- › 李白诗鉴赏(7)
- › 李白诗鉴赏(9)
- › 李白诗鉴赏(10)
- › 李白诗鉴赏(11)
- › 李白诗鉴赏(2)
- › 李白诗鉴赏(17)
- › 李白诗鉴赏(1)
- › 李白诗鉴赏(23)
- › 李白诗鉴赏(8)
- › 李白诗鉴赏(18)
- › 李白诗鉴赏(28)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