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鉴赏(6)
浏览次数: 991次| 发布日期:03-09 14:22:52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刘禹锡诗鉴赏(6),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 》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 ”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 ,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 、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 、使事无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 ,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 ,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 英雄气 ”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 ,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 ,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 ,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 ”,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馈,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 ,与他的短于教子 、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本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 ,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 ,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今。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象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 !全诗措词精警凝炼 ,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 )冬 ,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暮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 ,正逢早潮上涨 ,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便紧扣题意,自然而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 ,但这里写的景 ,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借以形象地表达诗人对盛衰之变的认识。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驻扎在蔡洲。一时舳舻相望 ,旌旗蔽空,激战累日 ,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 ,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 ?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国家兴亡 ,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 :“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 ,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垂鉴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 ,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 ,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 》说 :“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 ,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 ,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于咏史诗、怀古诗中,颇为高明,足资借鉴。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坚毅不屈。这首诗正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
“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安闲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怀。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露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蜜蜂“繁布金房 ,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 蜜蜂赋 》),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 ,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 ,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表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 ,是实写 ;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 鹤仪形 ”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之,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感性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怀,显得生动形象。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 ,有的纯系纵情享乐 ,有的是为了消忧解愁 ,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 。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 ,而感情的潜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 ”,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 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 ,无政可从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痛苦。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奋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显然,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 ,从写形的角度来看 ,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品格情操。
刘禹锡诗鉴赏(6)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 》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 ”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 ,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 、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 、使事无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 ,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 ,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 英雄气 ”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 ,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 ,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 ,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 ”,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馈,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 ,与他的短于教子 、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本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 ,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 ,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今。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象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 !全诗措词精警凝炼 ,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 )冬 ,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暮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 ,正逢早潮上涨 ,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便紧扣题意,自然而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 ,但这里写的景 ,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借以形象地表达诗人对盛衰之变的认识。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驻扎在蔡洲。一时舳舻相望 ,旌旗蔽空,激战累日 ,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 ,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 ?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国家兴亡 ,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 :“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 ,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垂鉴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 ,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 ,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 》说 :“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 ,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 ,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于咏史诗、怀古诗中,颇为高明,足资借鉴。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坚毅不屈。这首诗正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
“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安闲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怀。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露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蜜蜂“繁布金房 ,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 蜜蜂赋 》),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 ,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 ,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表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 ,是实写 ;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 鹤仪形 ”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之,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感性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怀,显得生动形象。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 ,有的纯系纵情享乐 ,有的是为了消忧解愁 ,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 。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 ,而感情的潜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 ”,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 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 ,无政可从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痛苦。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奋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显然,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 ,从写形的角度来看 ,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品格情操。
刘禹锡诗鉴赏(6)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