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鉴赏(23)
浏览次数: 85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李白诗鉴赏(23),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迫害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 :“我家敬亭下 ,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在此情况下 ,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 :天色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彩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在这首诗中 ,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 ,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它与《蜀道难》都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但是 ,《蜀道难》的结尾是金刚怒目式的空言,其反抗情绪如火山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却给人以严肃的冷峻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明说自己的倍受孤立 ,但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诗人没有立誓般明说自己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并与之抗争到底,而是通过诗人与敬亭山心心相印、孤高傲兀的形象的描绘,就稳重地传达出了诗人决不肯趋炎附势的倔强精神。正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一腔愤懑,因而诗歌的境界就愈发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本来是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但是,诗人却用拟想的方式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所以“相看两不厌”一句就愈耐咀嚼。
宣州谢朓楼饯
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 ,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 ,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 。《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 :“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 。“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 ,“举杯”的目的 ,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 ,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 ,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 ,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 ,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李白诗鉴赏(23)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迫害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 :“我家敬亭下 ,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在此情况下 ,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 :天色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彩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在这首诗中 ,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 ,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它与《蜀道难》都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但是 ,《蜀道难》的结尾是金刚怒目式的空言,其反抗情绪如火山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却给人以严肃的冷峻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明说自己的倍受孤立 ,但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诗人没有立誓般明说自己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并与之抗争到底,而是通过诗人与敬亭山心心相印、孤高傲兀的形象的描绘,就稳重地传达出了诗人决不肯趋炎附势的倔强精神。正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一腔愤懑,因而诗歌的境界就愈发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本来是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但是,诗人却用拟想的方式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所以“相看两不厌”一句就愈耐咀嚼。
宣州谢朓楼饯
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意思是说,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 ,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奇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 ,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 。《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 :“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 。“抽刀断水”是比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这里 ,“举杯”的目的 ,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 ,不但不能“消愁”,相反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使“愁更愁”。这两句中的比喻不仅奇妙生动 ,而且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的狂放不羁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的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
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为加强起句的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 ,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开头 ,给人的大气的豪放感,开门见山的吐露胸怀,使读者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
李白诗鉴赏(2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诗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